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1-12-01 09:44
1950年,何志城入伍参加抗美援朝,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 1981年退休后义务宣讲革命故事、宣传红色经典。30年来,他凭着一双脚板,走遍30个省(区、市)近900个县(市),义务宣讲革命先烈事迹8000多场,吸引听众近500万人次,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红色经典”宣传员。
老骥伏枥志千里
何志城一边认真地听着发言,一边做着记录。这位83岁的老人,一身黄军装,一顶黄军帽,满脸风霜,一身正气。11月29日,何志城从无锡赶到合肥,参加安徽省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团的活动,活动一结束,他立即赶回无锡,继续演讲。
“您老这么大年纪,全国各地去演讲,身体怎么受得了啊? ”记者不解。何老笑笑,“心中有信仰,身体无大碍”。何老眼不花耳不聋,一口普通话说得字正腔圆。
“你知道我的‘三个5,三个1’吗? ”何老说,他给自己定的下一个宣讲目标,即去1000个市县,宣讲一万场次,带回一万件纪念品,听众达到500万人次,宣讲的学校达到500所、军警部队达到500所。达到这个目标之后,只要还走得动、说得动,他就会继续去各地宣讲,直到走不动、说不动为止。
#p#副标题#e#
一路艰辛一路歌
1929年,何志城出生于南陵县何湾镇丫山村。 1950年,22岁的何志城怀着革命的豪情,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参加了抗美援朝。在部队中,出色的表现使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1974年,何志城因公出差到江西南昌。在参观南昌革命烈士纪念堂时,何志城被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深深地折服,一连三天,他抄写了83页先烈的事迹。面对工作人员的疑问,他说:“我要回去讲给孩子们听,江山是怎么来的,红旗为什么是红的。 ”出差归来,何志城埋头两个月,将带回的革命先烈英雄谱与抄录的革命先烈资料一遍遍阅读整理,完成平生第一篇宣讲稿。第一次站在讲台面对数百名师生,由于紧张且缺乏经验,何志城只能手捧宣讲稿,照本宣科。
从此,他一有时间就往学校跑,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上课,向老师请教字的读音,还跟着收音机里播音员学说普通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反复“练兵”后,何志城第二次来到单位附近的小学,4000余字的宣讲稿,如潺潺流水一般被他娓娓道来。宣讲结束,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1981年,52岁的何志城毅然提前退休。从此,他一身军装,一根扁担,一头挑着书包,一头挑着背包,自费走遍全国30个省(市、区)宣讲“红色经典”。为让宣讲更加充实生动,他先后去过29处烈士纪念馆,到过很多烈士家乡、革命老区搜集资料。在武汉,他赶路摔伤仍坚持宣讲;在青海,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他大病一场……
红色薪火代代传
“有人说我不顾家,说我没有感情,说我是何疯子,什么样的流言蜚语,都不会阻挡我演讲的脚步。 ”何志城说。
有一回,小女儿为阻止他外出讲演,把他的宣讲材料藏了起来。何志城翻箱倒柜找不着,情急之下,他硬是熬了一天一夜,将15000多字的讲稿重新默写了一份。看着爸爸布满血丝的双眼,女儿悄然落泪。
#p#副标题#e#
1997年春节,相濡以沫的老伴不幸病逝。正月十五刚过,何志城就将缅怀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又踏上了外出宣讲的路。 2004年11月,他唯一的儿子遭遇车祸,英年早逝,当时何志城正在江西乐平市农村宣讲。当白发人含泪送走黑发人之后,他又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经过这么多年,家里人和邻居们也习惯了,慢慢的也理解了。外孙女赵婷成了外公的忠实“粉丝”,多次陪着外公去外地宣讲,用实际行动和母亲、小姨等人一起支持外公。
如今,何志城每次出门晚辈们都不放心。“我有手机,每隔几天,孩子们都叫我打个电话回家报平安。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要坚持下去,把红色精神宣讲到更多地方! ”此刻,他的眼睛闪动着比年轻人更光亮的神采。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