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0-07-29 11:12
“围剿”,反“围剿”,斗智又斗勇。畲族壮士兰庭辉,一身是胆猛如虎
1926年,上杭县回乡学生兰维仁(共产党员)等在上杭庐丰创办平民学校,点燃了革命的火种。兰庭辉在这所学校里受到革命的熏陶。
1928年,中华大地腥风血雨,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时期,年仅15岁的畲族少年兰庭辉,毅然加入革命的行列。两年后,年仅17岁的他成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成长为红四军第一纵队第二支队补充大队副大队长。
1930年上半年,红四军在闽粤赣边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帮助地方党组织建立武装,加强根据地建设。闽西、赣南呈现出如火如茶的革命景象,广大青壮年纷纷参加红军,红军力量日益壮大。当年6月,红四军、红六军、红十二军组编为红一军团,全军团共2万余人。
红一军团的组建,适应了红军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使主力红军在以后的反“围剿”恶战、大战中,合则雷霍万钩,分则神出鬼没,连连奏捷。
红一军团组建仅二个月,就取得文家市大捷。在文家市战斗中,年轻的指挥员兰庭辉经受了运动战的锻炼。他率部随红四军主力长途奔袭,向孤军冒进至文家市之敌戴斗垣纵队进逼,在赤卫队的配合下,一路横扫,最终围歼该敌。
文家市战斗,毙敌纵队司令戴斗垣以下1000余人,俘敌1000余人,缴枪1500多枝(内有机关枪37挺),还缴获无线电台一部。此战,是红一军团组建以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极大地支援了红三军团打破敌人“追剿”,为红一、三军团胜利会师组建红一方面军创造了条件。
红一方面军成立后,对长沙发起两次总攻,均末奏效,转而攻占赣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吉安县城,使赣西南苏区的赣江以西和赣江以东地区联成一片。
吉安战斗后,赣西南一带8000多青壮年踊跃参加红军。为适应战斗需要,红一方面军进行了整编,纵队改为师,支队改为团,大队改为连,中队改为排,分队改为班。由于指挥有方,兰庭辉被提任为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第一O五团特务连连长。
红一方面军的成立和壮大,令蒋介石大为忧惧。1930年11月,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指挥十万之众,“围剿”红一方面军。
国民党军大规模进攻开始后,红军主力隐蔽集结,保存实力,待机破敌,而以少数红军配合赤卫队、少先队阻止、迟滞、疲惫、迷惑敌军,掩护红军主力休整。
12月30日,红一方面军围歼孤军深入龙冈、立足末稳的敌前敌总指挥张辉瓒所率之十八师师部及下辖之两个旅。红三十五师迂回到敌后,切断了敌军从西南方向增援和龙冈之敌向西南方向突围的道路。总攻发起后,兰庭辉率特务连扼守阵地,堵死了溃逃之敌的突围之路。
龙冈一战,红军活捉张辉瓒,歼灭国民党军近1万人。接着,红军乘胜追歼闻风而逃之敌,在东韶歼敌谭道源师半个师3000多人。
蒋介石不甘失败,于1931年3月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大“围剿”,任命何应钦为总指挥。何应钦采取“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战法,并配以政治恐怖和经济封锁、扼杀手段,进攻中央苏区。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红军与敌斗智斗勇,在富田战斗、白沙战斗、中村战斗、广昌战斗、建宁战斗中取得五连胜,在半个月中,从赣江之滨一直打到闽西北山区,横扫700余里,共歼敌3万余人。
在第二次反“围剿”作战中,兰庭辉的特务连主要担负侦察及阻敌打援任务。在他的指挥下,特务连行动神速,接战果敢,惑敌有术,搞得敌人草木皆兵,心惊胆寒。
蒋介石认定“剿共”是当务之急,发誓要全力灭绝“赤患”,并表态:“幸而完此风愿,决当解甲归田,不然,则效命疆场。”
第二次大“围剿”惨败仅一个月,蒋介石亲任总指挥,指挥精锐之师30万人,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三次大“围剿。”
各路敌军向高兴坪地区逼近,红一方面军主力被压缩在以高兴好为中心方圆数十里的狭小区域内。军情紧迫,红一方面军主力利用夜暗,从祟贤兴国两地敌军之间约20公里的空隙中,翻越祟山峻岭,秘密东进到莲塘、富田地区,待机歼敌。兰庭辉所在的红三十五师执行诱敌任务,与红三十五军配合,不断袭扰、截杀敌军,将敌军主力牵引到赣江,从而为红军主力聚歼莲塘之敌创造了有利条件。莲塘良村战斗,红军歼灭敌1个旅又1个营,击毙敌旅长谭子钧,挫伤了敌军锐气。
