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故事在中国影响深远,在回族聚集地,更是家喻户晓。而马本斋后人的情况,却鲜为人知。
一个冬日的中午,我们走进海航一间宽敞的办公室,与马本斋的儿子——海军少将马国超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这是一个艺术味十足的办公室,四壁挂满了马国超本人的书画墨迹,这似乎与我们想象中戎马倥偬的将军形象大相径庭,但细察那些字画,雄浑的色调和粗犷的笔触却无时不在建构一个将军的心灵宇宙。
传奇家族中的一员
坐在我们面前的马国超和蔼可亲,他的话语凝结着诚恳,”我真的就像人们常说的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马国超开门见山,毫不掩饰他烈士后代的特殊待遇。因为他拥有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家族。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回民支队》连环画、电影曾经风靡一时。马本斋的英武形象让千万个中国人着迷,而眼前的这位马国超,便是那位民族英雄的儿子。马本斋是回民支队的创建人,同时也是回民兄弟的精神领袖。马本斋病逝后,毛泽东主席曾题词:“马本斋不死”。
马本斋出生于河北献县。他母亲是一位深明大义的老人。
马本斋的母亲自小就对儿子进行爱国教育,她经常给马本斋哥仨讲”岳母刺字”、“苏武牧羊”、“花木兰从军“等历史故事。抗日战争期间,她不仅在精神上支持儿子抗日,还付诸行动,甚至为抗日大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时,回民支队屡屡克敌,搞得日本人很恼火,但又毫无办法。这时,叛徒哈少符向山本献计说,”马本斋是个有名的孝子,只要把其母抓起来,马本斋会不战自降。“日本人听从了哈少符的建议,抓住了马本斋的母亲。但马本斋的母亲誓死不降,为了不让回民支队分心,马本斋的母亲绝食以示抗议,最后英勇殉国。
马本斋的成长,得益于母亲的教育。青年时代,他便投笔从戎,加盟一个军阀部队。马本斋吃苦耐劳、能征善战,30岁出头便当上少校团长。尽管前途一片光明,马本斋还是决定放弃这一切,因为军阀部队不能满足他的救国愿望。当时,很多朋友都替他惋惜,并想尽办法挽留他,但马本斋”决心已下“,别人只好作罢。临走那天,一位平时很器重他的师长跟他话别,谈到时世,二人感慨万千,师长随口吟道:”蓬莱虽美国门破,神少妖多起悲歌。“马本斋回应:”扬眉挺剑斩乱世,碧血一腔染山河。“马本斋的旷世心志由此可见。
回到家乡后,马本斋种田为生。日本人侵占中国后,马本斋挺身而出,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手创建的队伍也成为共产党的武装力量。马本斋平时十分注重钻研毛泽东的战术思想,经常学习、工作到深夜,护士们劝他,他总是说:”个人的事是小事,国家的事才是大事。“他具有极强的大局意识,马本斋的母亲被抓后,战士们鼓动他前去营救,但为了部队免受损失,他坚决不肯冒险,直至母亲殉国。马本斋去世后,他的领导——原华北军区政委苏振华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马本斋具有建设军队的才能。回民支队就是他从一支很小的游击队一手创建起来的。回民支队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常常能够战胜大于自己几倍的敌人,并能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更多更大的胜利。回民支队尤其以战斗的顽强性和战术的灵活性让兄弟部队称道。“
1944年2月7日,宁夏出了几支回民土匪队伍,八路军的队伍跟他们交了几次手,没有占到便宜。这时,毛泽东想到了能征善战的马本斋,命他前往剿匪。马本斋率队西下,但走到绥德,肺病发作,不幸病故。马本斋的遗体被运回山东,安葬到鲁西莘县回民大镇张鲁镇。当地人民为马本斋修了一座大坟墓。
马本斋牺牲时,才43岁,而马国超也只有四五岁。马国超印象最深的就是给父亲开追悼会。回民支队战士朝天鸣枪,那豪迈而又悲壮的场景在他脑海里生根发芽蓬勃壮大,这便是他军人情结萌生的初始。
马国超自小生活在回民支队当中,常常是队伍在东村开火,他们在西庄生活,耳畔尽是串串枪声。马国超和姐姐自小接受的是革命教育,他们恨透了日本人。父亲去世后,马国超和母亲先是住在山东莘县,后来,组织派人接他们去延安。
