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4-05-22 11:52
盛世收藏文物,衰世收藏黄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喜爱收藏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把收藏作为珍爱的表达,红色收藏则意蕴更深。它以一种特殊形式,展示中国近代以来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难历史,见证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表达人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和追求。
红色收藏的人是红色传人,收藏红色的事业神圣而艰辛。在红色土地福建武平,有这样一位痴情于红色收藏的传奇人物,历经多年艰难,从一个民间收藏的“草根”,成为红色收藏界大家。他就是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副主任兼第一副秘书长、《中国红色收藏》杂志执行主编洪荣昌。上世纪90年代,洪先生结缘红色收藏,几乎把全部业余时间用于在革命老区辗转街巷、走村进户,寻觅、发现和收集一件又一件革命文物,并潜心进行分类研究,成就斐然。2009 年以来,他集多年对中央苏区革命文物的学识,陆续出版了《红色票证》、《红色货币》等著作。《红色票证》被喻为“中国红色票证收藏第一书”;《红色货币》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货币版别研究具有突出贡献,因而被行家称为“中央苏区货币研究第一人”。由此洪荣昌在业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收藏界杀出的一匹“红马”。
2011年11月初,在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之际,我与洪荣昌先生及其夫人在江西瑞金不期而遇。在与洪先生交谈中,我不时被他讲述的红色情结所感染、感动,也被他一个个“雷人”的收藏故事所吸引、震撼。我边听心里边嘀咕:他为什么要搞红色收藏?如何与收藏品小商人打交道?他说的“生手怕熟手,熟手怕高手,高手怕失手”是啥意思?网上淘“宝”有多少真货?他为什么“一不小心”发财后要向革命老区慈善机构捐献1000 万?一个红色收藏者成功之路背后有着怎样的曲折……
当时我邀请他在百忙之中把亲身经历的故事写出来,释疑解惑,看看能否公开出版,惠及他人。两年之后,洪荣昌终于将这部具有正能量的《红色收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文物探寻》书稿放在了我面前。
《红色收藏》一书以生动的叙事手法和严谨的研究态度,撷取作者多年红色收藏经历中最难忘的人和事,讲述了他收集红色文物的或顺畅、或坎坷;或得意、或抱憾;或有识、或存疑的真实经历,再现一件件红色文物中蕴藏着的感人故事。我以为这本书有四个特点。
一是《红色收藏》姓“红”。 书中“将军当年的呼唤”一文,述说了一张由张爱萍将军当年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总队长名义,散发宣传单的故事。将军回忆说:在他的印象中,中央苏区就是他在共产主义著作中读到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红色国度,军队和各级政权的领导人,是一群满怀革命理想和抱负的青年,充满了为理想而牺牲的激情。将军的寥寥话语,将那些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一代英雄儿女跃然纸上,无比鲜活。
二是《红色收藏》藏“奇”。作者展示的藏品经过精挑细选,其中有许多奇特的藏品故事,吸人眼球,引人入胜。如“绝对孤品”故事中,作者如数家珍地描述了一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分缺角铜币藏品和五分开裂铜币藏品;“变化多端的‘维’字”一文,对红色货币上“维”字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极富魅力的细节比对,让人大开眼界;“罕见连环混配链”中所说的八个币连环配链现象,更是妙不可言,使人大饱眼福;在“躲过双重杀头风险的币”的故事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与难得一见的假币“铜贰角”擦肩而过,却又最终失而复得的奇遇,让人跟随作者的感情世界浮想连翩,奇妙无比。
三是《红色收藏》有“趣”。该书谈天说地,传授收藏心得和技能,自然朴实,有趣有味,也深度展示作者长期从事红色收藏的经验和智慧。“捡漏总有时”一文中,作者在讲述自己的捡漏经历时,从清末小说家刘鹗低价购得“飞鹰锅”,谈到乾隆时期纪晓岚痛失“朱砂盏”,再讲到鲁迅以两块大洋换一枚“得壹元宝”钱,说明在“上不完的当,捡不完的漏”的收藏界有这样的秘笈:捡漏要有机遇,捡漏要有知识,捡漏要有眼力。“闽西红军奖章”的故事,讲述了作者在一次网站浏览时,雷厉风行,飞夺“红军银章”的成功之举,饶有趣味;“千金难买一书皮”的故事,则让读者分享了废品收购站商贩偶然发现“中国工农红军政治机关系统图”的离奇经历。这些红色藏品的逸闻趣事,作者信手拈来,诙谐生动,使红色票证会呼吸,红色货币有温度,红色收藏有生命。
四是《红色收藏》存“义”。作者在书中不惜笔墨,生动描写了作者与志同道合的红色收藏者的收藏交往,谈起了红色收藏前辈、同行者的人格、品行和情趣。这些人中有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罗伯健、我国著名钱币学家戴志强,有资深红色收藏家左进亮、欣士敏、罗江平等,作者还特别讲述了自己与革命前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纸币设计者黄亚光的难忘交情…总之,《红色收藏》以红色文物为主线,为我们昨天的生活描绘了一弯历史的彩虹,如此精彩、其乐无穷。
风正江面阔,扬帆正当时。今天,正当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进的时候,这部作品应时而生。它带给人们最大的历史启示在于,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摇篮里”是怎样度过的;人民群众和革命前辈曾经进行了怎样的抗争、付出了多大的牺牲和代价。它让和平年代的人们停下匆匆的脚步去思考:作为红色国度的后来者,我们每一个人为实现中国梦和自己的梦,应该有一份怎样的责任与担当!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