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1-10-27 09:27
A。热血青年投笔从戎去抗日
来到铜鼓县城,再驱车两个多小时,才来到李学庸老人的家——温泉镇光明村洞口组。虽是一座普通农舍,但干净整洁,给人以远离尘嚣的深山清静之感。李学庸生于1914,今年已是97岁高龄,但身体却很健朗,精神矍烁。
李学庸热情地招呼记者进屋,然后就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自己原是铜鼓县棋坪镇观田村新屋下组人,退休后才来到这里安家。
谈及走上革命的道路,老人眼里泛着激动的光芒。他告诉记者,1937年,面对日寇的暴行,正在读师范的他,不愿在家中安稳度日,于是给妻子写下 “自由”的字据(意在表明对方可不受婚姻约束),抛下尚在襁褓中的女儿,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此后,他转战湖北、浙江、湖南、江苏、山东等地,与妻女没了联系。
#p#副标题#e#
B。战功显赫被荐入黄埔军校
说起自己的战斗经历,李学庸一点也不嫌累,神情中透着骄傲。“我在宁波的时候,打了蛮多日本鬼子。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夜袭中,我组织一百多人打着赤膊半夜去杀日本兵,从半夜直杀到天亮,不晓得杀了多少鬼子。天亮后,日军飞机来追,我们就散去。我不小心被重机枪扫中肩颈骨,住了三个多月的院。”
李学庸告诉记者,由于年纪大了,许多往事记得都有些模糊,但有影响的战役,尤其是奋勇杀敌的场面,他却终生难忘,记得很清楚。
记者看到李学庸胸前挂着一枚黄埔军校建校60周年纪念章,还有一份证书,这是1989年6月12日由黄埔军校同学会发给的“黄埔军校同学会”证书,上有写着“黄埔军校十三期一总队步兵科学员”的证明。捧着这份珍贵的纪念物,老人告诉记者,受伤痊愈后,他被调入湖南祁阳受训,参加了“南岳游干班”。
当记者问及他是如何进入黄埔军校时,李学庸说,自己有文化,在部队又特别勤奋,再加上对日作战勇敢,受到时任国民党第三方面军总司令李默庵的赏识,升任为98军158师472团副团长。随后,就推荐他进了黄埔军校,成为该校十三期学员。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李学庸又屡建战功,深得上司赏识。但他却一直都没加入国民党,是个无党派人士。
C。率部起义投奔共产党
“后来日本投降了,国民党要和共产党打。我对他们说,自己人打自己人,违反原则,我不应该再为国民党卖命,当时就萌发了投奔共产党的想法。”李老将他对共产党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李学庸说,1947年七八月间,他在苏北、山东一带,领着团里的700余人起义,准备投奔共产党。但想想上司对他还是蛮好的,他走了,上司还在,有点于心不忍,于是带着手下的弟兄又折回去了。
当年9月,他下决心要起义,在苏北一个叫小店子的村附近,带领158师的2000多人,开到四川投奔了共产党。
#p#副标题#e#
D。退役后热心家乡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李学庸从川北军区复员,回到了铜鼓县棋坪镇观田村务农。
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这位老兵的热情没有减退。1958年,铜鼓县工交部搞交通建设,李学庸就带领当地民工奔赴现场,夜以继日地干,终于打通了从县城到排埠、石桥、三都三乡的公路。后来,县里成立交通局,他调入交通局工作,直到1998年退休。
退休后,李学庸还经常为村里的小学讲抗日故事,村里人也非常尊敬他,有些文化上的事还经常向他请教。
记者发现李学庸胸前戴着三枚胸章,除一枚黄埔军校建校60周年纪念章外,还有一枚是政府八一慰问时赠的红旗纪念章,另一枚是任政协委员时铜鼓县授予的毛泽东像章。李学庸告诉记者,这三枚胸章他天天都戴着,一是见证他忠于革命,再就是见证一个老人的幸福晚年。
据了解,由于妻子和女儿没了音讯,李学庸一直未婚。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认了一个干儿子,退休后,就来到温泉镇光明村洞口组,和干儿子一家一起生活。
李学庸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年可获得300元医疗费,以及400元复员老军人优抚、100元长寿补贴。“党和政府对我蛮照顾,每年春节、八一,县里、镇上都会来慰问。我有了病,政府会帮我治,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民政所的同志也会热心解决,我感觉晚年生活真的很幸福……”李学庸说,生活上知足了,但这几枚证章他将永远保存下去,让世世代代记住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