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中国共产党90华诞之年,龙游县东华街道上杨村的袁志军,以私人展览室的形式,免费开放苦心收藏的红色革命历史资料。
这座40多平方米的小展览室,汇集了他历时30多年、耗资50万元,搜集的数千件个人藏品。藏品中有建党初期的党章、《中国共产党宣言》(旧版)、不同版本的毛泽东传记和像章等。
日前,笔者慕名走访了这位民间红色收藏家,领略了他痴情红色收藏的赤诚情怀。
父亲的话播下“红色种子”
现年53岁的袁志军,身材中等、瘦削,皮肤黝黑,双目炯炯。袁父是名老党员,从小袁志军就常听父亲感念共产党,父亲朴实的话语在幼年袁志军心中播下了“红色种子”。
在机动车辆是稀罕物的上世纪七十年代,袁志军开车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和同龄人相比,较早地开了眼界,长了许多见识。
收集党史资料,让乡亲们了解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让更多人记住共产党为人民所做的一切,这个朴素的念头将他领上了红色收藏之路。
袁志军说:“多年来,开车的职业特点,也为我搜集红色藏品、文物古董提供了极大便利。”他出差每到一地,必定要去当地的旧书市场甚至臭气熏天的废品堆集点“淘宝”。
#p#副标题#e#
一家人都是“红色收藏迷”
提到红色收藏,袁志军最感激的是老伴的理解和支持,“1984年的一天,我在山东出差,按老习惯去当地旧书市场转。在一个旧书摊上看到几本中央关于粉碎‘四人帮’的绝密版文件。我感到眼前一亮,虽然摊主开口要价100元,我连价都没还就买下了”。
说着,袁志军扭头朝老伴翁慧清深情地看了一眼,回忆道:“我花了大半个月工资,捧着一叠发黄的旧纸回家后,没想到新婚不久的妻子一句也没有责怪我。生活中,没有她节衣缩食、清茶淡饭的大力支持,就没有这些堆满房间的红色藏品!”
30年间,袁志军几乎跑遍了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区),见到自己喜欢的“红色珍宝”,他就软磨硬泡,不惜重金,非要把相中的“宝贝”搬回家不可。在他的影响下,女儿袁媛、儿子袁胜杰也积极参与到了红色收藏中。
从收集红色藏品伊始,袁志军有空就骑上自行车或摩托车走村串巷到各地寻找。县内外一些山高路窄之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有的地方甚至没有路,遇到这种情况他往往要徒步推车前行。提着重达二三十公斤的藏品艰难地走十几公里的山区小路,对他来说已是常事。1999年,夫妻俩申报了经营文物的“袁志军古玩店”,当时这在龙游县是第一家、衢州市是第三家。
比藏品更重要的是人品
“比藏品更重要的是人品,搞文物鉴定的人人品一定要正!”袁志军常对圈内朋友强调,搞鉴定的人首先要人品好,其次才是要有真本事。作为一个文物鉴定者,人品正了,对一件东西的评价才会有一个公正的态度;如果人品不正,就很难保证鉴定的质量了。他认为,鉴定者不要轻易否定,但也不能因为情面,把假的说成真的,要敢于说真话。
去年上半年,有人送来一件宋代均窑瓷器请袁志军鉴定,他分析出其中6处破绽后,判断为仿品。可来者说,这件瓷器买价非常昂贵,只要袁志军认可这件东西的真实性,就会付给他一笔丰厚酬金。对此,袁志军毅然拒绝,义正辞严地驳问道:“这不是纯心让我合伙诈骗吗!做人不能这么做假!”
在袁志军家中,保存最多的是毛泽东像(徽)章和革命连环画。袁志军说,上杨村的青壮年绝大多数在外打工,不少留守儿童平时缺少精神食粮的滋补,他家的2800多本革命连环画成了孩子们的宠物。“我收藏这些东西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辛,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袁志军淡定地说。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