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2-08-29 09:15
老战士杨鹤鹏
杨鹤鹏,延津县人,1927年3月出生,1949年7月入伍,194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15年,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师独立侦察连连长,先后参加了解放兰州、甘南剿匪、宁夏剿匪、西藏平叛、中印自卫反击战等战役,荣立特等功一次,大功一次,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荣获“英雄模范”荣誉称号。
张老贵,郏县茨芭镇茨芭村人,今年80岁。15岁参军,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大西南剿匪、抗美援朝等,先后荣获解放华中南战役纪念章、解放大西南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等。
朱金荣,今年83岁,鲁山县熊背乡人;曾是第二野战军(刘邓大军)第18军53师157团三营三连里的一名机枪手,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西藏等战役中立过功。1952年转业回乡,一直低调地生活着。
为什么江山美如画?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她!革命是残酷的,它伴有血腥与厮杀;革命又是激昂的,它不乏激越与豪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之际,抚今追昔,那些为光荣与梦想激情燃烧的前辈越发令人敬佩。为了表达对他们的崇高敬意,也为了缅怀已牺牲和已故的老革命,本报组织采写了本期特稿,祝健在的老前辈健康长寿,愿已逝的先烈们永垂不朽!
#p#副标题#e#
5月中旬,两位70多岁的老人从四川千里迢迢来到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魏邱乡杨林村的一个农家小院,看望一位名叫杨鹤鹏的老人。这两位来访者分别是曾任原十一师侦察连排长的罗锦文和原十一师的战士夏功荣。时隔48年的老战友再次见面,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三双颤抖的手紧握着,任由老泪纵横。
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杨鹤鹏老人,22岁入伍,先后参加大小战斗上百次。1963年解甲归田,回到老家延津县杨林村,成为一个真正的农民,过着十分朴素和节俭的生活。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延津县魏邱乡杨林村杨鹤鹏老人的家里,这位革命老战士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故事。
参与解放兰州第一战
“我13岁给人家做短工,15岁那年闹大饥荒,跟着父母还有兄妹一起逃荒逃到山西要饭,16岁在附近的地主家做长工,22岁入伍,在四军十师29团一营一连。”杨老招呼着我们坐下之后,沉稳而平静地讲述起来。
1949年8月,四军被要求解放兰州,而解放兰州首先要攻占制高点沈家岭。对于杨鹤鹏来说,沈家岭战役是他入伍后打的第一战。当时他担任机枪射手,回忆起这场战争,杨老说:“这场战斗非常激烈和残酷,敌人是有名的马步芳马家军,我们打了6天6夜,最后一次总攻,来回厮杀了30多次,终于占领了沈家岭。”
在这次战争中,杨鹤鹏冲锋在前,杀敌勇猛,战斗结束后,全连干部战士一致要给他记一等功,可杨鹤鹏执意把机会让给战友,但是因为他在战斗中表现特别突出,部队还是给他记三等功一次。
1950年,杨鹤鹏所在的第十师参加修建天兰铁路的任务。修建天兰铁路,其他人平均一天担五六立方的土,杨鹤鹏一天能担9立方的土,成为修建天兰铁路的劳动榜样。由于工作突出,特别能吃苦耐劳,又乐于助人,杨鹤鹏荣立特等功一次。
#p#副标题#e#
甘南剿匪获得一生中最高的荣誉
