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2-09-03 09:05
宁波出现最早记述红军长征的书籍——《二万五千里长征记——从江西到陕北》,其主人是年过七旬的胡克均老人。
8月29日下午,在宁海县档案局的会议室里,78岁的胡克均老人抚摸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记——从江西到陕北》已经泛黄的封面,喃喃道:“这本书陪了我一辈子。”
前段时间,宁海县档案局面向全县的老同志征集老照片、老资料,这本被国内诸多党史专家称为“无价之宝”的介绍红军长征的书无疑是征集活动中最大的收获之一。据悉,它将被扫描后装订成册,收录到县档案馆中,供人们查阅,一探长征中鲜为人知的苦乐与惊险。
解放前从台州临海书摊上买来
胡克均说,《二万五千里长征记———从江西到陕北》一书是父亲于上世纪30年代末在台州市临海县的一处书摊上发现的,“原价两角,他可能花几分钱就买来了。”
胡父小时候读过三四年的私塾,因家境败落不得不辍学务农。与普通农民不同的是,他就喜欢听历史故事,也爱收集文史方面的书籍。
胡克均记得,这本书一直放在父亲书桌的抽屉里。父亲偶尔会拿出来翻看,或检查下有无损坏,但很少允许孩子们碰,“父亲是爱书之人,怕小孩子不懂事,弄坏了书。”
几年后的一天,胡克均的表哥来家中串门,无意中发现了这本书,大惊失色。胡克均清楚地记得,表哥将父亲拉到一边,沉下脸说:“姑丈,这可是禁书,不能买、不能卖、也不能看,要是被别人发现了,打个报告,你就落下通匪的大罪了,搞不好全家都会受牵连。你还是快快把它烧了吧。”
可是胡父舍不得。思来想去,他将书细细地包好,藏到了屋顶瓦片下,那里风吹不到,太阳晒不到,瓦片有弧度,雨水也打不到,“父亲把家人叫到一起,叮嘱大家不许对外说一个字。”
直到解放前,七八年间里,这本珍贵的小册子就一直放在这个地方。
#p#副标题#e#
解放后他带着它赴异地上学工作养病
1956年,胡克均中学毕业后去杭州大学研修历史,1960年毕业后成为一名历史老师。1966年,他因肝病进入溪口疗养院休养。其间,《二万五千里长征记———从江西到陕北》和其他几本旧书一起,放在随身的一个小行李箱里。
回想起来,胡克均有点庆幸自己在文革之初的那场病:“当时,溪口疗养院是专门收治肝炎病人的,我得的是肝水肿,被当做肝炎收了进去。在那里,什么运动都没挨到,一般人生怕被传染,躲都来不及。”
后来他在溪口中学教书时这本书一直陪伴着他。
出版比《西行漫记》还早了一个月
胡克均手中的这本《二万五千里长征记———从江西到陕北》虽然已经泛黄,但没有缺页,也甚少折损和蛀蚀,品相算是相当不错。全书共83页,约3.5万字。从封底可知,这本书由华光出版社发行,民国二十七年一月三版。这表明,《二万五千里长征记———从江西到陕北》成书于1938年1月,比著名的《西行漫记》还早了一个月。
封面上半部分是红底黑字:第八路军红军时代的史实,二万五千里长征记———从江西到陕北,朱笠夫编著。下半部分则是几名红军战士的英姿,他们挎枪骑在马背上。关于作者朱笠夫,一说他是当时的随军记者,思想进步,胡克均查阅了许多资料,都没有发现朱笠夫的踪影,“不知道他是牺牲了,还是朱笠夫本身就是个化名。”
内页收录了几幅珍贵的老照片,有“朱德、毛泽东与外国记者里夫谈话”、“正在向平型关推进中之第八路军及其辎重队”等,从照片中可以一窥长征路上的艰苦条件。
书中记录了红军的“约法三章”、“八条规则”,以及关于游击战术的“四个口诀”,再现了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五次围剿,收集了长征路上的一些趣事,茅台逸事、芦花运粮无不反映出红军战士们苦中作乐的可贵品质。
#p#副标题#e#
最早记述红军长征的书籍,宁波首次发现
中共宁波党史研究室业务三处处长胡国忠表示,超过50年的党史书籍就算是文物了,解放前的就更罕见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记———从江西到陕北》留存于世的非常少,“在宁波还是首次发现,好多年前广东有发现过,那时网上的价格已炒到了约3500元/本。”
胡国忠表示,这本书被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是最早记述红军长征的书籍。在当时,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对于红军树立威信、凝聚民心、扩大影响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人们通过它了解到红军是一支不屈不挠可亲可信的队伍。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