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4-05-27 14:25
曹存才
“1937年,那年韭菜刚刚起身,我就跟着部队走了。”
“小时候穷得要饭着呢,母亲连夜让人偷走了,没有家。”17岁那年,曹存才从家乡山西万荣县出发,融入滚滚革命洪流。
1939年,在一次战役中,炮弹炸起的半截土墙砸在了曹存才的左腿上,落下了终生残疾。曹存才调到兵工厂从事枪械制造工作。
5月5日,在灵武市一处民宅里。曹存才86岁的老伴张菊梅掏出了家里压箱底的“宝贝”:革命勋章、毛主席语录、还有一本发黄变旧的笔记本——那是1939年,曹存才刚到兵工厂时的纪念。本子不大,10厘米见方,扉页上是最初学写字时写的“努力学习模范”,字歪歪扭扭,不甚好看。墨绿色的封皮早已发黄,里面钢笔字却依旧清晰,“本本里藏着枪械制造技术,比生命还宝贵。”曹存才说,“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很多东西都不在了,这个本本一直跟着我。”
回忆起在兵工厂的岁月,曹存才说,“那时候就像歌里面唱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游击队战士晚上扒敌人的铁轨,运到兵工厂做原料。配置弹药的化学原料特别匮乏,很多东西都搞不到,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做炮弹要用硝,厕所的土墙被尿腐蚀之后,我们取下来,用清水淘洗干净,出来就是硝。”曹存才说,“我们自己制作的枪械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需要在战场上缴获。”
百团大战后,敌人增加了对根据地的围剿,兵工厂也只能四处打游击。“太行山上庙多,我们的工厂就建在庙里面。敌人扫荡的时候,我们跑到山里,找地方藏好,鬼子每次扫荡,粮食全部烧掉,农民没有吃的,战士没有军粮。”
“冬天里盼春天,春天来了,柳树、榆树、小叶杨、苦苦菜都能吃。有时候,几天几夜没水喝,只能互相喝战友的尿,没有水尿也尿不出来。一下雨,石头坑坑上积下不少雨水,我们赶紧跑出去,抱着石头‘大碗’喝个饱。那时候的日子的确苦,但只要精神不垮,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
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曹老给家里的孩子们取名依然有一种别样的战争味道。几个孩子,中间占“保”字,分别寓意保胜利、保和平、保建国、保中华。
曹存才家里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两尊毛泽东的半身塑像。
“您那一代人,对毛主席有着怎样的感情?”记者问。
曹存才顿了顿,没说话,只用略微弯曲的右手颤抖着伸向前额,敬了一个军礼。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