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命名为“党史育人工程基地”、“革命史宣传教育基地”,占地20余亩、拥有500多册红色书籍的红色山庄,是原中央苏区红色地下交通站王志海同志的儿子王瑞泉,历经5年的艰辛,花费了150多万元创办而成。
王瑞泉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农民,为何能创造出这样一个奇迹?带着这个问号,记者来到了红色山庄。
红色的迷恋,一个农民150多万哪来
红色山庄,位于龙岩市西陂镇,是一座集红色教育和钓鱼休闲为一体的旅游山庄,建设了红色革命历史阅览室、龙岩红色革命历史展示长廊、闽西革命人物生平、事迹介绍、红色交通线等。
进西陂镇紫阳村不到三分钟,就看到了“红色山庄”指示牌。车爬上个小坡,经过由老红军郑霖书写的“红色山庄”仿古牌坊,便到了一片大池塘边上。池塘边柳树依依,柳叶摇曳。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们见到了红色山庄的主人王瑞泉。他一见我们到来,便递来了一杯热热的茶水。让我们吃惊的是,这个庄主不是想象中大腹便便的企业家。他中等瘦弱的身材,一身黑色的衣裤,黝黑的脸上落满了沧桑和风霜,黑白参差的头发稀稀疏疏……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朴实淳厚,平易近人。
“王先生,您和照片上的不一样啊?”王庄主听懂了记者的话,他摸了摸自己的脑袋,憨笑:“这个地下交通站,三个月瘦了我三十多斤,头发也变白变少了。”
“建设‘红色交通线’您请了几个工人?”
“有时候一个,有时候两个。”王庄主自己不会砌墙,因此才请了一两个工人。王瑞泉,原住在新罗区红坊镇,七十年代修黄岗水库移民到了紫阳村,先后做过矿工、搞过运输,近年来开始搞养殖。为了办起这个红色山庄,王瑞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建造“红色交通线”,图纸设计、打地基、备材料等一系列工序都是一个人完成。五年时间里,他每年都会因腰伤进一次医院。
目前,王瑞泉的红色山庄建造了上海中共中央交通局、大埔交通中站、闽西交通大站、中央苏区总站、云海交通分站等红色交通线以及廉政教育展览屋。每个交通站里面陈列着当年交通员使用的钱币、斗笠、蓑衣、刀枪等物品以及仿制的草鞋。每个交通站之间,种植豆角等普通农家菜,放养家禽,把红色教育和农家乐有机融合,让游客仿佛看到当年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身临其境般感受穷苦大众出身的地下交通员伪装成商人、村民,或掩护首长安全转战闽粤赣地区,或为红区运送物资,或为党密送情报等惊险经历。看到这些物品,再看看眼前这位带着倦容的庄主,记者感动、敬佩之外,不免心疼。
记者指着一把仿制手枪问王庄主:收集这些图片、文字资料和物品,花了多少精力和财力?这把手枪,您花了多少钱?王庄主憨厚地笑:有些藏物的确需要花钱买。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把这些历史见证收集起来,保存为历史见证,以教育我们新一代。
“图片和文字资料都有党史办和健在的老一辈革命家、老红军帮忙整理。这个电话机来自香港,是一个爱国华侨捐赠的。”王庄主指着一台黄色电话机说,话语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观看了红色交通线,王庄主领着我们参观红色长廊、红色老人陈列室、闽西骄子等。红色长廊有两大版面,一面介绍王庄主的父亲、原中央苏区的红色地下交通站王志海同志在地下交通站工作的简况,另一面简介原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及其他王志海保护的领导同志相关事迹。听着王庄主的讲解,记者不禁好奇地问:“到目前为止,您在红色山庄投入了多少?”庄主收敛了一贯憨厚的笑:“投了150多万了,虽然政府有专款专项支持,但是远远不够,现在我还欠款30几万。”庄主脸上又现笑容,只是,这笑容带着些许的辛酸苦涩。“既然如此,您为什么还坚持建造红色山庄呢?”记者不解地问。“在我身边也有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这个谜底待会儿给你!”庄主的笑容中带着神秘和得意。
榜样的力量,一颗赤胆红心终有报
参观结束,暮色已经降临,山风吹得山庄林木沙沙作响,令人不禁联想到:当年,地下交通员就是穿梭在这类黑暗林中,顶风迎雨地为党的事业奋斗。
在王庄主的领引下,我们来到了革命陈列室。这里,我们看到了王志海老红军晚年幸福灿烂的笑容。王庄主告诉我们,他创办红色山庄时,仅有这个25平方米的革命陈列室和革命根据地古田室、后田室、瑞金室、云海室以及200多册红色书籍。
“为什么这里只有四个革命根据地?”
“古田是革命圣地,后田打响了八闽武装斗争第一枪,瑞金是我父亲王志海护送邓子恢、瞿秋白等领导人目的地,云海则是我父亲主要交通站。”
原来,王瑞泉建造红色山庄是受到他父亲的深刻影响。走出革命陈列室,记者再次问及其建设红色山庄的初衷。王瑞泉庄主不紧不慢地说:“这有一段故事。”王庄主没有继续说下去,把我们领进了后田室。“我们一直想听您这段故事。”王庄主开怀一笑,讲述红色山庄背后的故事。
父亲王志海健在时,王瑞泉就一直致力于农村文化建设。他认为:文化建设是长远的事情,要造就新一代的人才,需要积极向上的文化和思想。为此,无数个夜晚,他独自绕着鱼塘踱步,冥思苦想。王志海见自己的儿子如此的沉迷,便常与他聊起革命战争年代的许多故事,王瑞泉从中颇受启发。一次,在与龙岩市新罗区党史办谈话中,王瑞泉提出了建立宣传红色文化基地的想法,虽然提议只是一个雏形,但是得到了龙岩市新罗区党史办的肯定。在父亲王志海逝世之前,这个想法一直没有付诸实践。2005年5月,父亲王志海逝世3个月后,他开始了艰辛的红色山庄创办历程。
王瑞泉说,2005年是最艰辛的一年。这一年,他经受了心理创痛和财物压力。心中的痛是父亲王志海去世,而物质压力一方面来自父亲王志海在2003年至2005年患癌症治疗期间的花费,另一方面是一儿一女读大学的学费压力。双重打压,并没有让王瑞泉放弃建设红色山庄的想法。都说“一个好汉三个帮”,2005年初,王瑞泉的朋友陈先生得知该情况后,拿出十几万元支持王瑞泉创办红色山庄。
十几万元的创建资金远远不够。五年多来,由于资金问题,王瑞泉无法在一段时间内建成红色山庄。然而,只要有资金,他就建设完善红色山庄。占地20余亩、拥有500多册红色书籍的红色山庄,就是王瑞泉在如此困难的境况下,一点一滴的完成,向社会展现老区光荣的革命历史和老红军的革命精神。
在王瑞泉的坚持和努力下,红色山庄得到了各级党委、领导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得到了老红军谢毕真、郑霖等的无私关怀,也得到了众多革命后代的关心支持。原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子女一行曾由北京专程前来参观指导并给予赞助。原海军政委、上将杨怀庆等领导也亲临红色山庄,给予宝贵意见。红色山庄已被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命名为“党史育人工程基地”、“革命史宣传教育基地”等。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