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2-01-09 10:05
“红军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长征则是中国革命惊天动地的史诗。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们在血与火的历练中诞生的宝贵精神财富。”12月30日,记者来到住在省委干休所的老红军王其仁老人家中。从王老的爱人张麟阿姨那里得知,王老因为年事已高,目前住在医院里的。
在89岁高龄张麟阿姨的陪同下,记者来到了华西医科大学住院部,在一个两人间的普通病房里,记者见到了这位曾经担任过张闻天警卫员的99岁高龄的老红军王其仁老人。这位应该是享受省级干部医疗待遇王老,怎么会住在普通病房的两人间里呢?后来张麟阿姨告诉记者说,王老的一贯作风就是不贪图享受、艰苦朴素,他觉得不管住什么样的病房,只要可以治病就行了!”听到这里,记者的眼眶都湿润了。
今年99岁高龄的王老,虽然经历过无数战火洗礼,看起来依然很硬朗。张麟阿姨告诉记者:“你难以想象吧,王伯伯去年与死神搏斗过一回,当时病危通知都下了,可王伯伯还是以顽强的精神战胜了死神的挑战。目前,王伯伯只是耳朵的听力不太好,经常需要我给他当‘翻译’呢。”
#p#副标题#e#
在张麟阿姨的“翻译”下,王老得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发出《关于四川省牵头组织“长征路线”申遗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文化馆”建设的对策建议》后,欣然表示:这是一件非常好事情!我支持!
随后,王老让张麟阿姨和记者把他搀扶到桌边,郑重地写下:“支持长征路线申遗”。他的这种认真劲,让记者动容。
接下来,王老和张麟阿姨共同署名写下:“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永葆革命本色,多为人民作好贡献,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王老1913年4月15日出生在江西省永丰县上固乡中车村,3岁时母亲去世,靠父兄带大,生活艰苦。1931年夏天,永丰县上成立苏维埃人民政府,王老在乡政府当儿童团书记,那年他18岁。1933年3月在苏维埃政府号召下,他抱着打土豪,求解放的想法踊跃参加了红军。1934年10月,随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曾给张闻天当了一年多的警卫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四川省档案馆馆长。
记者眼前这位当年跟随毛主席带领的中央红军大部队全程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老人,如今提起那段难忘的岁月,王老的目光变得很是深邃,记忆的闸门一下打开,他的思绪已经飘向了当年的“四渡赤水、突破乌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那二万五千里漫长的征程......”
翻越大雪山
1935年6月间,王老所在的部队到达了四川宝兴县和小金县交界的夹金山,开始翻越长征路的一座大雪山。老人清楚地记得,翻山一共用了了两天时间。第一天山路还比较平坦,只有杂草和一些带刺的灌木,不小心,脚落地就会被刺破,裤子会被撕烂,大家行军一天下来,又累又疲乏,加之肚子双饿,随便找个地方倒下就睡着了。到第二天,部队继续往上爬,山高路又陡,冷风刺骨。加上空气稀薄,走几步就要停下来歇一歇,不能坐下。身体差的战友,一倒下就再也起不来了。雪山的脸变得很快,一会是大风呼啸,雪花纷飞,一会儿又下起了冰雹,把油纸也给打烂了。好不容易才到达了山顶。下雪山时,他和他们班的几个战友,手拉着拉就滑了下去。
#p#副标题#e#
走出大草地
红军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1935年8月开始了过草地,王老记得他所在的部队一共走了三天时间。草地中很多地方是沼泽地,那里没有人烟,与大雪山比更艰巨危险,前面有敌人堵,后面有敌人追,左右也还有敌人侧击,逼得稍不留意,就会掉进沼泽的泥潭里,也别想再爬出来。带的粮食不多,一天多就吃完了,他们只有饿着肚子赶路。饿得无法坚持了,就找野菜、草根和树皮吃。后来找不到野菜等,他们班里的战友就将自己的皮带、皮鞋等用洗脸盆当锅来煮着吃,他们团里的一位首长还把自己骑的马杀了将肉分给大家吃。那两天的晚上,战友们都是三三两两背靠着背互相取暖睡觉。第三天下午,终于走出了草地。
抓着马鬃过赤水
1935年8月的一天,红一方面军一团来到了离松潘县若尔盖草原约17公里的地方准备过草地,可没想到一条宽200多米的无名河挡住了红军的去路。河水虽然不是很深,可水流却很急很猛,“那时我们年龄都很小呀,十几岁的孩子,要过河可是相当危险的!”说起当年的惊险,王老显得有些激动,他说,那时部队里几乎没有渡河装备,想来想去,最后决定靠马过河。“一匹马上要带五六个人!怎么带呢,马背上挂两个人,马鬃两边一边一个,再一个人抓着马尾巴,最后马头上的缰绳再抓一个。”王老的描述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可这恰恰是真实的长征故事。
轮到王老过河时,他和另外一个小兵被安排抓住马鬃,背上骑一个大个子,马尾巴上吊两个小个子。“水太急了!走到一半正在河中间的时候,马头突然一甩,我们俩就被甩掉了!”王老和战友当即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危急关头,王老靠着自己不错的水性“随波逐流”,拼命往岸边靠,最后终于脱险上岸了。可那位战友,却因为不会游泳,加之体力耗尽,最终不幸地被淹没在波浪中……“就因为小时候学会了游泳,让我捡回了一条命!”王老颇为感慨地说,为过这条河,部队几乎耗了一天的时间,这次有惊无险的经历,让他以后干什么事都多了一份力量,也多了一份谨慎,他说,“人就是要多学本领,需要的时候就会用得上。”
#p#副标题#e#
把脑袋提在手上干革命
回忆起当年的一幕幕,王老无比感慨地说,当年的我们红军都是把脑袋提在手上干革命的,“吃了早饭,不知道能不能吃上午饭,为啥?到处都是敌人,部队边前进边打仗,有时吃着吃着就开始打仗了,饭碗一扔就上战场了,随时都有可能死啊!”当时敌人都走大路,驻扎在城市,红军就避开敌人走山路,而且经常晚上走,因为白天有敌机,能看到部队,从山里走或者晚上走,敌机就看不到红军在哪儿。为了赶路,很多战士都用茶盅盛着饭,边走边吃,这还算好的,有时候根本没吃的,还要走几十或是上百里路。“那会心里想的都是一定要突出去,哪管饿不饿啊!”
