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们多数是饿死的,有的趴在泥水中,伸开的手掌心里还攥着几十粒青稞,临死都舍不得吃上最后一口;有的赤身裸体像是沉睡在路旁,身边却叠放着脱下的衣服,泥地上歪歪扭扭写着一行字:送给缺衣的战友……
●大约8万人,过完草地,只剩下3万人了……后来,终于走出草地,有饭吃的时候,很多人一吃饭就拉肚子,拉肚子以后很久都不会好。我当时也拉肚子,但我命大,活了下来。
●有个炊事员起晚了,部队集合要出发,饭还是生的没法吃,指导员特别生气,一枪就把那个炊事员的腿打断了;有一个卫生所副所长贪污了3块钱,1942年春天被查了出来,当时就给枪毙了;有一个看护员看护病人时没尽到责任,病人的伤腿长了蛆,被劳教了两年。
当年,孙嘉猷选择当一名红军,誓为穷人翻身而战,穿上军装却进了卫生队,一生戎马奔走于医疗战线上。虽未扛枪杀敌,但他全心全意为部队的医疗事业执着一生,亲历战火、直面生死……被革命军人的信仰与精神所感召,他看到了人性最美的闪光点。
理想和现实的落差没有影响到孙嘉猷对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年过九旬,说:军旅一生,医者无憾。
孙嘉猷,1919年5月出生,四川苍溪县人,1933年参加革命。曾参加过辽东战役、平津战役、张家口战役、淮海战役。1938年在冀抗日受伤,解放后被鉴定为二等乙级伤残。历任看护员、副看护长、看护长、学员、医生、代理队长、卫生所所长、主治军医、医政股长、科长、院长等职。曾获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奖章。1988年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
#p#副标题#e#
后方军医:仰慕前线英雄
2011年7月4日上午,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病房里,轮椅上的孙嘉猷坐在窗前,一边吸氧,一边若有所思地看着窗外。
92岁的老红军孙嘉猷的一只眼睛因患青光眼,三年前失明。另一只眼睛患了白内障,手术后近视度为1200度。几年前曾因脑梗,老人的身体行动不便,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也很不好。虽然同时患有14种病,但老人依然乐观,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脸上笑容写满了温和。
“淮海战役时,记得有个姓杨的排长,他的腿被打伤了,胸部也被打伤了,伤势很重,必须转移到后方条件更好的医院治疗。当时,我怕他撑不下去,就不停地鼓励他。他可能也是有不祥预感,让我把他口袋里仅有的几毛钱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他伤很重,被送走后,我心里放不下,一直默默祈祷,希望他能挺过这一关,但以后再也没有听到过有关他的消息。”孙嘉猷说,自己是后勤医疗保障单位中平凡的一员,很仰慕在前线作战的英雄。
“当时家里有6口人,穷,只能种地主的地。我14岁当兵,在红3军91师卫生部当看护员。出来那年,16岁的姐姐就出嫁了,3岁的弟弟也死了。”
长征路上:战友们悲壮前行
长征,给孙嘉猷留下了至今仍旧痛彻心扉的记忆。“出发前,领导发给大家每人两块牛肉,大约有一公斤。这就是爬雪山过草地的粮食。那时候,还小的我不懂得两块牛肉意味着什么,结果还没正式进入草地,我的牛肉就吃完了,以后20多天,我没有食盐,没有粮食。没有进入草地前,我们大约有8万人,我是跟着医院和总部的人走的。我们走的草地边缘,看见别人还有吃的,自己囊中空空,我只能咽口水。红军战士走不动的到处都有,我也饿得走不动了。首长见我没吃的,就把自己的干粮分一点给我。首长的马也饿,首长舍不得骑,就牵着走,我拉着马尾巴走。
“看不到尽头的草原,随处能见着牺牲战友的遗体。我曾绝望地想过,可能我会死在草地里,再也回不了家。由于我们前面已经有好几支队伍走过,路边能充饥的东西已经没有了。饿到极限时,找不到吃的,看见马粪和人大便里有那种没有消化的粮食,就找出来吃。这个就是很多长征故事里提到的所谓‘二道粮’。
#p#副标题#e#
“听说第一支部队过草地时,找了藏族同胞当向导。因为牺牲的人太多,前面的人倒下了,后边的人就无需向导了,只要顺着络绎不绝的遗体,就可以准确找到行军路线。草地表面看上去是硬的,但踩下去却是软的,每一脚都有可能陷落泥沼。只能沿着前一个人的足迹,踩在草丛,小心翼翼地不让自己掉进沼泽。
“夜晚,战士们只能抱着自己的膝盖,蜷成一团坐在某个小土丘上过夜,连腿都伸不直。即使不被沼泽吞没,草地上的水也是一个大问题。积水经过腐烂的动植物沤泡,大都有毒。很多战士都因患上急性痢疾掉队,很多战士的伤口一旦浸泡到污水,就会很快大面积溃烂,无法收拾。