良村战斗后,蒋介石调整部署,以8个师三面包围红军主力。红一方面军主力则从正在东进的敌军之间约10公里间隙的山区秘密疾进,成功跳出敌人的合围圈,在兴国东北一带隐蔽、休整。红十二军各师、团之特务连,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摸清敌情,迷惑敌人。红十二军代军长罗炳辉和政委谭震林综合分析各特务连汇报上来的敌情,与敌人玩了一出精彩的游戏:红十二军扬旗鸣号,大造声势,相机进占城乡,向东北方向进军。蒋、何把红十二军误当为红一方面军主力,一方面调集重兵回防,另一方面聚拢大军尾追红十二军。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红十二军故意走走停停,同敌军保持不即不离的距离,巧妙地牵紧敌军的鼻子。为更好地完成掩护红军主力西移和休整的任务,红十二军还想出一个妙招,利用自己轻装灵便的长处和敌军装备笨重的弱点,专走崎呕难行的山路,忽东忽西,在深山老林中出没,把敌军主力拖住约半个月。
从8月开始的第三次“围剿”,红一方面军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配合下,六战五捷,歼灭国民党军十七个团共三万余人,缴枪一万五千余枝,电台六部,打破了敌人对中央根据地第三次“围剿”。
红一方面军粉碎第三次大“围剿”后,展开攻势作战,巩固并扩大了苏区,随后进行整编。兰庭辉转任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特务连政治委员。
红十二军返回闽西,改隶闽西军区指挥。1932年4月,毛泽东、林彪、聂荣臻率红一、五军团东征漳州,歼灭敌张贞师大部,缴获甚丰(其中有2架飞机)。漳州战役期间,兰庭辉奉命率特务连,与兄弟部队协同,进至闽粤边境之上杭、武平、永定一带,严密监视粤军的行动,以保障东路军主力右后方的安全。
东路军回师途经武平县大禾村时,红四军军长王良在侦察地形时,遭反动民团冷枪伏击,壮烈牺牲,年仅24岁。兰庭辉在红四军第一纵队第二支队补充大队任副大队长时,纵队长正是王良。兰庭辉十分敬佩王良这位年轻有为的战将,王良的牺牲,激起了他对敌人更大的仇恨,复仇的烈焰在他心中燃烧。
1932年7月,南雄、水口战役打响。红五军团连日与敌血战,伤亡惨重。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十二军紧急驰援水口,将敌15个团击溃。激战中,兰庭辉指挥特务连猛冲猛打,与绞在一起的敌人展开肉搏,杀得以雄蛮著称的粤军丢盔弃甲而逃。
水口战役,敌我双方都消耗不小。在方圆不足五里的战场上,敌我双方各阵亡2000多人。《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出版)里说:
水口战场尸横遍野,河沟里的水泛着红色,双方伤亡之大,战场景象之惨烈,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罕见。
“肃清赣匪”是蒋介石“深思熟虑经干百回而决定之方针”。他顽固坚持“镶外必先安内”的的反动政策,对侵华日军实行妥协退让,而对中央苏区发起第四次大“围剿”。1933年2月6日,蒋介石亲自兼任江西“剿共”总司令。为适应作战需要,红十二军归建红一方面军。
蒋介石采取“分进合击”的作战方针,欲围歼红军于南丰地区。周思来、朱德果断撤围南丰,秘密转移休整,待机破敌。黄破一战,红军歼敌第五十二师全部及第五十九师大部,生擒敌师长李明、陈时骚。红军再接再厉,在草台岗歼敌第十一师,击伤敌师长萧乾。
在黄赃之战中,兰庭辉率师特务连攻击云峰山之敌。在草台岗战斗中,兰庭辉率师特务连随红十二军主力由王埂山、三角寨一带侧击侯坊、徐庄、雷公陨之敌,并特制东破之敌。
第四次大“围剿”,蒋介石损失嫡系部队3个师,悲痛至极,哀叹:“此次挫失,惨凄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
干难万险。合族勇士志更坚。抢波乌江,回师遵义占桐榨。大渡河畔,旌旗直指泸定城。抵达陕北,随军东征复西征
1933年5月底至6月初,红一方面军按中革军委的指示,在乐安南部实行整编。此次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组织机构,由军团直辖师,师以下部队逐级缩编,师缩编为团,团缩编为营。在整编中,红十二军改编为由中革军委直辖的独立第一团,兰庭辉愉快地服从组织调配,到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担任营部文书,旋即改任团部文书,后升任红一团团部书记、团部技术书记。
在机关工作时,兰庭辉注重新战士的培养。新战士多来源于赤卫军或少先队员或经受过游击战争锻炼的苏区青壮年,军事训练侧重于战术动作及侦察、警戒等军务。在训练中,兰庭辉尽力提高新战士的政治素质,培养新战士严明的纪律观念,有时还以竞赛的方式,激发新战士的训练热情。
中央苏区扩大红军运动红红火火,红一方面军迅速壮大至10万人马。为“剿灭”红军,蒋介石在美、英、日、德、意等帝国主义支持下,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大“围剿”。
在王明、博古“左”倾错误的指挥下,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初期阶段就接连失利,大雄关战斗,是红一军团自成立以来打得最艰苦的一仗。
国民党军第九师抢占大雄关以东之木鱼螺、西山岭高地,直接威胁红一方面的整条战线,红一军团奉命向敌第九师发动猛攻。红一军团广大指战员拖着疲倦之躯,奋不顾身地与敌展开殊死搏斗,阵地上杀声震天,血肉横飞。敌军以猛烈炮火对红军实施轰击,多次组织大规模攻击。红一军团伤亡惨重,被迫撤出战斗。
