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访谈节目。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公布并带头执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3月5号将迎来周恩来总理诞辰115周年的纪念日,此时缅怀学习周总理也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周总理堪称是勤俭节约的楷模,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老师,请她给我们介绍一下周总理这方面的感人故事。周老师,您好,欢迎您。
周秉德:您好。
周恩来爱惜粮食:捡饭粒要克服手臂旧伤 不能随意摆动
主持人:不久前习近平同志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批示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老百姓当中还开展了“光盘行动”,不要浪费饭菜。我们从小在课本和许多父辈、爷爷奶奶的故事当中听到周总理是一个特别勤俭节约的人。听说他把饭粒掉在桌子上都会捡起来,非常珍惜粮食,能否给我们讲一下周总理这方面勤俭节约故事。
周秉德:要说吃饭的话,伯父周恩来一直是非常俭朴的,平时在家里吃饭都是一荤一素一个汤,老两口。有时候一条鱼,两个人这顿饭没吃完,就等着下一顿再吃,不会说没吃完的就丢掉,实际也是“光盘行动”,那时候不这样叫就是了。一直就是要吃粗粮,那时候大家好象不太喜欢吃粗粮,都是精米精面的,标准粉或者是白米等等。咱们现在吃一些粗粮,好象是一种调剂,是健康时尚。那个时候,大家都不吃粗粮的,但是他坚持每个礼拜要吃上两三次的粗粮,他不能忘了本。因为原来在红军长征的时候,根本吃不上东西,忍饥挨饿的。即使到了淮安时期,也是很俭朴的,也都只能吃上个小米等等,所以,他们每周都要吃两三顿粗粮,不能忘了本。
在困难时期更是如此,那时候都是要粮票的。他把自己的粮票定得特别低,一个月加起来才32斤。一般的大人,男人是30,女士是26,但是他们就把粮食也定得特别低,只要够了就够了。只要是够了的话,不多拿一点点粮票。可是那时候东西,整个物资匮乏,喝牛奶的时候,一般都是一天一小瓶。在困难时期,一周喝两瓶,等于是三天喝一瓶。那时候的肉也特别少,大家油水特别少,他就把肉票让给我伯母,因为我伯母身体不好。另外,他有的时候还有一些接待外宾的场合,这样他还能够接触一些荤的东西,干脆肉都给我伯母吃。他处处爱节省,在吃饭桌上,掉一点饭粒,一定要捡起来的。有的卫士长在回忆时说,他的手是受伤的,不可以随意摆动的,吃饭时在手上沾了一个饭粒,他想舔,赶紧把饭粒拿掉,都很难很难,费了很大劲吃到嘴里,也不能浪费一点点。所以,他节省的意识是非常强的。
不仅仅是吃,在穿上也是这样。他担任了26年的总理,皮鞋只有三双,不肯要新的皮鞋。那个脚底经常坏了,经常就要换底换掌,别人给他买了他也不愿意穿,他就用原来老的,他不愿意穿新的,把衣服也穿得补了又补的,咱们都看见他的照片,一直都是很笔挺的、很整洁的。但是它里面是很多补的衣服,领子,因为那时候都是中山装,中山装就看见领口和袖口,只有袖口和领口是坏了的,过一些日子可以换一换比较白净的,其实里面的补丁是很多的。他的睡衣、睡袍也是。他过世之后,我专门向伯母要了一个破旧的衣服,也不是破,过去都是叫笑破不笑补,补的东西就可以,不是破的。当时他补了很多很多,一件蓝白条的睡袍,我拿在手上看,几十个补丁,上面有手绢、小毛巾、纱布等等补了很多。这是印象非常深的。
结果在他过世一周年的时候,国家博物馆,那时候叫革命博物馆,要办一个展览,知道了这件睡袍是这样,动员我伯母,我伯母又动员我,忍痛割爱交给他们,他们也确实展出了。我觉得,交给他们,给大家看,比摆在我自己箱子底里有意义多了。
主持人:那件睡袍还在博物馆?
周秉德:对。
主持人:您有的时候还会去看一看?
