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6-12-16 19:06
上杭县才溪乡是中央苏区的模范乡。在土地革命时期,一代伟人毛泽东九次到上杭,其中三次到才溪。1930年6月上旬,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四军从江西寻乌首次来到上杭才溪。1932年6月初,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四军东征漳州胜利回师,途经龙岩、上杭白砂、旧县,第二次来到才溪。1933年11月下旬,为了总结“把农村建设成为巩固根据地”的经验,毛泽东同志在长冈乡调查之后带领一个警卫班从长汀出发,乘船经上杭回龙、官庄,第三次来到才溪进行社会调查。写下了《才溪乡调查》这篇总结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经验的重要文章。毛泽东到才溪的故事在群众中久久流传。
1930年6月上旬,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四军从江西寻乌首次来到上杭才溪。有一天,他和几个警卫员在才溪村西头走访群众时,发现一位老大妈正在被火烧毁的房屋边伤心地哭泣。毛泽东同志走过去关切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哎?”大妈看是一位慈祥的外地人问话,伤心地诉说道:“自家本有三间破旧平房,昨夜一场大火烧掉两间。全家五口,两老两少,守寡的儿媳妇带着两个小孩子,日后怎么生活呀?”毛泽东同志安慰了大妈后,立即找才溪乡苏干部商议,并谆谆教导说:“组织革命战争,改善群众生活,是革命工作的两大任务。”毛泽东同志启发乡苏干部在遇到困难时要发动群众开展“村帮村,邻帮邻,一村帮一户,百人帮一人”的互济活动,乡苏干部按此办理,发动村民献工献料为老大妈盖回了火烧的房子。村民们奔走相告:“毛委员带出来的乡苏干部就是好!”
1932年6月初,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四军东征漳州胜利回师,途经龙岩、上杭白砂、旧县,第二次来到才溪。在社会调查中,当他了解到才溪男人百分之八十以上当红军上前线去了,妇女在家搞生产又支前,“可就是犁田、耙田感到困难”时,便热情鼓励才溪妇女说:“你们要组织起来,学会犁田、耙田等农活,还要学会当家、管家哩。”当时才溪妇女听毛委员的话,大胆尝试,学会犁耙,在田头唱起了这样一首民歌:“太阳出山万朵霞,才溪妇女学犁耙,加紧生产多打粮,支援红军打天下。”
1933年11月下旬,为了总结“把农村建设成为巩固根据地”的经验,毛泽东同志在长冈乡调查之后带领一个警卫班从长汀出发,乘船经上杭回龙、官庄,第三次来到才溪进行社会调查。他在才溪区苏维埃政府、才溪区工会先后召开了区委书记、区苏主席、各部部长、工人代表、贫农代表、妇女代表、耕田队长等各种类型的调查会。经过十多天广泛深入的调查后,毛泽东同志写下了《才溪乡调查》这篇光辉著作,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具体榜样,为研究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总结了典型经验。
股份制
1930年6月,毛泽东从江西来到才溪。他通过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发现在国民党残酷的经济封锁下,苏区药材奇缺,才溪的群众也缺医少药,而患流感、“打摆子”的人又很多,于是乡里办起了第一个药材合作社。对这个群众从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好办法,毛泽东给予充分肯定,并亲自主持召开区、乡干部和群众代表座谈会,专门讨论如何巩固和发展药材合作社的问题。当谈到资金有困难时,毛泽东说:“这个合作社可以由群众自愿入股,每份股金一元,一季度或半年民主结账一次,赚了钱,大家分红。”有群众代表反映药材是国民党封锁的重点物资之一,合作社药材匮乏。毛泽东说:“敌人封锁,我们要反封锁。他们是封锁不住我们的!我们住在山区,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利用劳动间隙和农闲季节,组织群众上山采药,合作社收购,然后加工制成各种药材。”他还指出,“每个乡要请一两名医生,生活上给予照顾。出身不好,医术好的同样可以请。药品价格要公平合理,红军家属要适当优待。”
毛泽东的讲话启发了群众的智慧,他们制订了药材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和发展计划。才溪乡药材合作社迅速发展健全起来,入股人数从原来的10几人,扩大到200多人;医生从2人增加到9人。群众到合作社看病买药方便又便宜,烈属和红属(红军家属)收费八折优待。合作社赚的钱,除了适当补贴医务人员外,都分给入股的社员,一份股金年终可分红利4角。
合作社
1930年6月,毛泽东在才溪乡召开妇女代表座谈会。有代表说:“现在乡里的男人大部分去当红军了,剩下妇女、小孩和老人,既要搞代耕又要搞生产支前,犁田耙田没人会,劳力又十分困难,应该怎么办呢?”
