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2-08-02 09:58
陈禹芳今年99岁,在邻居们眼中,他是个脾气耿直、身体硬朗的普通老人。当大家听说,这位邻居是有着几十年军龄的老红军时,都觉得意外,“一点架子没有,太低调了!”昨天上午,记者来到陈禹芳家,走近这位低调的老红军。
出身贫苦
少年时期他曾卖身葬母
上午10点,记者到达陈禹芳家中时,他已经结束了晨练,回卧室休息了。他的女儿陈京梅告诉记者,老人家如今身体硬朗,除了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毛病,其他指标都正常,“只是有一点,脑萎缩比较严重,很多事情都不大记得了。”
陈京梅介绍,他父亲是福建省莆田县人,1914年11月生,1931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父亲是苦孩子出身,10多岁时为了凑他妈妈的丧葬费,就卖给地主家当长工了。”陈禹芳出生在福建农村一户贫苦的家庭,家里有7个兄弟姐妹,就靠爸爸给人家吹喇叭赚钱,他的哥哥和父亲一样,都患有粗腿病,父亲不能干重活,哥哥更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因为粗腿病去世了。屋漏偏逢连夜雨,陈禹芳10多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一穷二白的家中,连母亲的丧葬费都拿不出来。无奈之下,父亲只得将他卖给了当地的地主家当长工。
#p#副标题#e#
参加红军后
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
陈禹芳的革命之路,也就是在他当长工时期开始的。当年他是给一家收蛋行当长工,走家串户到各个农户家里收鸡蛋,每天都能接触到最底层的百姓。当年,他的堂哥已经加入了游击队,陈禹芳耳濡目染,对红军队伍心驰神往,很想加入其中。于是,堂哥就先分配些简单的工作给陈禹芳,“当年,我父亲年纪小,不惹人注意,又做的是走家串户的工作,他的堂哥就给他一些传单,让他发给百姓,宣传革命思想。”
当年,小小年纪的陈禹芳还承担了“情报员”的工作,发现哪家百姓被土豪欺负了,他就通风报信。根据他提供的情报,组织上就有针对性地向地主开展斗争,对于罪行较轻的就给予提醒、教育,对那些使贫苦农民深受其害的土豪劣绅、恶霸地主,则召开公审大会当场枪决,把他们的粮食、财物分给缺吃少穿的农民群众。他们还无偿为群众耕田劳作,使得原本不理解他们的群众受到震动,转为无比欢迎红军。
1931年,陈禹芳正式加入了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陈京梅说,父亲入伍后,并没有参加长征,而是按照上级的指令,留守在福建打伏击,参加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牵制国民党的力量。然后从福建、江西转战千里到安徽、江苏,参加抗日斗争,为革命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在异常残酷的斗争中,他们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段,依靠群众打击敌人,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一直坚持到抗战爆发,他所在部队根据党的指示组成新四军,北上苏皖,抗击日伪军,大战韩德勤,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
#p#副标题#e#
解放以后
为替他养伤的乡亲养老送终
抗日战争期间,陈禹芳历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特务营排长、新四军二师警卫营军需、新四军第二师供给部管理科科长。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华东军区后勤部军械部处长。建国初期,任华东军区后勤部仓库主任,后因病长期离职休养,来到扬州。历数曾经的峥嵘岁月,陈禹芳说他曾经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第一次是在福建当红军的时候,他们对压迫和剥削农民的土豪劣绅进行严惩,把那些不义之财分给广大贫苦农民群众,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但是,由于斗争环境的恶劣、白色恐怖的残酷,红军游击队去打土豪往往只能在夜间。这一天,根据情报他们来到一家劣迹斑斑的土豪门外,土豪仗着墙高门坚,躲在里面,怎么敲也不开门。当时只有十几岁的陈禹芳一马当先,第一个翻上墙头,拉响了手榴弹。没想到的是,当时夜黑、地面情况复杂,手榴弹爆炸的威力也让他从高墙上摔了下来,摔断了两根肋骨。凭借着年轻和旺盛的革命激情,伤很快就好了,但此后一到阴雨天,伤处就隐隐作痛。