周秉德:没有机会。如果有机会,我相信他们会让我看的,但是他们事情也太多了,我也不去打扰他们了,但是在我记忆里面是印象非常深刻的了。
主持人:这就是老一代领导人,他们的作风。刚才周老师跟我们谈了很多问题,比如饭粒掉在桌子上,还有补丁,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真的是不可思议。就是说,我们经常出去吃饭,看到餐厅里,小孩掉一粒米饭,根本不在意了,掉在地上一块苹果,就不要了,就怎么样。甚至更不用说带补丁的衣服,少数一些偏远的地区,比较远的,基本上城里的看不到补丁,这可能是一个传统,逐渐地就丢掉了。
周秉德:还是要从自己思想意识上注意这个问题的话,会坚持的。不一定都要补丁的衣服,但不去追求奢华。
主持人:现在每个人都是崇尚时尚,奢华、奢靡,有条件都是穿金戴银。
周秉德:我觉得那个奢华是非常要不得的。
周秉德:伯父周恩来俭朴衣着感动日本友人 被效仿终生
主持人:您刚才谈到总理的衣着。我们知道总理那时候经常出席一些外事活动,因为外事活动的礼节性,可能不像平时在家里睡袍补丁,都是自己人。见到外宾,在那个场合出于一种对外宾的尊重,必须一身比较笔挺或者比较整洁,甚至根本不可能有补丁漏出来。您刚才说到他的很多衣服补丁都打在里面,怎样参加外事活动还能够保持衣着俭朴?
周秉德:外事活动都有外衣,他有时候出国的时候都是住在总统府、皇宫等那种地方,人们都很尊重他们,要到那些地方住。他带的卫士又非常少,又不愿意多带。所以他到哪儿去,卫士们根本忙不过来,都要跟着他走,没有时间给他洗衣服。可是他的衣服确实需要洗的时候怎么办,就得拿到咱们的使馆去,让大使夫人帮着洗,大使夫人一边洗、一边哭,就骂卫士,说你们怎么能给总理穿这么破旧的衣服。因为太薄了太小了,一洗再使劲的话就破掉了,就是这样程度。大使夫人知道他的秉性,他不肯占公家的便宜,不能让公家给他做什么补助或者给他帮着买什么东西,人们就说我们自己的津贴费里面节省下来的,我们个人的钱,不是公家的钱,给你三件衬衣,一定要换上。他不要,坚决不要,大使和夫人都要哭了,但是他坚持,我这些还都能穿,就是这样。
说起外宾来,我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在没有建交和日本之前,咱们的总理是非常注重民间外交,跟有些日本的社会人士、高层人士,或者是经济界的人士有一些来往。有一个叫冈崎嘉平太,这个日本老人是一个很有实力的社会高层人士,和总理特别谈得来,和总理已经见了几十次面了。后来很自然的,经常有交往,不仅仅在外面或者前面的大客厅,有的时候在后面的小客厅他们也会见面。伯父从办公室里出来到客厅里面去谈话,冈崎先生发现,这一国的总理怎么还戴着个套袖。问这是什么东西,伯父说是套袖,是为了节省袖口的、胳膊肘怕破。这个冈崎嘉平太看了就特别感动,看到他穿的补丁的衣服感动得不得了,回去就和他的夫人和孩子们就说,周总理太伟大了,他这么一个大国的总理,他穿衣服还这么节省,我得向他学习。所以他的儿子后来回忆的时候说,冈崎先生以后人瘦了也不肯做新衣服,就穿原来的衣服,再也没有做新的衣服,直到他去世。他非常敬佩中国的总理,怎么能这样子节省,他就要学习。人们也是从内心深处感觉到总理这么节俭,是为了人民的,是不能够搞奢华的,他是非常反对奢华之风的,非常俭朴。
主持人:绝对不是一时半会儿这样做出来,真的是由内而外的。所以日本的客人才会由衷的敬佩。
周秉德:非常敬佩。
主持人:看到眼下社会有一些不好的风气或者不好的人,真是是无法对比。我们都知道您和总理夫妇生活了大概有15年,总理一直在强调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当时物资比较匮乏,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条件可能还不是那么好。但是这句话放在眼下,让艰苦朴素成为美德,可能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否有不同的理解?