到延安后,马国超和母亲跟回民支队生活在一起。1945年,回民支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加入了东北四野部队,一部分在马国超叔叔的率领下辗转华北与国民党交火。
吃供给长大的将军
个字在马国超心里份量很重,他说:”我是国家一手拉扯大的。“
新中国建国成立后,马国超随母亲安居到河北省献县。马国超的母亲在那里当区长,他跟着母亲在当地读书。
当时的献县县长很照顾烈士子女。马国超读小学四年级时,他对马国超的母亲说,这里条件太差,得找个能出人才的地方。县长自己没有路子,情急之下,他给彭真写了封求援信。当时彭真任北京市市长,同时又是政治局常委。马国超的家人拿着信来到了北京,彭真秘书看完信乐了,说:“行啊,县太爷指挥起政治局常委了。”彭真得知情况后,说既然是马本斋的孩子,咱们得给他安排。几天后,马国超进了北京回民学院附属小学。三个月后,听说马本斋的后人在北京读书,马本斋当年的老领导吕正操、程子华都派人看望马国超,帮他解决困难。吕正操是建国后铁道部第一任部长,当时正在任上,他觉得马国超就读的学校不太好,于是找北京军区帮助,把马国超转到了八一学校。新学校干部子弟很多,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叶挺的儿子叶正光及董必武、罗瑞卿的子女都在这里读书。小学毕业后,马国超进了北京101中学,该校当时叫北京师大第二附属中学。101中学也是高干子弟云集,李鹏、李铁映都在那里念过书,现在的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跟马国超同年级,现任吉林省省长洪虎是马国超的同班同学。
关于101中学,马国超还有一段难忘的记忆。一个礼拜天,马国超等学生正在宿舍里午休,周总理夫妇推门走了进来。看到周总理,醒着的同学惊叫起来,马国超和其他同学闻声纷纷从床上跳下来,向周总理问好。周总理认得其的孩子。得知是马本斋的孩子,周恩来拍拍他的脑袋,鼓励他好好学习。
上大学时,马国超有两个愿望,一是当兵,二是搞艺术。但走进军校,实现了他当兵的意愿,却没能满足搞艺术的心愿。
高中毕业后,耿校长关切地问马国超报的什么学校,马国超说一个是北京电影学院,一个是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系。老太太说,除了这两所学校,还想考哪?马国超说:“还想当兵,考军校。”耿校长的丈夫是总参的一位在职部长。几天后,校长找到马国超,说部队有个测绘学院在北京,马国超觉得还可以。第二天,马国超拿着成绩单、毕业证前去体检,干部处的看到成绩很好,体检后身体没有问题,就录取了他。马国超记得很清楚,开学那天是1959年8月21日,报名处的军官告诉他:“你来报到,就是当兵入伍的时间。”报完名后,海军系学生马国超当天就换上了海军军装。当时解放军测绘学院坐落在北太平庄,(文革后搬到了郑州),马国超在军校受到了很大的锻炼。为了锻炼学生的胆量,学校命令每名学生晚上都要单独端着枪站岗巡逻。那时的北太平庄一带全是荒凉的旷野,刚开始马国超很害怕,三个月后,他的胆子大了起来。总之,测绘学院把马国超训练成了一名职业军人,为他的将军之路打下了基础。
四年后,马国超军校毕业,分配时得到组织关照,来到了离北京最近的北海舰队海测大队——该舰队驻扎在青岛。在那里马国超一共干了两年,他从战士做起,担负的都是相当艰苦的工作。每年4月份,他都要出海搞测量,一干就是20多天。直到后来担任舰队政治部宣传干事,这种生活才算结束。
文革初期,马国超离开北海舰队,调到了天津普捞公司。1971年10月,马国超被调到了海政群工部任干事。自此,马国超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17年。
马国超没有利用父亲的关系。当时的海军政委是苏振华,有人劝告马国超去找他,并说:“苏振华对你们家的印象多深啊,有了这层关系,你还不随便挑部门?”马国超没有听从他们的劝阻,他觉得张不开嘴。
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选拔干部提倡年轻化、知识化。海政提拔群工部副部长,因为马国超拥有大学文凭,而且人又年轻,于是提拔他担任群工部副部长。
一年后,马国超被提拔为群工部部长,这个位置给了他施展才华的机会。
在担任群工部部长期间,马国超一共抓了三件事。一是抓军民共建。厦门水警区,属正师区单位。马国超到了那里后,总结出了三化: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总政认为总结得好,于是在那里开现场会,指示全军的群工部长参加这个会。二是抓舰市挂钩,凡是有军舰的市,都以该市命名。如广东舰、青岛舰、舟山舰等。为了把这个活动搞好,马国超给军舰所在的市分别发了信,称军舰是它们流动的国土。没想到反响很大,几乎每个军舰所在市都积极响应他的倡议,他们不仅派人去慰问自己的军舰,帮助军舰解决紧缺物资,还积极安置军舰上退下来的士兵。至今,这项活动还在开展,它对军舰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三是抓军民共建细则。马国超制定了文明执勤手册,帮助士兵提高执勤质量,并把很多拥政爱民的小故事结集出书,教育战士。