“更为严峻的是心理煎熬。草地上看不到人的影子,听不到人的声音,没有人从这条路上走过,就只有我们自己孤单地走,好像是地球上最后的人。战友们绝大多数都是饿死的,他们有的趴在泥水中,伸开的手掌心里还攥着几十粒青稞,临死都舍不得吃上最后一口;有的赤身裸体像是沉睡在路旁,身边却叠放着脱下的衣服,泥地上歪歪扭扭写着一行字:送给缺衣的战友……”说到这里,孙嘉猷老人忍不住流泪了,“大约8万人,过完草地,只剩下3万人了……后来,终于走出草地,有饭吃的时候,很多人一吃饭就拉肚子,拉肚子以后很久都不会好。我当时也拉肚子,但我命大,活了下来。”
据阿坝自治州党史研究室曾调研的一个数据,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内三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数万人。
#p#副标题#e#
受伤之后:感悟出工作内涵
“过了草地,我被收容到31师。那时对粮食的管理特别严格,尤其不准浪费。如果你把吃不完的饭倒掉,是要被枪毙的。记得有一次,部队急行军,有个炊事员起晚了,饭也煮晚了。部队集合要出发,饭还是生的没法吃,指导员特别生气,一枪就把那个炊事员的腿打断了。记得1941年,我在齐鲁豫野战医院当医生,有一个卫生所的副所长贪污了3块钱,那是医院给病号的粮钱。1942年春天,这事被查了出来,当时就给枪毙了。还有一个看护员,河北人,他在看护病人时,没尽到责任,病人的伤腿长了蛆,他后来被劳教了两年。”孙嘉猷老人说,从红军到八路军,再到解放军,之所以能打胜仗,其中原因之一是纪律严明,“当时管得很严,哪怕是很小很小的事情。”孙嘉猷说,那时候的处罚虽然残酷了点,但情况特殊,部队的建设培养和管理,不仅仅关系到能否打胜仗,更是关系到革命的生死存亡。
1938年,孙嘉猷所在卫生队随部在河北安县和日本人打仗。由于是近距离作战,正在抢救伤员的孙嘉猷被日军的子弹打伤了左臂、右腿。“除了打伤我的那两颗子弹,还有一颗子弹从我的卫生包穿过去。后来看见被打穿的卫生包,心里还阵阵发冷,如果再偏一点,肯定把我肚子打穿。我感觉挺幸运,长征时死里逃生,战场上又侥幸躲过一劫。由于我伤重,住了4个月院。记得刚进部队时,首长曾说‘我们虽不能扛着枪到前线杀敌,但在后方做的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些受伤的战士需要我们。后方强有力的保障,能给前线杀敌的官兵们一种无形的动力’。我受伤后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负伤后,孙嘉猷的左手从此不能动弹,导致二等乙级伤残,但他仍然顽强地回到野战医院岗位,竭尽所能尽一个医生的本分。
#p#副标题#e#
知恩图报:党员应做领头羊
孙嘉猷1933年参加革命,直到1964年才有了第一次回家的机会。离家31年了,终于轻松地踏上归乡之路,孙嘉猷突然感到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归心似箭。
“可是,回家以后,才知道母亲在我出来当兵之后的第三年就已去世了,1958年父亲也去世了。姐姐妹妹都出嫁了,家里没有亲人了。”父母先后去世,对孙嘉猷打击很大,他强忍悲痛,全身心投入到部队工作中。“子欲孝而亲不在,想再多也没用了。是党给了我从军报国的机会,就连我找对象、结婚,都是党组织给安排的。好好工作,才对得起党的恩情。”孙嘉猷满怀感恩之心铭记着人生点点滴滴的感动。
“我成家后,有3个孩子。现在,我们一家12个人,除了3个年龄小的,其余9个人都是共产党员。”说着自己的家事,孙嘉猷一脸幸福与满足。5·12汶川地震的时候,孙嘉猷一家仅特殊党费就捐了上万元。“我在享共产党的福,享人民的福。5·12汶川地震,人民遭难了,作为党员,我应该起带头作用。”
老人主要关心军事,其次是经济,离休后订了很多书报。“从两弹一星到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歼-10战机,东风-31洲际导弹……看到我们国家自己造飞机、造导弹,心里高兴。只有国家强大了,才不会被欺负。”老人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忘记历史,“‘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公民国防观念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
#p#副标题#e#
记者手记
红军精神 永恒的航标
在对5位老红军的采访过程中,很多次被触动。他们以一颗平常心讲述当年往事,我却有种忽见历史复苏的撼动。
如何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如何剖析人物个性特征,如何诠释人物思想精髓,如何还原红军本质原型……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一个红军,是否能像他们一样忍人所不能忍?是否能像他们一样受人所不能受?