周秉德:现在的条件比以前有大大提高了,经济上也有很大的进步了。每个人的口袋里又宽裕比较多了,想要穿点好衣服,坐个好车,这也不是说很非分。问题是怎样对待这个事情,怎样对待追求的物资享受、生活。总理是一辈子都是非常俭朴的,可以说他根本没有一天奢华的生活,没有穿过一件奢华的衣服、吃过一次奢华的饭菜,他从来不做的。
主持人:病重期间还在坚持工作,而且根本没有要任何一点特殊的照顾。
周秉德:没有,他真是全身心地为咱们的国家、为人民在操劳,一辈子都是这样的。他从13岁,在小学的时候,他讲为中华之崛起,就是在回答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读书的时候,他讲的这句话。其实,我感觉到他这句话是奋斗了一生的,他一生都是为中国之崛起,全是为了老百姓的生活怎么能够有个美好的生活,国家怎么能够富强,民族怎么能兴盛。从这个角度去指挥他的一切,做他的一切。他为什么加入共产党,因为他觉得共产党可以这样做的,他加入共产党。有人问他你首先是共产党还是首先是中国人。他说我首先是中国人,我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人民,我要想办法,怎样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国家可以富强,我去寻求各种道路,找到了共产党的道路,我在共产党里,我就要尽量地、尽所能地把自己这个目标能够达到,我觉得他一生就是为这个目标在奋斗。所以,他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要为老百姓多做事,为国家多贡献力量,一直是这样做的。
周秉德:物质生活要力所能及 不要过分追求奢华
主持人:刚才提到现如今当前这个社会,你也刚才说到,老百姓的生活都是不断地改善,这也是我们国家进步的一个明显体现,老百姓的生活好了,这也是大家特别愿意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生活方式。但是,总理当时说的艰苦朴素,在您觉得,放在当今有没有一个比较好的体现或者如今怎样诠释艰苦朴素。
周秉德:我们现在生活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了,我们觉得不是提倡苦行僧,并不是说大家都必须得穿补丁裤子,人人都是忍饥挨饿。这不是我们革命的目的,也不是大家追求的道路,追求的是大家幸福。怎么样幸福?幸福不等于奢华。美满不等于是到处过分地去要求。我觉得这一点上要有一个考虑。就是说你自己对自己物质生活的要求,有一个力所能及的标准,我觉得这样的话就可以。不要去非分地、过度地、超过自己力所能及地去要求物质上的条件、物质上的享受,更不要去追求奢华。
就说吃饭,现在要求大家都是“光盘”行动,就是大家吃饭的时候,三个人,你要上三个菜,一个汤,就可以了。如果非得摆那么个大排场,摆上五六个菜、八九个菜,一摞加上一摞,弄了以后这个是干吗呢?是给别人看的,说他不在意这些,我愿意为你付出。你付出了半天,最后都浪费掉了,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这是面子工程,总想把自己的面子搞得好象很高很高,这样的话,别人就会高看你。我觉得我要是碰到这样的话,我会低看他。我觉得你是摆谱,你这样摆的话,实际上是浪费人们的粮食,浪费国家的财产。钱是你的,但资源是国家的,资源是全民的,你不应该去浪费全民的资源,这一点我觉得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主持人:我想到一个最恰当的比方,总理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受到很多外宾的敬仰,发自内心的敬佩。现在眼下我们很多领导人戴着名表,反而被很多老百姓嗤之以鼻,鄙视,这可能是一个比较讽刺、滑稽的对比。
周秉德:对,他一直注重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他原来确实有西洋的表,那时候我们民族工业没有表。上海手表厂第一次做出一个国产手表的时候,叫上海牌手表的时候,他特别高兴,就买了一块,戴上了,一直戴着这块上海牌的手表。后来过了几年,他对我说秉德,咱们自己上海的手表厂都可以生产坤表了,我还专门买了一块给你。我当时记得男表是120块,坤表是60块钱,比男表小一些,他挺高兴地给我,我也确实用了。非常遗憾,这块坤表找不到了,我可能给了弟弟妹妹,或者摆在家里,就是找不到。伯父他为我们民族工业发展非常高兴,自豪,有一点进步,他就非常高兴。我们有了自己的表,就不用洋人的表,就用我们自己的表,一直用。民族气节,他不追求高大洋,非得要搞外国的东西,绝对不是的。他非常支持我们民族工业的发展。