第二次负伤是抗战期间,日本鬼子分八路进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情况非常紧急。一个操作机关枪的战士牺牲了,那种带大圆盘子的机关枪是苏联送的,一共十挺,会操作的战士不多。当时是司务长的陈禹芳挺身而出,扑上去端起机关枪对着鬼子狠狠射击,保卫了指挥部的安全。就在这次战斗中,他受了重伤,炮弹击中了他的背部。
他被安排在一户支持革命的“堡垒户”家里养伤。多年之后,回忆起当时照顾他的老阿姨,陈禹芳仍然十分动情。他说,那位老阿姨就跟京剧《沙家浜》里的沙奶奶一个样,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每天用盐水为他洗伤口、敷草药。老阿姨家里很穷,却每天都把家里鸡下的蛋煮给陈禹
芳吃。在她悉心的照料下,陈禹芳的伤养好了,又回到了部队。解放后,陈禹芳特地回乡下看望那位老阿姨,并为她养老送终,报答她的恩情。
第三次,则是在抗美援朝之前,他接到上级的通知,从苏北往上饶转移,做好战斗准备时,路途中突发伤寒,命悬一线,所幸遇到了当时的新四军二师供给部部长胡弼亮,及时将他送到了医院,经过全力抢救才活了过来。
“我这辈子死了三次没死掉。我这条命,是党给的,是人民给的,我这辈子就要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这是陈禹芳经常对子女说的话。
#p#副标题#e#
参观新四军纪念馆
见陈毅像9旬老人号啕大哭
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黄桥战役……陈禹芳经历过很多次战火洗礼。让他最铭记于心的是黄桥战役,因为在这场战斗中,他永远地失去了带领他走进红军队伍的堂哥。
“前几年,他老是跟我们念叨这个事情,想回去再看看,2005年的时候,我们就带着他,重回了黄桥。”在女儿女婿的陪伴下,陈禹芳来到了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当天是周末,原本纪念馆并不开放,可是听说当年的新四军战士来了,馆长还是特意赶来,为陈禹芳一行打开了纪念馆的大门。陈禹芳走进纪念馆的第一步,抬头就看到了陈毅的照片,那一瞬间,90多岁的老人号啕大哭,不能自已。在场所有的人,都被他的哭声震动了,默默地搀扶着他。馆长对他的女儿说,从成立这个纪念馆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过像陈禹芳这样的参观者,他的哭声让他们动容,让他们更加感到成立这个纪念馆的意义。
那天参观完之后,陈禹芳跟女儿说了很多,大多都是回忆军人生涯的故事。因为脾气直又急躁,他被领导称作“小钢炮”;为淮海战役提供充足的物资支援,首长拉着他一定要请他吃顿饭;孟良崮战役之后,下了一场雨,顿时整座山上都流淌着血水,让人觉得战争的残酷;黄桥战役打下来,100多个福建兄弟,有30多人走了;亲眼见到大队长被国民党五马分尸……平时对家人甚是严厉的陈禹芳,把一辈子的经历在此刻全部讲了出来。
永葆本色
教育子女自己的路自己走
因为身体的原因,1966年陈禹芳全家来到扬州休养。离开了军队,他仍然不改本色,在院子里种下了一亩地的粮食,自给自足,不给地方上添麻烦。对于儿女,也是从严要求,全部要求他们去部队当兵,锻炼自己。更让人敬畏的是,他这一辈子,从来没有为儿女的事情向组织上开过一次口。“他对我们说,自己的路自己走,他绝不可能向组织开这个口,但是,他对我们却有要求,必须去部队参军,必须入党,现在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个个都是党员。”
#p#副标题#e#
如今,99岁的陈禹芳跟着小女儿陈京梅生活。陈京梅介绍,印象中,父亲在军队中的那么多年,逢年过节从来没有陪过家人,都是到部队里给战士做饭,陪战士一起过。“他就是这样,工作时非常严厉,一是一、二是二,可在生活上却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如今,每到节日,总有当年的士兵给父亲打电话送来问候,有的人还不远千里,赶到扬州来看望父亲。这也是陈京梅为父亲自豪的地方。“父亲这辈子,就像电视剧" target="_blank">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石光荣一样,脾气、性格、理想,对家人、战士、国家的感情,全都一样。看到电视里的石光荣,我就仿佛在重温父亲的峥嵘岁月一样。我为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