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3-11-29 14:18
“抗战不仅是8年,而是14年。我们要为那些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找回他们应得的尊重和历史记忆。”在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纪念日来临前夕,李敏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今年已经88岁的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李敏当年只是一名“红小鬼”。随着抗联老战士的先后辞世,作为为数不多健在的历史见证者,她开始了10多年的“寻根之旅”。从组建“抗联精神宣传小分队”到“重走密林抗联路”,本可以安享晚年的她选择了不平静的晚年生活。
“红歌”为中华民族的“不屈脊梁”而唱
哈尔滨市鞍山街一处幽静而简朴的小院里,摆满了抗日纪念碑刻,雄壮而有力的东北抗日联军歌曲阵阵响起。
“我身后是逝去战友们的无声注视,是他们支撑着我要找回那段历史,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东北抗联。”健谈的李敏抚摸着胸前的排排勋章一度陷入沉思。
在许多国人的意识中,“8年抗战”是无可争辩的,而在李敏和战友们的身上,抗战却是“真真正正的14年”,那是他们血与火的青春,更是中华民族誓死不屈的气节。
东北抗联这支队伍,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了各种抗日力量,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与日本侵略者在黑土地上展开了不屈的斗争。“‘九·一八’事变后,我们党第一时间就发出了抗日宣言,东北随后组织了抗联十一个军,中共满洲省委还有自己的组织部门和宣传部门,这些历史是不容淡忘的!”李敏说。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李敏和她的“抗联精神宣传小分队”选择了唱“红歌”--当年白山黑水密林中抗联人写下的救亡之歌。
#p#副标题#e#
小分队的第一次正式“亮相”充满了戏剧性。
在抗联老区黑龙江省伊春市举办的一次大型演出间歇,被拦在台下的他们大声高唱了《露营之歌》、《救亡进行曲》等几首歌,数万名观众瞬时安静下来。“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这是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日子……”她们与观众的互动让艺术团的明星大腕从“主角”变成了“配角”。
“流动宣传队”重走鲜血浸染的土地
最初的宣传小分队,只是由李敏和几个抗联将士后代组成。然而,随着“歌声”的飘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自发地加入这支队伍,这其中有退休工人、农民,也有在校大学生。
“我们的队员是流动的,只要想宣传抗联精神,都可以自费做一套抗联服装加入进来。”提起小分队,李敏自己也说不清10多年来究竟有多少人加入其中,但可以说清的是,参加小分队并不是什么“待遇”,而是一种“自找苦吃”、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我们要重走抗联路,在战友战斗过的地方宣传他们,让年轻人更多地了解这些历史。”一次在一个边防哨所,李敏和20多个队员单独为两名哨兵进行了表演,两个哨兵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一次寻访中,队员们来到牡丹江的一处密林,当年42位被日军毒气弹害死的战友就埋葬在那里,大家含着眼泪唱了老歌。
“从退下来后我就没有出省旅游过,很多老朋友都是去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安享晚年,我却是一门心思往深山老林里钻,因为经历、了解抗联的老人没多少了,我们心里着急啊!”曾任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的李敏告诉记者。
回忆起泥泞的山路、摔伤的危险和扰人的蚊虫,一直致力于寻找抗联资料和遗物的老人只是微微一笑。“比起当年战友们抛头颅、洒热血,这都不算什么。”李敏说。
老党员的“真情告白”
作为一名老党员,李敏语重心长地寄语年轻党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时刻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上。
“条件不好,要克服困难;条件好了,更要防止‘糖衣炮弹’,关键是要有理想,一种发自内心的信念。”李敏说,当年抗联在冰天雪地的密林中不仅吃饭成问题,连服装都不统一。但就凭着理想和信念,大家进行了生与死的斗争。如今,虽然年轻人也有很多现实难题,但只要有信念,同样可以脚踏实地干出一番事业来。
李敏说,党员只有扎根群众才能扎根土地,当年是老乡们拿出的青玉米让我们填饱肚子、涉过冰冷的河水打游击。如今在和平建设时期,更要听听老百姓的心里话,把他们的疾苦真正放在心上。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