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2-09-06 08:45
在革命老区新县,提起罗明榜老人,连小学生都知道,他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老红军。作为红四方面军的一位老红军,罗明榜经历过长征,参加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昨日,刚提起自己从戎卫国的那段岁月,老人早已心潮起伏,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两度争取 终于参加了红军
尽管已年逾百岁,好多记忆已经模糊,但提起红军,提起长征,老人的眼底,还是漾满了无限的深情。
今年已102岁高龄的罗明榜,出生于1910年,19岁就参加了红军,“当年,我听说檀树岗有红军的接兵站,就走了20多里山路去报名参军。但因年龄小、个子矮,没能如愿。直到1930年春,红军扩编部队,我听说后又去报名,才如愿以偿。”
老人说,他当上红军后参与的第一个漂亮仗,是打孝感的双桥镇,当时,活捉了敌师长岳维峻,缴获了国民党的飞机,那架飞机被命名为“列宁号”。后来,在攻打红安县时,“列宁号”飞机起了很大作用。
而在随后的战争历练当中,罗明榜屡建奇功,甚至还一度解救了首长。谈起这段经历时,老人的脸上,总是充满了自豪。
#p#副标题#e#
解救首长 被称“以一胜百团”
还是在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2万余人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向西转移。当走到西安南边的子午镇附近时,红四方面军总部被敌人包围,罗明榜所在的营,接到命令去营救总部首长。
而当时,由于是急行军,集合队伍时,全营大部分人员没有跟上来,只有罗明榜带着34名战士赶来。团长一把抓住他的胳膊说,你们一定要攻下这两个山头,与总部接上头。“你们要猛、要狠、要快,不惜一切代价把首长救出来。”当时的团政委李先念,也对罗明榜寄予厚望。
而当时的罗明榜,二话没说,带着34名战士,利用地形匍匐前进就冲了上去,并与敌军展开枪战。庆幸的是,敌人也是刚刚赶到,见红军援兵赶到,就开始逃。罗明榜他们很快占领了那两个山头,打出红旗,顺利将总部首长接出。
就是在那次,罗明榜所在团被总部授予“以一胜百团”的称号。
惨烈的栗园口之战
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0月25日,时任32团特务连连长的罗明榜渡过黄河,随红四方面军的红五军、红九军、红三十军组成西路军,开始了西进。
罗明榜说,对于深入河西走廊的红军西路军,蒋介石指使马步芳、马步青等部进行围追“兜剿”。西路军官兵在无根据地作依托,又无兵员、没物资补充的情况下孤军作战,虽毙敌、俘敌共约2.5万人,但敌众我寡,最终失败。
而罗明榜所在团和马步芳部的最后一战,是在栗园口。当时,正值1937年3月初的一个黄昏,面对层层不断围上来的敌人,罗明榜所在团的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战斗中,一枚炸弹在罗明榜身边爆炸,他顿时失去知觉。等他醒来时,身边都是尸体,活着的,全团也只剩下他和另外4名受轻伤的战友,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寒夜里,躲避着敌军的追杀。
#p#副标题#e#
罗明榜说,当时他们一行5人正走着,突然,50多名土匪号叫着围了上来。原来,当时的马步芳部煽动当地人,抓住一个红军赏一块大洋。而在一片“抓活的”叫喊声中,罗明榜和战友决定分头脱险,当时没想到能活着,只是随时准备碰到敌人就打,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两个赚一个。而幸运的是,借着当时山崖地势,他们也得以最终脱险。
三过草地 亲眼见战友倒下
提起红军,首先让人想起的三个字,那就是过草地,而罗明榜,就有三次过草地的经历。
罗明榜说,第一次他们从毛儿盖过草地,第一天路还比较好走,第二天走的是水草地(也就是沼泽地),刚开始不知道,许多人掉进沼泽牺牲了。后来他们发现,长水草的地方比较硬就专门踩着水草根走,也就减少了许多伤亡。
“第二次是1935年冬,由于没有粮食,加上长期不吃盐,战士都没劲儿。”罗明榜说,走着走着,他们中有的战士倒下后,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过完草地一清点人数,红四方面军减员百分之二十还多。在罗明榜的记忆里,第三次过草地最困难,“由于天气冷,草地更难走了,前几天还好些,每天早晚吃野菜,中午吃二两半炒面,但是到后来,粮食快吃完了,生活又开始艰苦起来”。
死里逃生
被抓丁三次逃脱
据罗明榜老人回忆,当时红四方面军西征,栗园口一仗他们损失惨重,几千人被马步青的部队打得就剩几百人,而他和团政委一拨儿七八个人,决定上延安找党中央。走到古浪的时候遇到五六十个土匪,他冲了出来,但其他的同志给冲散了,“想想过黄河的时候,我们一个团那么多人,现在就只剩下我一个了,心里特别难过。”
“在回延安的途中,我三次被国民党部队抓去当兵,又三次逃跑,最后终于到了延安。”罗明榜说,回延安后,他就在抗大学习,“当时,我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后来,罗明榜又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大小战斗,经历了几百次,五次中弹七处负伤,于1955年退伍,回到阔别24年的家乡河南新县。
据老人讲,1955年他参加抗美援朝负伤回到新县时,整个新县县城才不过2000人,街道也没有几条。短短几十年,现在不仅县城面积扩大到了17.5平方公里,县城人口也达到了10万人,“这几年我常去参加鄂豫皖纪念馆的义务讲座,宣传革命的精神,真希望让现在的青年更加了解革命的艰苦历程,并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