大雄关一仗,红一军团(辖3个师)损失一名师政委,另有二位师长负伤。
继大雄关战斗之后,红一团在三甲峰与国民党军第九十四师打了一场恶仗。
1934年2月9日,国民党军第九十四师、第十四师分别从左、右两翼猛攻鸡公山,驻守阵地的红一军团红三师第七团全体官兵在多次对敌肉搏中壮烈牺牲。红一团团长杨得志奉命率部向鸡公山地区疾进。红一团冒着绵绵细雨,踏着泥泞道路,先敌占领三甲峰,连夜构筑工事,掩护军团主力开进。
翌日拂晓,第九十四师倾全力向三甲埠阵地猛攻,红一团沉着应战,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疯狂进攻。当天下午两点许,第六十七师与第十四师赶来助战,三面夹击红一团。红一团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与敌浴血拼杀。兰庭辉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勇猛冲杀,并时不时以简短的政治动员,激励士气。全团官兵同仇敌汽,其中坚守最前沿主阵地的一个营打得只剩100多人,但仍牢牢扼守阵地。红一军团主力陆续开进,红一团协同主力反击敌人,将敌3个师击溃。《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载:
在大罗山一带,敌军优势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支援下,向红一军团猛烈进击,红一军团经多次肉搏,阵地得而复失,被迫撤出战斗,退至饶家堡地区与红三军团会合。敌军继续向前推进,突破红军饶家堡防线,逼近广昌。
另两路敌军分别从北面、西面逼近广昌,广昌处于敌东、北、西三面包围之中。博古、李德被迫下令弃守广昌。历时18天的广昌保卫战,红军毙敌26死人,自身却伤亡5093人。
国民党军攻占广昌后,又攻下建宁,中央苏区的形势日趋恶化。1934年8月下旬,林彪、聂荣臻统一指挥红一军团、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在连城温坊毙伤敌2000余人,俘敌2400余人,而自身伤亡仅700人,取得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少有的胜利。
温坊战斗的局部胜利,改变不了红军的被动局面。1934年9月26日,国民党各路大军发起总攻,红一团在兴国西北的高兴坪、狮子岭一带死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得不撤往于都。
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约一年,红一团消耗严重,虽然随打随补,但到狮子岭一仗结束,全团损失过半。侗张、不满、悲观、愤怒、焦躁的情绪在部队上下蔓延,兰庭辉竭力协助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稳定部队。他内心也愁绪茫茫,但他深知,在局面混乱和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自己身为干部,必须挺住。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大转移。蒋介石欣喜异常,以为下山猛虎,不难就擒。
中央红军接连突破敌军的四道封锁线后,总兵力由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万红军不畏艰险,冒着敌机的轰炸和民团的袭扰,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险峻之地老山界,进占龙胜、通道。敌军在红军北出湘西的路径设好口袋,等着红军自投罗网。严重关头,毛泽东力主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贵州前进。黎平会议上,毛泽东的主张获得通过,中央红军避免了一次覆灭的危险。
中革军委决心在薛岳部尚未追上来之际,迅速抢泼乌江,攻占遵义。
奉中革军委之命,红一团于1935年1月1日抵达回龙场渡口,红四团于同日进逗江界河渡口。两支部队在两个渡口分别突破乌江。
乌江是贵州省最大的河流,江面宽200多米,水深流急,两岸悬崖绝壁,素有“乌江天险”之称。乌江对岸有黔军教导师一部凭险防守,从回龙场到茶山关对岸有敌3个团。敌妄图聚歼红军于乌江南岸。《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概述了兰庭辉所在的红一团突破乌江经过:
此处两岸悬崖陡壁,又无渡河工具,他们紧急动员起来,赶制竹筏,于当日下午以8名水性好的战士组成灾击队,乘竹筏偷渡,没有成功。接着,又乘夜暗,在乌江下游水势较缓的地方组织强渡。突击队在火力掩护下,竹筏一个接着一个的渡过乌江,消灭和驱逐对岸守敌,占领滩头阵地,并掩护后续部队渡江。
红一军团主力及红九军团由回龙场渡过乌江。
红军于1月6日冒雨攻占遵义外围据点深溪水,又于次日凌晨智取遵义。
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召开。此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思来、王稼样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全权指挥军事。
