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2-03-01 09:56
在我心里,王道金是个传奇。
在未见到他之前,在遵义这片热土上我已听闻了他许许多多精彩故事,就连普通的市民,对于这位遵义“国宝级”老人的光辉历史也如数家珍:王道金是江西人,15岁参加红军,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土地革命、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1958年从部队转业到贵州,为西部地区建设兢兢业业贡献自己的力量。1983年离休后一直致力于长征精神的传播……常言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但任何一出戏都演不尽王道金老人这一生的波澜起伏,任何一出戏都道不尽他这一生的无怨无悔。
#p#副标题#e#
英雄气概不减当年的王道金
初次走近这位老人,是在2011年8月25日,那是第九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圣火采集暨火炬传递活动在遵义启动仪式上。96岁高龄的王道金老人成为了第一棒火炬手,随着须发皆白的他从遵义市委书记喻红秋手中接过火炬,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热情的欢呼:“看!王爷爷又当火炬手了!”笔者身旁沸腾的人群里,一名小朋友摇着彩旗高兴地喊着,原来在2008年举国关注的北京奥运会,王老同样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奥运火炬接力遵义站传递的首棒火炬手。“再次担当火炬手,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我感到非常幸运。”面对大批媒体,王道金老人露出亲切的笑容,若不是他矍铄的目光提醒,你会觉得,在你面前的是自家慈祥的长辈,而不是百姓嘴里称颂了几十年的战斗英雄。
沙场回忆
王道金老人的故事,要从1930年说起,那年15岁的他参加了红军。他仍记得离家的那天上午,母亲把一双布鞋穿到他脚上,然后递一双鞋到他手上,千叮万嘱:“当红军要行千里路,穿上母亲的鞋,保儿一路平安……”
挥泪告别父母的王道金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离别,竟是永诀。直到1953年,王道金夫妇才有机会去看望父母的坟。
“从此,我背井离乡,开始了全新的人生道路。在经历了中央苏区第二次到第五次反围剿以后,我随红一方面军开始强渡湘江、四渡赤水,一路走到延安。解放战争期间,我又随四野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先后解放北京、广东,最后一直打到了海南岛。”王道金回忆着沙场生涯,如数家珍,“1935年,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王道金参加过三次“反围剿”,其中他身经二十余战,两负枪伤。两条腿一左一右留下了两道伤疤,直到现在还清晰可见,四年的军旅生涯,19岁的王道金坚定了这样的信念:共产党是穷人的党,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军队,劳苦大众要想过好日子,只有跟党走,跟红军走。
#p#副标题#e#
这样的信念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成为了他宝贵的精神支柱,提起长征,大家都会联想到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王道金说,当时部队流传着一句口号,胜利在脚下,走路出胜利。“过雪山时,当地老百姓把雪山说得很神秘很可怕,说这座山,连飞鸟都过不去,别说是人了。我们红军战士穿着单衣,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但我们还是毫不犹豫地上山了。山风卷着雪花,脸上像刀割,穿着单衣的我们都被冻僵了,很多战士就找地方坐,我就赶紧叫他们,‘不要坐,坐下就起不来了!’看见有战友牺牲时,大家心里都很悲痛。”王道金说。最为难熬的是过草地,王道金与战友常常只能挖草根充饥。整个长征途中王道金又负伤三次,“但我坚持住了,万里长征路,没有拖部队后腿,没有少走一步。”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直接导致长征的开始。”这时的王道金,已经是红三军团第四师的一名排长。作为湘江战役的先头部队,王老历经了他永难忘怀的一场战役,他至今记得:“湘江战役之惨烈,常人难以想像,它是长征中最残酷的一战。”在敌人密集的火力攻击下,子弹呼呼地从战友们身边擦过。过浮桥时,两名战友倒在了王道金身旁。“我们几个一起往对岸打,突然旁边就有人躺下了,我一看,是同村的。打了5天激战,8万多人只剩下3万多,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几乎全军覆灭。三军团四师十一团伤亡400多人,我所在的连100多人,只剩下30多人。我们排30多人,最后只剩下十来个人,连里的指导员在点名时总要先把那几十个兄弟的名字念一遍……”王老说:“红军与敌军苦战五昼夜,终于突破了国民党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保卫中央机关安全渡过湘江。”
与遵义有个约定
1935年1月,带着对逝去战友的怀念之情,红军进驻了遵义。红三军团四师十一团一营一连一排改为警卫连,王道金任连长,驻守遵义县南白镇,承担守护遵义会议召开的任务,这时,王老还不知道,他与遵义的缘分已悄然结下。
#p#副标题#e#
遵义是红军长征途中从江西出发以后经过的最大城市。刚升任警卫连长的王道金带着几名战士进城参观。当时的遵义作为黔北要地已显示出一些繁华的气息,街头两旁买卖丰富,街道上人群三三两两。更让王老印象深刻的是当地百姓对红军的热忱与关爱,依稀让他寻到了一丝家的气息,无独有偶,穿城而过的遵义母亲河也叫“湘江”,所不同的是,在这条湘江旁,王老的心得到了奇异的抚慰,应该是从那时,他就爱上了这块热情的土地吧,他自己也有些说不清。“等革命胜利后,我就来这里工作。”王老当时随口说道。
新中国成立后,王道金经常回想起长征中的人和事,那种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挑战自然极限的勇气与智慧,也常常想起那场改变了中国命运的艰难历程,那座转折之城里淳朴百姓们曾给予他的温暖。所以当1958年,中央号召部队支援地方建设,王道金接到上级调令,到遵义担任领导工作,他欣然来到了这块他曾经战斗过的土地,并一直相伴至今。
“这或许就是一种缘分。”王老深情地说,“当年的遵义城城区面积可能不足现在的二十分之一,人口也只有2万多,不到现在的四十分之一。在党的领导下这个城市一天天快速发展起来,而我见证了这段值得铭记的历史。我们这些从沙场厮杀过来的人更能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关心献给他人
王道金家中,有一件他最为珍爱的藏品,那是两个不起眼的小玻璃瓶,里面装着长征出发地——于都的沙和水,岁月已让瓶身上的“于都长征出发地”红纸条褪成了浅粉色。但长征的记忆、长征的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老人的血液,在他心中历久弥新,成为他一生坚定的行动准则和航标。
1983年他从遵义地委副书记的职位上退下来,戎马一生的他,离休时已68岁,但他没有停止前行,老人最为挂念的是如何把革命理想信念世世代代传下去。
“我要永远跟党走。”在王老眼里,仅仅职务退休了,党员不能退休,思想也不能退休。王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p#副标题#e#
和孩子们在一起,王老发自内心的高兴。他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还给小学生题了词: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人民,关心献给他人。
他经常语重心长地告诉下一代:今天的好日子是无数先烈的鲜血换来的,千万不能忘本,要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必须发扬艰苦奋斗、敢于牺牲的长征精神。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