“周总理是全国人民的总理,不是咱们周家的总理”
主持人:我们知道总理没有子女,你们其实就是他的孩子。但是你们跟他们生活了那么长时间,大家都知道,没有因为周总理是一国总理而得到任何特殊的照顾,甚至工作上的还是生活上的,都没有,这一点能不能跟我们讲讲。
周秉德: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是这样的。一开始跟他见面,他就教育我们,我们就是普通的学生,那时候我还小,总理是总理,伯伯虽然是国家的总理,但是你们是普通的学生,长大了,你们就是普通的劳动者,你们就是普通老百姓。不能因为伯父是国家的总理,你们就有什么,把自己抬得多高,你们就要享受特权,那是不可以的。一直是这样教育我们。
主持人:就是从小就是教育。
周秉德:从小就这样教育。比如我们在学校的时候上学,我们是住校的,周六回家,有时候看到有些同学有车来接,我那时十二三岁,就想他们哪家的家长也不如我伯伯职务高吧,这是小时候的想法,我怎么没有车接。回来后我跟我伯父伯母念叨,念叨后他们教育我,说不可以,汽车是有的,但那是为伯伯作为总理工作上用的,小孩子不可以享受。小孩子,你是什么样就享受什么,你不是干部,就不可以享受干部的待遇,一直就是这样给我们要求。
我弟弟妹妹,他们在八一小学读书的时候,也都是公交车来回,海淀,府右街。到寒假了,被子要拆洗了,他看见别人也有车子来接了,我的两个弟弟妹妹给我伯母写了信,说我们放假了,请派车来接,因为有行李,就“因为有行李”这五个字,他觉得就是一个理由充分的,好像挺大的理由了。结果不晓得,后来来了一个叔叔骑自行车来,来了以后把他们带到门口,用三轮车运回了家。回家以后,伯母就跟他们说,她说,你们想派车,不可以的,这车子是你伯父工作上用的,不能够给你们用。孩子们不可以用家长的车,家长这个车是为他工作的,不是为你们服务的。总理是全国人民的总理,不是咱们周家的总理。一直是这样的教育。
比如说我在上初中的时放暑假,我在院子里头读书。伯父是通宵达旦地工作,一晚上要看很多很多的文件、批示等等,很多的事。早晨,睡觉之前,他就到院子里稍微换一点空气,换脑子,吸收点新鲜空气。他看见我在那看书,很不高兴。说秉德,你怎么还在这里看书?我说怎么了?他说,你没看到那么多叔叔们在那打扫院子吗?你怎么一个人在那看书?就这个事给我印象非常深,就是说,我虽然是总理的侄女,但是我和这些普通战士是平等的,我不可以觉得比他们高。
主持人:因为你妨碍了别人的工作?
周秉德:没妨碍,就是他们在做打扫的时候,我应该一块去,我不应该自己在那看书。我跟他们是一样的,人家在劳动的时候,我在那里看书,那是不对的,在同一个场合嘛。我跟那些战士们是平等的,我不能够比他们高人一等,这个思想在我脑子里印象很深很深。所以,我就觉得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而且给我们教育的时候也讲,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有时候别人说“你们做为普通老百姓,怎样怎样……”,我们说我们不是“做”的普通老百姓,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我们没有任何炫耀的地方。我们不可以这样去炫耀,这个事情对我们印象非常深。
主持人:所以一旦伟人的教育观念,整个思想能够传达给你们,传染给你们。小的时候,你们在上小学、初中,可能会有些不理解,但是慢慢地都会懂,伯父就会对我那时候的要求可能是让我受之一生的。
周秉德:像我刚才说的这个例子,当时根本没有感觉到,几十年以后,我原来从来不给别人去讲的,近十几年,我也觉得咱们社会上也需要了解总理的一些思想、他的精神,应该知道了,所以才慢慢地去讲。讲的时候,我自己回忆过去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这些例子。原来这些例子根本早就淡忘了。但实际上,这个例子很平常,可是对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实际上都已经融入到血液里了。
周秉德为“周恩来家规”正名 不是10条是11条
主持人:那时候你们的生活点点滴滴,如果拿到今天的话,确实能够成为很多人、不管是领导、孩子,还是各种阶层、各种领域的人,都能成为他们的金石良言,鲜活的榜样。我们知道总理有十条家规,你们是否也用这十条家规来影响你们的后代?