1956年至1958年,杨鹤鹏所在部队回到甘南平叛,杨鹤鹏担任排长代理连长工作。在跟甘南叛匪一次突然遭遇时,杨鹤鹏的侦察连才100多人,面对的是3800多名叛匪。战斗中,侦察连被围堵在一处寺庙内,在一次突围反攻中,杨鹤鹏左手臂被子弹打穿,当时他顾不上包扎,手臂流着血就带领着部队接着反攻。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战斗中,侦察连挡住了敌人上百次的进攻,全连仅牺牲20多人,打死打伤叛匪600余名。
双方激战7天7夜,由于众多的叛匪没有战胜杨鹤鹏的连队,叛匪背地里称这个侦察连为“铁兵连”。由于杨鹤鹏率领的侦察连战斗勇敢,以少胜多,且能打大战、硬战,使敌人闻风丧胆。战斗结束后,杨鹤鹏任连长的侦察连被兰州军区授予“钢铁堡垒”荣誉称号,他本人也荣立大功一次,并出席了军英模代表大会被授予“英雄模范”荣誉称号,受到了总司令彭德怀和兰州军区司令员张达志的亲切接见。杨鹤鹏说:“这是我一生的最高荣誉。”
1962年10月份,杨鹤鹏所在的侦察连参加了中印自卫反击战,担任师部下达的侦察任务。在师侦察科长何志瑛的带领下,他们经常近距离与印军进行战斗,先后打死打伤印军50余人,俘虏了印军一个班。
当农民永葆艰苦朴素本色
1963年6月份,36岁的杨鹤鹏从部队复员回到老家延津县魏邱乡杨林村。据杨老说,“刚回来时身体差透了,患有重症气管炎、肺气肿、关节炎,双耳也因为炮轰被震聋,早在10年前双膝关节炎已发展成关节坏死,可是我不觉得后悔,因为我们取得了战争最后的胜利。我也获得了党奖励给我的十余枚军勋功章。”
对于这些荣誉,杨老没有太多的言语,更没有一点炫耀的意思,相反的,杨老说看到这些军功章,更加想起在战斗中牺牲了的战友。杨老说:“他们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长眠在异乡的土地上。我常想,他们要是能活下来,也该享受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
#p#副标题#e#
复员后的第二年,杨鹤鹏任大队民兵连长,当了7年。在家乡务农期间,杨老从未向别人提起过他的功绩,在农村默默无闻地奉献了48年。他从没有向党和组织提过任何个人要求,有些可以得到的功名,他也主动放弃。
回到家乡务农的几十年里,他经常帮助贫困乡亲,给钱给物。当汶川、玉树等地发生地震和洪涝灾害时,杨老都要捐款给受灾地。虽然捐款不多,但都是老人家平时节俭省下来的。
“我今年已经86岁了,经常会想起过去一同出生入死的老战友们,真希望能与他们再见上一面!”在采访结束时,杨鹤鹏老人拉着记者的手,再三向记者叮咛着……
郏县张老贵:亲历黄维被俘虏
80岁的老战士张老贵是郏县茨芭镇茨芭村的传奇人物。在张老贵的家里,至今还保存着1952年郏县人民政府送给他的功臣匾,这块长110厘米宽66厘米的木质匾额上写着“人民功臣”四个大字。他的立功证明书、退伍证,以及解放华中南战役纪念章、解放大西南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等,他都一直保留着。一只已经生锈的印着“抗美援朝纪念”字样的搪瓷茶缸也被他珍藏着。他说:“看到这些东西,就像是回到了过去。”老人对过去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十分怀念。
第一次参加战斗就打伤了一名敌军
张老贵是郏县茨芭镇茨芭村人。1947年冬天,当八路军解放了茨芭村后,15岁的张老贵毅然报名参加了八路军。
在部队里训练了3天后,张老贵就被编入八路军第九纵队27旅81团2营5连2排5班,正式成为一名战士。训练结束后,他就随着部队开赴前线,参加了攻打洛阳的战斗。
在洛阳城外的林村,他所在的八路军81团把一个团的国民党军团团包围。在三天三夜的激烈战斗中,敌人突围了三次,但每次都被八路军打了回来。到第三天夜里,敌人终于支持不下去了,趁着夜色出村逃跑。张老贵和战友们随即紧跟着进行追击。追击中,他看见一个高个子敌军在前面边跑边向后射击,就端起枪瞄准,扣动扳机,前面的敌人应声倒地。他顾不上看那人死活,就又继续跟着部队往前冲。这一仗仅有少部分敌人逃进了洛阳城里,其他都被我军打死或者俘虏,取得了攻克洛阳前的第一个胜利。
林村战斗结束后,九纵对洛阳实行了包围并最终攻克了洛阳城。
#p#副标题#e#