他们是有信仰有抱负的志士,他们是经受了人间炼狱的枭雄,他们是经历了时代跨越的鲜活历史……采访过程中,我的心情始终无法平静,太多感性的东西一直充斥着我的大脑与身心。因为,我们的今天,源于他们当年的抉择与付出。
我们的信仰究竟在哪里?如今,这个问题常常困扰着很多茫然的人。在如今的和平年代里,没有食不果腹的无奈与挣扎,没有生离死别的痛苦与纠结,没有民族存亡的危急,没有视死如归的悲壮抉择……毕竟,我们和他们不是同一时代的人。如何去理解、去参悟那种置生死于不顾,为民赴义的至高境界,成了我采访中的难点。
记得第一次读毛泽东的《长征》时,父亲拿出一张中国地图,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及胜利会师,一直讲到抗战结束,解放战争胜利后新中国的成立……年幼的我,从父亲滔滔不绝的解读中,震惊于中国革命近乎传奇的历史。对曾经历这段历史的人,心底里由衷地多了一份崇敬。那时,我5岁。
#p#副标题#e#
随着年龄的增长,意识形态逐渐成熟,通过大量史料、书籍、视图,我开始站在自身的角度去了解和认知这段中国革命史。其中部分细节,每每细嚼,总觉心潮澎湃。
2011年6月,我有幸参与省军区对辖区内健在老红军的采访工作,我很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采访前,我查阅了采访对象的档案。几页发黄的档案纸上,只有不多的文字和简单介绍。健在的老红军,就是一部鲜活的史书。记者的使命驱使着我,一定要好好解读这部巨著。于是,满怀崇敬,叩响老红军的房门。
焦兆山、李登才、辛向西、孙嘉猷、赵林枝,他们中年龄最大的95岁,最小的89岁。接受采访时,他们都说自己是红军中的幸运者,能活这么久,能看到今天日趋强大的中国,非常欣慰。
年近九旬的赵林枝是个情感丰富的人,他在后半生中,心里纠结着对母亲的歉疚和对已故战友的怀念,始终无法释怀;李登才则显得很淡定,老人的几个孩子不幸先他而逝,“我见的死人多了,没什么。生死不由人……”尽管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他的言语中却没有表现出来。
每个人的人生都由无数个细节组成,5位老红军中,除了辛向西上过正规学校,但另外4人也因人生抉择正确,走出了各自的精彩。为救国救民参军,无论遇到任何艰难困苦、生死考验,他们都能坚定不移,自始至终跟党走,形成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
走进他们的家庭,我体会一种别样氛围。5位老红军都是革命胜利后才结婚,他们的对象都是组织给介绍的。没有一见钟情的浪漫、轰轰轰烈烈的恋爱,更没有生死不离的誓言。但是,他们的婚姻,在平淡中坚实地走过了金婚……孙嘉猷儿孙绕膝,一家有了12口人,那种幸福也同常人。
垂暮之年,蓦然回首,坦荡感言:无愧一生,不枉此行。这是他们人生的价值。此次采访的收获,远远超过预想。老红军身上令我们景仰的元素太多,尤其是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对人生的态度、对事业的执着、对工作的严谨、对生活的踏实,均是现代人学习的典范。今后,我人生道路的前方,多了一个闪亮的航标……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