在海政系统,群工部是二级部中的最小的部,但通过马国超抓这些工作,群工部不仅不显得小,反而变得有声有色。
马国超在群工部干了两年。海政领导考察后,觉得马国超在群工部做得很有成绩,提拔他担任海政秘书长。那时,正赶上部队搞经营,马国超除了管二级部,还负责抓部队经营。在经营上,马国超在太原搞了一个煤矿,给海政找了个钱袋子。又盖了一个招待所,给海政节约了会议费,还创了收。此后,马国超还把机关的幼儿园翻了新。
马国超一共担任了两年海政秘书长,之后又担任了三年海政后勤部政委,最后担任海航副政委、正军级,其间的1994年,他因致力于军队建设且政绩突出,被授予少将军衔。
继承父亲的遗志,马国超不仅把自己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军营,如今,他的儿子和女儿正在发扬他们家庭的传统,在军营里挥洒青春。
由于马国超的特殊身份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1997年,他被海航推荐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并同时担任全国宗教协会委员。
将军驰骋在艺坛
除了当兵,马国超最大的向往就是搞艺术,担任政协委员后,这一愿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马国超对艺术的热爱,始自于小学。上中学时,马国超喜欢吹笛子,于是他加入了北京市民族乐队。当时每年都要举行国庆游园,马国超每年都要参加,在游园会上表演笛子独奏。
实际上,马国超当年上解放军测绘学校,就是误解。耿校长把校名说给他时,他见里面有个“绘”字,以为既能当兵,又能搞绘画,于是一口答应了。入学后,他才知道,该校的“绘”跟绘画的“绘”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这是个理科学校,每天都得跟数学、微积分打交道,马国超简直苦恼极了。开学几天后,班主任见又蹦又跳的马国超默默不乐,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想搞艺术,希望老师能帮他转校。班主任把这事汇报给了系主任,但当时军队系统没有艺术院校、也没有艺术系,无奈马国超只好硬着头皮读下去。好在他是个乐天派,不久他从校园业余活动中找到了乐趣。每次学校搞演出,他都是最活跃的一员。为了演好节目,他跑到总政向克里木求教。在克里木的指导下,他的表演能力颇具专业水准。他和学校广播员合演的《兄妹开荒》在学院很受欢迎,成为学院的保留节目。文体活动冲淡了他渴望拥抱艺术的心灵,他顺利读完了四年军校。
到北海舰队后,他同样是文艺活跃分子。业余时间,他参加战士业余演出队,编写的节目在汇演中经常拿奖,这些成绩成为他担任北海舰队宣传干部的主要因素。
调入海政、海航之后,担任政协委员之前,马国超虽然从事过一些与文字有关的工作,但离那随心所欲、自由飞翔的艺术创作状态,还有很远的距离。好在他工作信念很强,以军队工作为重,并不感到压抑。
但艺术创作的黄金时光还是到来了。
担任政协委员以来,马国超的空余时间多了起来,多年闲置一边的创作激情随之焕发出了青春活力。在马国超的简介中,总有这么一段:”业余时间喜好文学创作,先后发表过长篇小说及诗集《马本斋》、《民族英雄》、《心泉》、《海之恋》等200多万字的作品,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由此可见艺术在将军心里占据的份量之重。
马国超不仅创作小说、诗歌、歌词、电视剧,还进行书法、绘画创作。让人惊异的是,他从事这些艺术创作,从来没有进过课堂、拜过名师,全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所谓的”一通百通”,用在马国超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刚入政协和宗教协会那几年,马国超主要跑云南、贵州、宁夏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视察、调研。余下的时间,他便用来艺术创作。