淮海战役中亲历黄维被俘虏过程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中攻打小张庄战斗,是张老贵参军以来经历的最为惨烈的一次战斗。小张庄离双堆集不远,是一个小村庄。这里驻了敌人的一个师部,有三个团的兵力,防守非常严密。为了攻克小张庄,解放军组织了多个进攻梯队。他所在的5连是第二梯队,战斗前他们连有130多人,战斗结束后,从火线上撤下来的仅剩下20多人,连长、指导员、副连长、排长全部牺牲了。
在淮海战役即将结束前的一天晚上,当时战场上火光冲天,把黑夜映得像白天一样。一辆敌人的坦克向他们部队开过来。这时他看见一个战士从坦克后面一纵身跃上坦克,一下子把坦克盖子掀了起来,把一枚手榴弹放在坦克口上,喝令坦克停止前进,让里面的人出来。当时他看到有个国民党军官从坦克里钻出来,被战士们押着,低着头从他的面前走了过去。后来,他听别人说那就是国民党的兵团司令黄维。
在上甘岭20分钟打下敌人6个火力点
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张老贵所在的部队正在江西追击国民党残匪,“当时天还下着雨,我们在行军途中听到了这个消息,很多人都高兴得跳了起来,大家的干劲儿更大了。”
第二天傍晚,正当大家开始准备吃饭时,传来命令说是有一股敌人正在前面逃跑,上级命令部队轻装前进,立即出发。“我们赶紧扔掉背包,只带武器弹药,一夜跑了240里地,终于截住并消灭了敌人。”张老贵说。
1950年冬天,张老随部队进入朝鲜参加上甘岭战役。上甘岭位于五圣山前,他所在的炮营就是为坚守在上甘岭上的我军提供支持。他和战友们在半山腰挖出坑道,把山炮藏在坑道里,从坑道里可以直接看到上甘岭上的一切。这一天部队接到命令,让炮营在30分钟内用30发炮弹打掉敌军6个火力点。上级把任务交给了张老贵,在观测员的指引下,他在20分钟内仅用25发炮弹就完成了任务。
上甘岭战役过程中,敌我双方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炮战天天不断。有一天在向敌人打完炮后,他的炮阵地遭受到敌人的疯狂报复。敌人的一辆坦克用火炮把炮弹打到了坑道口,一只弹片飞入他的左肩,他顾不上包扎伤口,仍然坚持着向敌人还击。战斗结束后,连长看到他浑身是血,就坚决命令他到后方治疗。
#p#副标题#e#
经过两个月的疗养,他觉得自己的伤已经好了,就向上级要求回到战场上。在他的坚持下,他又回到了朝鲜,一直到1955年才随着大部队撤回国内。
现在张老贵老人每月领取着400多元的退伍军人补助金,一个人在乡间过着平静的日子。有时他也被当地的中小学校请去作报告,给学生们做一些革命传统教育。他说:“我已经很满足了,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士们,我享的福够多了。”
鲁山县朱金荣:以死相拼渡长江
简陋的民房内,床前挂着的三张60年前的解放军行军图,再次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墙壁上,几张英姿潇洒的黑白军人照片和一张当年由朱德总司令亲笔签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之关防”书,让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近日,在鲁山县熊背乡政府门前的一家农户里,随着主人公朱金荣的娓娓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展现在了记者眼前。
参加淮海战役立战功
朱金荣的老家在鲁山县熊背乡。1946年10月后,为了讨口饭吃,朱金荣参加了县里的保安团,后又被卖到国民党第18军第11师33团机枪连当兵。
1948年,朱金荣跟随国民党部队从南阳开拔徐州,参加了徐蚌会战。“在那儿吃不饱饭不说,国民党还动不动枪毙人,还扬言要消灭共产党。”朱金荣说,他早听说过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是穷人的队伍,逐决定联合当时一起当兵的两个战友投靠共产党。之后他们连夜跑出10余公里,于天亮时分终于见到了解放军。