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的军事行动。红军二渡赤水后,红一团攻占桐榨县城,红军主力勇猛击破黔军拦阻,攻占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再夺遵义,并痛歼孤军冒进之蒋军嫡系部队吴奇伟纵队一部。此战,是中央红军自长征以来所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共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3000余人,并击溃敌吴奇伟等部,狠狠打击了蒋军嫡系部队的嚣张气焰。蒋介石把此次兵败当作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为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红一团及一个工兵连组成中央红军先遣队,由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兼先遣队司令员,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兼先遣队政委。
由于历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阂,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性宣传,红军先遣队进至冕宁北25公里处的袁居海子地区,遭到彝族群众的拦截,工兵连的武器,器材甚至连衣服都给彝民缴掉。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争取彝族人民的支持,成为红军继续北进的关键。兰庭辉等政工人员,加强了党的民族政策和红军纪律的教育,要求指战员尊重彝族民俗习惯,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忍耐为上,以模范的言行树立红军在彝民中的良好形象。
刘伯承和彝族沽基部落首领小叶丹歉血结盟,结拜为兄弟,红军得以顺利通过彝族区,并吸收了一批彝族同胞参加红军。
蒋介石判断红军欲渡大渡河,乃令薛岳部速渡金沙江北上,并令杨森第二十军主力及第二十一军一部向雅安、汉源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
大渡河是蜗江最大支流,两岸陡山壁立,河道险峻,水流湍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在大渡河安顺场全军覆灭。蒋介石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1935年5月24日,杨得志、黎林等率红一团冒雨兼程,急行军80多公里,歼灭安顺场守敌2个连,控制了渡口,并缴获渡船一只。翌日,红一团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为全军打开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
中革军委为迅速渡过大渡河,令沿大渡河左岸北上的红一师和干部团日夜兼程北进,进逼泸定城,配合右岸红四团夺取泸定桥。泸定桥横跨于奔腾咆哮的大渡河上,扼川康要道。红四团飞夺泸定桥,使蒋介石让“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计划彻底破产。
此后,兰庭辉随军爬雪山,过草地,穿越腊子口,抵达陕北。
长征结束后,兰庭辉参加了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役。
历时75天的东征作战,战果甚丰。在军事上,红军共歼敌7个团,俘敌4000余人,缴获各种枪4000余枝(挺)、火炮20余门,迫使“进剿”陕北的晋绥军回师山西,从而恢复和巩固了陕北苏区,而且还吸收山西8000多青壮年参加红军,壮大了红军的力量;在经济上,红军东征筹款30万元,缓解了红军抗日经费紧缺的困难。在政治上,红军东征在山西20多个县播下了抗日的种子,激发了山西和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热情,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媚日政策。
红军主力东征凯旋,又大举西征,于1936年5月下旬至7月下旬,对坚持反共的宁夏军阀马鸿适、马鸿宾部予以重大打击,俘获其官兵2000余人,并解放了环县、定边;盐池、豫旺四座县城,开辟了纵横各加公里的陕甘宁新根据地,为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
山城堡战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场大仗。红一、二、四方面军在战役进程中同心协力,共歼灭与击溃胡宗南部一个师又一个旅,从而挫败了蒋介石的进攻计划,大振了红军军威,巩固了陕甘宁根据地。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