毛泽东考虑了一会,说:“照我看,要充分发挥你们妇女的作用,关键的一点是把妇女都组织起来,学习犁田、耙田和插秧。而且,你们还要学会当家管家。目前,你们光是搞拥护红属活动还不够,还要在乡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你们妇女搞的耕田队很好嘛,是不是提高一步,叫互助社?”
在毛泽东的倡导下,才溪乡的互助社成为我国最早的农业合作组织。
学文化
有一次,毛泽东路过才溪一个哨口,两个赤卫队员正在站岗,他走过去,亲切地问:“你们都识字吗?”
两个赤卫队员面面相觑,摇摇头说:“不识字。”
“那么你们每天站岗放哨,不识字怎么去查路条呢?怎么能分辨路条是真还是假的呢?同志们,你们今后可要好好学识字,要不然,人家拿假的你也看不出来。”毛泽东热情地鼓励着。
第二天,在乡苏干部、农会、工会和赤卫队员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上,毛泽东说:“你们学校一定要扩大些,大家都要学文化,白天忙,晚上办夜校教。教师缺的问题由日校负责,日校学生可以教夜校学生,学生白天学了十个字,晚上就教别人这十个字。有那么一批学生就可以教很多人了。而且,今天学几个字,明天学几个字,天长日久,积累起来就多了。”
在毛泽东的号召下,才溪乡掀起了群众性的学文化高潮,才溪成为苏区首屈一指的学文化先进单位。
改村名
1933年11月下旬,毛泽东来到才溪乡西面的一个小山村进行社会调查。他随意问一位村民:“你们的村名叫什么?”村民们你望我,我看你,都不言语,毛泽东觉得不对劲,追问着:“难道这个村子没有名么?”有个村民才开口说:“有是有,不过很难听,叫衰坑,衰败的衰。”毛泽东听了有点惊奇,问:“怎么用这个名字?”
一位老人讲起了辛酸的村史。
很久以前,这个村子叫银坑,是个很富饶的地方,但到了清代,当地的土豪劣绅与官府相勾结,残酷地压榨银坑群众,银坑人民的生活十分贫困,不少人在本地无法生存下去,只好流落他乡。全村72户人家,30户外流当乞丐,2户给人扛轿,2户出家当和尚,18户外出做工,民间流传一首歌谣:“头一痛苦是工农,穿件衣衫补千重;三餐吃的是糠饭,夜晚无被钻秆窿。”外村人认为银坑村会这样贫穷悲惨是因为村运衰败,就把它改名为“衰坑”。
1927年7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衰坑村民和才溪其他村的群众一起举行了武装暴动,推翻了地主阶级统治,建立了人民政权。衰坑大力发展生产,拥军优属,支援前线,参军扩红,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衰坑面貌一新。只有数百人的小村子,加入红军赤卫队、为共产党做事的有112人,其中有2户人家三兄弟一起当红军,在当地传为佳话。毛泽东得知衰坑的情况后,十分高兴地说:“有这么多人参加红军,各项工作又搞得这么好,怎么会衰呢?有共产党领导,以后会更加兴旺发达起来的,衰坑这个名字不好,我看,不如改为发坑吧”。群众一听,高兴地说:“改得好,改得好!”
题亭名
1933年7月5日,才溪“光荣亭”建成。亭中竖立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授予的光荣牌,牌上刻着“我们是第一模范区”字样。
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在才溪复辟,才溪人民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迫害,光荣亭也被敌人彻底毁坏。但是,省苏奖给他们的那块光荣牌,才溪人民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才溪人民要求重建光荣亭。195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拨款重建。才溪区委经过仔细研究,决定请毛泽东为才溪题写“光荣亭”三个大字。
1956年春,“光荣亭”竣工。这年盛夏,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局局长李质忠受毛泽东的委托返乡看望才溪人民,并带回毛泽东题写的“光荣亭”三个大字。李质忠说,毛泽东收到才溪区委的信后,满怀深情地说:“你回去告诉才溪区委的同志,来信收到了,你代我向才溪人民问好。才溪人民的确光荣啊!一个区百分之八十的青壮年男子上了前线,上千人为革命流血牺牲,光荣亭一定要重建好,‘光荣亭’三个字我一定要题!”随后,毛泽东在工作人员准备的宣纸上挥笔写下“光荣亭”三个大字。(来源:上杭报,作者:钟巨藩)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