由于朱金荣在国民党部队里操作过机枪,参加革命队伍后被分到了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8军53师157团三营三连(机枪连)当了一名机枪手。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朱金荣和其所在部队也参加了战斗。“那是一场极为残酷的战斗。”朱金荣说。战斗打响前,在朱金荣所在部队距离敌人只有4公里路程时,他们抽出精兵强将数人,全部轻装,持枪乘夜色进入敌阵地附近,于凌晨1时许同时向敌新五军以及南方驻扎的200师和北方驻扎的47师成三角形集中射击,然后又以最快速度撤离现场。三个方向的敌军不知是计,开枪还击,互相打得天昏地暗。
#p#副标题#e#
“那次真的很过瘾。”朱金荣笑着说,直到天亮时抓到了俘虏,敌军才大呼上当。而解放军却趁机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敌阵地,将敌新五军切为两段,中间相隔七公里多,使其首尾难以照应。之后,朱金荣所在部队和兄弟部队又集中兵力包围了黄维兵团。
在淮海战役中,朱金荣荣获四等功一次。
渡江战役前在手腕上刺字
在朱金荣右手腕上,至今清晰地余留着“朱金荣”三字。“这是用蓝色墨水和缝衣针刺出来的,我根本没想还能活着回来。”望着这三个字,朱金荣眼睛有些湿润。
淮海战役后,中央军委决定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长江无风三尺浪,敌人防线又号称有五道电网,固若金汤。但为了人民的安宁,朱金荣决定以死相拼。为了便于死后辨认,他在开战前叫来战友偷偷用缝衣针和蓝色墨水在右手腕上方刺下了自己的名字。
1949年4月21日上午8时许,朱金荣所在的主攻团行程90余公里,于天黑时分到达长江边缘,之后战斗打响。朱金荣和战友们除了枪、行李和给养外,每人还带了一个长1米、宽10厘米、厚半厘米的一个木三角板,同时还带了一个水瓢、一捆破棉絮和一根10厘米粗的稻草绳。朱金荣告诉记者,木三角板是落水后救生用的,水瓢是万一木船被打穿向外排水用的,棉絮是船被打破用来堵洞用,稻草绳是战士们的“救生绳”,配合着木板,防止沉入水中。
“那场景回想起来真的可怕。”朱金荣说,战斗打响后,敌人的炮弹一个挨一个打向江面,我军虽也万炮齐发打向江对岸,但仍有不少船只被打中后消失在水中。“我当时就一个念头,快速登陆,消灭敌人。”朱金荣说,最终经过7个小时的鏖战,他和战友们终于胜利渡过长江。
#p#副标题#e#
回乡后低调生活
渡过长江后,朱金荣所在的18军又参与了解放西藏的战争。在战争中,朱金荣被提拔为副班长。
1952年6月1日,为了国家建设的需要,朱金荣转业回到了鲁山县熊背乡。
“这是当时朱总司令给我的关防。”朱金荣指着镜框里的一页发黄的纸喜滋滋地说。记者看到,虽然历经沧桑,但纸上的字依然非常清晰,原文如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回乡转业建设军人证明书 * *字第368498号 :朱金荣同志系河南省鲁山县熊背乡人,现年23岁,于1948年参加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4年,原在53师157团机枪连,任副班长职务,现全国胜利,为加强国家建设,特派回原籍,生产待命,并得按回乡转业建设军人待遇办法应予以应有之待遇。此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之关防”(印鉴),总司令朱德1952年6月1日签发。
从部队转业后,朱金荣一直平淡地生活着。在众人眼里,他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他的5个儿子虽然都娶妻生子,但因没有固定收入,日子过得比较贫困。
时至今日,朱金荣仍和老伴儿住着低矮的土房,但他从没向政府讲过一次困难,没向政府伸过一次手。朱金荣身体不好,每走一步都离不开拐杖,当初留在腹部的一个小弹片,更是时不时地折磨着他。尽管如此,朱金荣感觉还是很满足。“想想当年那么多战士倒在敌人的枪炮下,比比他们,我应该知足啊!”采访结束时,朱金荣平静地说。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