周秉德:并没有给我们专门地提出来有十条家规,没有归纳,当时就根本没有什么归纳。
因为你们有这个题目,所以我后来在我的资料里面就找到了,好象是2008年《前线》杂志有一个人写了什么十条家规,你们就把这十条家规给我发过来。结果我一看,也不完整,有些事情也没有说明白。就是这十条家规,跟你们给我们的题目是一样的。
主持人:在这里给广大人民网的网友读一读。
周秉德:这不很完整,这是我弟弟妹妹在回忆当中回忆了十一条。
主持人:能否给我们念念您的十一条。
周秉德:我们自己归纳起来的。
主持人:肯定更加完整。
周秉德:应该比他那个要完整、准确一些。
主持人:请周老师跟我们分享一下。特别想知道。
周秉德:第一,在外面不要讲与他的亲属关系,要做一个普通学生、普通劳动者,这是一条。第二,不能因为伯父是国家总理,我们就有任何的特权思想,更不能够要求有什么特殊照顾。他专门讲,这是我们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不同所在。不论上学、读书、工作和生活,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够依赖家庭,要自我奋斗,革命要靠自己,注意培养自己的自主能力,防止产生对家庭的依赖思想。公家的汽车不能接孩子,这就是刚才说的。
第三,要充分认识我们的封建没落家庭思想观念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他再三说我们家是封建的、没落的家庭,就是因为他的祖父曾经做过县官,后来败落了,而且做县官的时候也是很清廉的,没有买地,买了一所房子,以后逐步败落,他说是封建、没落的官僚家庭。可是这个思想对我们潜移默化的都有影响,要随时主动地改造自己,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思想上要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我要带领全家向无产阶级投降,他在开家庭会议的时候这样讲。他说你们不要以为向无产阶级投降是不好听,他说朱老总自己在延安整风的时候专门说过,向无产阶级投降,就是要真正地把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改变过来。
第四,要求我们选择学业、工作都要从国家利益出发,以国家需要为标准,尽量到基层、到边疆、到最艰苦的地方,也是这样要求。
第五,教育我们要艰苦朴素,刻苦工作,不能讲吃讲穿,更不能追名逐利。他最常说的,当年我们闹革命,几十年的干革命,随时准备着牺牲,从来没有想到过在夺取政权以后还当什么官,想起几十年以来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友和同志,我们仅仅是幸存者,他经常讲,我们就是幸存者,因为几十年来随时准备牺牲,因为有那么多的烈士已经倒在血泊当中,我们也有可能,他总是讲,我们只是幸存者。所以,我们没有权利不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第六,不能在伯父伯母这里解决家庭以外的任何事情。有些人让我们偷着带信,那是不可以的,让他来解决什么问题,不行。在家里只谈家庭,不谈我们的工作,更不谈他的工作,他的工作肯定不会跟我们谈。我们的工作,除非向他汇报,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他也不会当时给你答复,但是不可以给他带信。你比如说,文革当中,文革初期,我先生的姑父是范长江,范长江当时关在牛棚,他的夫人叫沈谱,是我们的姑姑,找我,他们两个人都是总理手下工作多年的,在抗日时期,在重庆的时候,她说你给总理带个信吧,秉德。长江一直在他手下工作,他怎么可能是黑帮呢?怎么还关在牛棚呢?她的信都写好了给我,我不敢带。我知道我伯父是这样的,在他的面前我不可以做任何用他的权力来解决问题的事情,绝对不可以的,我不敢带。
主持人:一点擦边球都不可以。