马国超出的第一部音乐作品集是《海上日出》,共收集了16首歌。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生活的多个层面的感受,既有对大海、军营的吟咏,还有对祖国、乡村的祝福。作品经山东一位歌手演唱后,在军营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3年”非典“期间,马国超又创作了第二部音乐作品集。当时没法出门,他就利用这段时间创作了14首歌词,命名为《祖国吉祥》。让人惊奇的是,马国超既是这部作品集的词作者,同时也是它们的曲作者。在此之前,马国超从来没有谱过曲,写完这些歌词后,他决定自己给它们谱曲。他买了几本有关的专业书,闭门造起了”车“。别人谱曲时用钢琴,边弹琴边记谱,马国超不是,他全靠脑袋,嘴里嘟囔着,手上记着。凭着这些土办法,他给这14首歌词全都谱了曲。第二部音乐作品集仍然由山东的那批歌手演唱。
马国超把写诗比作喝烈性酒,他觉得写诗的时候最够味、过瘾。
当政协委员之前,马国超也写作一些诗歌,但都随写随扔,没有当回事。他的家人觉得太可惜,于是翻箱倒柜,搜集了一部分并结集出版,这便是他的第一部诗集《心泉》。在他涉猎的艺术种类中,诗歌创作最随意,飞机上、火车上,来了灵感,他可以随手抽出一页纸片,完成一部作品的创作。仅一年的时间,马国超就出版了第二部诗集《海之恋》。之后,马国超还觉得不过瘾,又于2003年创作了第三部诗集《杏花雨》,将于近期出版。马国超给他的这三部诗集总定名为《心泉三部曲》。
很多人经常要马国超讲马本斋的故事,有人劝他,你写下来算了,谁想了解就送给他一本书。于是,2002年,马国超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小说创作中去了。经过几个月的心力浇灌,这部凝聚着马国超血和泪的书稿终于完成了,他给它取名为《民族英雄》,由华艺出版社隆重推出。由这部书,他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敬畏之情,它使他深深地懂得,只有艺术,才能拉住时光,使已经逝去的一切重现。
在政协,马国超被视为怪才,除了创作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他还从事书法、绘画创作。说起书法,马国超显得很兴奋,他说:”我从事书法创作纯粹是个意外。”有一次,马国超到基层部队视察工作,临告别时,接待人员要他们题词,众人已习惯这种方式,挥笔而就,马国超在一边暗暗着急。马国超掩饰住窘态,仔细观察别人怎么写毛笔字,轮到他时,他像握钢笔那样握着毛笔,写了一行字,竟然博得了一片喝彩声。视察工作结束后,马国超开始琢磨起了书法。他不请教老师,而是自己找来一些字帖,看别人是如何起承转合的。学会了书法,绘画也就捎带着学会了。
有一次,宁夏的一位政协委员看到马国超的书法作品展后,很兴奋,就对他说:”你能不能到宁夏搞个书画作品展。“马国超爽快地答应了。宁夏是回族聚集地,马本斋在那些人心目中,影响很深;每次马国超去宁夏,都会受到回族人民的热烈欢迎。有一次,马国超在宁夏参加一个会议,会议间隙,他们一群人上街,马国超看到街边有个小摊卖的帽子很好看,于是上前讲价,想买两顶帽子。卖帽子的坚持15块钱一顶,不肯降价。这时,和马国超在一起的一位先生说:”你知道他是谁吗?”“他是谁?”卖帽子的愕然地望着他。”他是民族英雄马本斋的儿子。“”马本斋的儿子?那我一分钱不要了。“摆摊人说着,拿起帽子往马国超怀里掖。马国超怎能白拿他的帽子,忙跑进大轿车里,那人追到车前,硬是把一摞帽子从车窗内扔了进来,然后转身跑去。解放后,马国超的母亲和回民支队的一些叔叔们曾支边到宁夏,他母亲就是在宁夏去世的。马国超一直把宁夏视作自己的故乡。2003年9月,几经筹备,马国超在宁夏举办了”马本斋之子马国超书法作品展“。观看展出的人很多,一部分是来欣赏书画作品的,更多的人是来看马国超的。看到马国超,他们很兴奋,觉得老将军还有后人在,可以含笑九泉了。
不管艺术的种类多么繁多,都逃不脱马国超的一定之规:一切都是性格的展示、自然状态的流露。凭着诸如此类的基本准则,他成为一名硕果累累的“杂家”,令人望而兴叹。将军就是将军,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的交织出现并没有把他弄得不胜其烦,相反,他把这一切处理得挺好。他时而有条不紊地对付日常事务,时而在心灵的天空中自由徜徉。在访谈的过程中,马国超精力充沛,像一个活力四射的青年人,我们祝愿将军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迎面抛给我们一片天。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