说到死亡,王老的语气有些沉重,虽然面对枪林弹雨他不曾畏惧过,可如今时隔多年,昔日牺牲的战友的音容笑貌总是在他眼前晃动。
王老的老伴张麟阿姨告诉记者,此前他们老两口回江西老家时,到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去悼念烈士,从山上下来的时候,王老疲惫地坐在了石阶上,面色虚弱,当老伴问他是怎么回事时,他说,看到纪念碑上战友的名字,心情太难受了!“想当年我从家乡带了四五十人出来参加红军,可如今一个都不在人世了啊!”牺牲的战友,让王老的心情十分沉重,可是他说,正是有了他们这些不怕牺牲的人,才取得了革命胜利,所以现在的年轻人也应该好好学习长征精神,多了解历史,培养吃苦精神,“虽说现在基本实现现代化了,可比起发达国家来,我们还是很穷的啊!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句话就能完成的,长征精神能给我们指引方向。”
长征队伍中的士兵和伟人
在长征的队伍中,士兵和伟人生死与共,同行二万五千里,彼此抱定对同一誓言的不变信守,炮火前行风雨不改,共同写下伟大传奇,这就是红军必胜的力量之源。
#p#副标题#e#
王老回忆道:我说一件小事。有次张闻天去主席那儿谈工作,离开时忘了一件雨衣,叫我去取。我这个一米六不到的小个子小兵一进屋,主席马上就站了起来,听我说明来意后又立即热心帮着找,临了还对我说:“小鬼,走好!”
“我们的朱老总爱打篮球,有条件了,会抱球出来冲着矮小的我说:“小鬼,来打球!”我不好意思拒绝,但打球时特别注意,生怕伤着他。”说道这里,王老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王老回忆道:“周总理长征时留给我们的印象,除了一把大胡子,就是他老在部队行军中忽前忽后,不停奔走。”
长征精神让红色后辈受益终身
“爷爷经常给我们讲他长征的故事。”提起爷爷和长征,王老的孙女王江蓉的语气透露出无比的敬畏。“每次看电视,只要看到当年打仗的画面,爷爷就特别有感触,他会给我们讲当年他们是怎么同敌人作战的,场面是如何惊险,战士们是如何英勇。”
“我真的为有这样的爷爷感到骄傲!”王江蓉说,“可以说,没有爷爷他们当年的浴血奋战,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王江蓉的心目中,艰苦朴素、不怕牺牲和英勇战斗就是长征精神的实质。
王江蓉说,爷爷作为一名老红军,在后来的和平年代里,并没有恃功邀宠,相反,他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本色,“每天很早就去办公室,对自己的工作特别认真,在家里对我们要求也很严格,绝对不许父母对我们溺爱。”在爷爷的熏陶下,王江蓉也养成了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对12岁的儿子也一样很严格,除了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上的支持,她对儿子从不过分宠爱,而且还要求他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培养他的独立能力和吃苦精神。
说到精神追求,王江蓉流露出一些忧虑,她说,现在的人多数都将物质看得很重,追求金钱和享受,“我周围的很多年轻人都对金钱特别看重,可精神上他们却没有什么追求。”王江蓉说,当年红军将士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还能苦中作乐,这其实就是信仰的力量,而现在有些年轻人却缺失了宝贵的信仰,赚钱、享受成了首要追求。“信仰的缺失最终带来精神的虚无,没有精神支柱,人活得没有意义。”王江蓉说,长征精神是老一辈们用自己气吞山河的英雄壮举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值得每一个人认真学习,仔细理解,这样长征精神才能够代代相传。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