司马文森和陈残云合作,在朋友们的支持下在广州于1946年1月1 日复刊了《文艺生活》月刊、于2月9日创刊《文艺新闻》周刊、于6月创刊《文艺修养》。同期在全国创刊、复刊的还有很多进步、民主报刊,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独裁统治,镇压民主。
7月28日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简称文救会)成立,父亲司马文森和胡愈之、王任叔、钱俊瑞等在文救会宣传部工作,《救亡日报》作为文救会的机关报,父亲因此和《救亡日报》有了不解之缘。8月24日在淞沪抗战的炮火声中《救亡日报》诞生,父亲和林林、华嘉、陈紫秋等二十多个青年作家
士兵见状大惊失色,纷纷上前阻止。王超奎冲他们大喊:“不要拦我,我有军令在身,必须在此死守三天。现在,阵地是守不住了。全营五百兄弟,就剩你们几个了。我不死,你们就得陪我一起在这里送命。我死了,你们还有逃命的可能。”说完,王超奎扣动了扳机…… 此时,日军又向
“蟠龙一战只打了两天,但是收获最大,这一战几乎就是把敌人的后备力量给彻底摧毁了。”李树义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还随着部队打过兰州。兰州解放后不久,我就光荣复员离开了部队。”老人说,加入共产党当兵参军打仗,才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他才觉得自己真正的活出了人样
李艳生1939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红色家庭,父亲李德坤曾做过湛田苏维埃政府主席,在红军长征之后以装聋卖哑的裁缝身份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李艳生是家里的独子,他对父亲的评价是“艰苦”和“忠诚”。
这是一曲感天动地的爱的颂歌。闽西客家女沈冬红面对飞来的横祸,面对绝望而心力憔悴的军营男友,毅然如约不离不弃,坚守在他的身边。13年来,她一次次抱起高位截瘫的他,帮他翻身、按摩,为他煮饭、穿衣,然后匆匆到宾馆上班,无怨无悔,演绎了至美至善的人间大爱,见证了爱的坚守、
据兰州日报报道 5月30日,现年75岁的傅克廉不远千里从上海来到家乡榆中,亲手将其父傅唯一的“革命军人证明书”原件郑重地交到了张一悟纪念馆馆长周学海手中,并一再叮嘱:要好好保存,使之在存史育人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寇老精神尚好,心情舒畅,与大家一起回顾他长征三过草地的艰苦岁月,现场背起顺口溜:“牛皮腰带三尺长,荒原草地好干粮……”当代一些年轻人对红军长征是否吃过皮带存疑,寇老力证当时皮带、皮鞋、马鞍都曾被红军用以充饥。
抗战时期,他是抗日英雄,曾在一次突围中凭借精准的枪法一人击毙6名日军。解放后,老人回到了家乡。30年前,他见家乡不少山头抛荒,便扛起锄头上了山。如今,一片20多亩的荒山在他的锄头下变成了“花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