周秉德:不可以。我告诉她,我真的不敢带,因为伯伯的规矩是很严格的。我不能够利用他的关系来解决别人的问题,利用他的权力来给别人解决问题。我说这样的话,他该做的事情他都不做了,这件事情如果是别人给他送了信,他觉得可以做,他也许会做。而我如果给他的话,他该做都不会做,为什么?因为他反对这种做法,他不允许我这样做。后来我的姑父在河南五七干校的井里被发现的。那根本就不可能是他自己走,后来给他平了反。当然至今是怎么回事,还没有弄清楚。范长江在新闻界的人都是熟知的。
主持人:他是我们的老领导。
周秉德:对,是老前辈。像这样的事情,我们肯定是这样做,不可能在他那里解决,不可以给他带信的,更不能替别人告状。办公室我们也不是随便能进的,他的办公室,连我的伯母都不能随便进,只有他的卫士、他的秘书进出。我伯母都不能随便进,她一般都在门口跟他们说说话,或者跟他招呼一下,该休息了,看时间长了,等等的,就是这样的,他是很严格的。
第七,像中南海周末有电影、晚会什么的,我们不能够随便去。如果是周末可以,如果是周日,应该去上课,该回学校上晚自习了,不行,一定要回去,遵守纪律,不能到他那去。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第八,教育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互帮助。几个孩子大了,参加工作以后,就和伯母一起分工,给弟弟妹妹一些资助,本来他们是给我们很多资助的,这个先不说。等我们都参加工作以后,有的弟弟妹妹上山下乡时间长了,他们就上山下乡的时候,条件很苦,非常俭朴,非常艰苦,就觉得需要有一些资助了,伯母就让我和我的大弟弟,我们已经工作多年了,要给弟弟妹妹互相帮助。
主持人:但也是家庭之间的。
周秉德:对。第九,要求晚婚晚育,在择偶上要考虑到志向是一致的,人品是主要的,其他是次要的,也都是这样要求。第十,还有就是对于秘书和工作人员要有礼貌,主动打招呼。最后在他病重的时候,当时的组织上,也就是当时的当权者,“四人帮”的当权者,规定不能去随便看他,要经过他们的批准。我们普通老百姓,怎能敢去打扰他们呢?所以,我们也不可以。但是一直要求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完成党的事业、国家的强盛,为民族兴亡去努力等等。最后,十一、他说的可能和外地有关系,外地的后代、亲属们到北京的时候,不可以专程到北京来看他,即使到了北京,也不是住在多高级的,要住招待所,而且招待所还是工人的招待所,就是工人们的亲属来的时候住的招待所,最俭朴的平房,生煤球炉,一开门就是外面了,等等,就没有走廊的,非常俭朴的,都是这样。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
主持人:都一视同仁。
周秉德:对,都是老百姓。
主持人:刚才跟周老师分享了简短的11条,看起来非常短,但是里面能完全感受到周总理对工作、对国家的奉献、对家庭的责任感。其实这就是另一种层面的大智慧,留给他的后代们,甚至我们晚辈,现在咱们中国这一代青年们这样一种学习的榜样力量。可能我们有时候想想中国前进的动力就是这些,就是精神的动力。
今天,感谢周老师能够做客人民网给我们分享这么多,我们平时不能经常听到的周总理的故事。欢迎您经常能够来,跟我们多聊聊周总理的故事,让我们能够一代一代地影响下去。
周秉德:是,我们国家要不断强盛的话,还真得要有这种老的传统。我觉得总理的整个人的人品、人格风范,是我们国家、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品德,真正的共产党员就应该像他这样去生活、去工作、去对待老百姓。
主持人:所以让我们一起铭记这些老的传统,它并不是过时的老,而是经得起时代的历练和时代历史的印证。谢谢周老师,各位网友,我们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再见。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