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1-07-21 11:10
《开渠雕塑》八件作品之一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日子。这一天,两组红色收藏品登上了郑州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平台。一组是新中国雕塑艺术的奠基人刘开渠的作品《开渠雕塑》,一组是著名画家靳之林创作《南泥湾》时的素材稿。
从7月3日0时开通预约登记,短短30分钟,这两份价格超过3000万元的作品,就被投资人预约完毕。
红色收藏为什么具有那么大魅力?
民族之魂的“纪念章”
最近,郑州许多书店里都可以看到一本书——《生命的珍藏》,里面记录了上百份上世纪40年代的入党志愿书。
“我看共产党是领导穷人给穷人办事的,领导群众(代)带头干。”这是当时31岁的杨景武,在“为什么参加共产党”一栏上写的话。话语很朴实,都是心里话。
来自河南的常可均,1938年12月加入共产党。在填写入党动机一栏中写道:“在当时是有些好奇心,而主要是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其次是抗战坚决。”
书中的入党志愿书,没有官话套话,没有豪言壮语,都是朴实的语言,真情的流露。书的作者白婧、白建国在序言中写道:“我们决定要尽快把这些藏品展示出来,对文物中涉及的还活着的人是见证和荣誉,对已经逝去的人也是考证和追认……如果把红军精神理解为民族之魂,我的红色收藏就可以理解为民族之魂的‘纪念章’,是那个年代、那段红色历史的见证。”
在收藏市场上,如今有许多红色收藏的参与者。收藏的范围也越来越大,有新中国成立前的邮票、入党志愿书、书籍文献,新中国成立后的毛主席像章、邮票,各种各样的瓷器,后来又出现了艺术价值比较高的油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主要有领袖人物雕像或革命重大历史场景的浮雕,还有红色经典影像制品,老的电影胶片、老照片、录音带等。全国各地的红色收藏展此起彼伏,北京潘家园正在筹划9月份举办“红色收藏品拍卖会”。
#p#副标题#e#
在资本市场上,红色收藏的价格也越来越高。2007年秋,北京中国书店拍卖鲁迅先生的早期版本著作《域外小说集》(1909年,上册)以29.7万元成交。当年12月1日举行的北京匡时拍卖会上,这件拍品从8万元起拍,竞价一路轻松冲上30万元大关,最终拍卖价格冲到107万元。
但像《开渠雕塑》组合总价3000万元,《南泥湾》素材稿组合总价3200万元的作品,当属红色收藏的“极品”。
按照郑州文交所的规则,两份作品都被拆分为200份,按份额出售,前者每份15万元,后者每份16万元。预约登记被抢订一空,也书写了红色收藏新辉煌。
中国崛起的“印记和符号”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而收藏正是反映这些文化特征的见证者。正如美国上世纪40年代呼啦圈和飞盘的流行,其实收藏第一个呼啦圈,也是收藏美国社会发展的故事和细节。
郑州文化艺术品交易所CEO、工商管理博士张保盈断言:“红色收藏的走红和中国崛起是可以画等号的。”某种程度上揭示出一种集体意识:既有探究、怀念、追忆,也折射出自信和反思。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之初的几十个人到如今的8000多万,从当初国家积贫积弱,到今天崛起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大国,中国共产党的成功,让许多人去追寻和探求,而红色收藏的风靡,也多少折射了这种诉求。
张保盈赞同把中国现代史看作3个30年:第一个30年,从1919年到1949年,主题词是军事;第二个30年,从1949年到1978年,主题词是政治;第三个30年,从1978年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主题词是经济。“每一个30年都有富有特色的收藏品,这些收藏品是历史、文化、军事的浓缩,是记录中国崛起进程的印记和符号。”
据靳之林回忆,他创作油画作品的时间是1958年到1961年间,一幅油画作品历时3年。创作过程得到了原359旅旅长王震的支持,王震还破例把珍藏多年的工作日记借给靳之林。
靳之林为创作这幅油画,长期在陕北体验生活,光素材稿就画了133幅,其中有的是草稿,有的是接近成稿的局部图。省内一位画家告诉记者他看到靳之林素材稿的震撼:“这真是在用生命作画。现在谁还这样画呀,画三两张草图就算不错了!”
靳之林的作品告诉我们这个时代,做文化艺术产品一定浮躁不得,一幅真正传世作品的诞生,背后肯定会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p#副标题#e#
成为撬起中国文化的“支点”
郑州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今年正式运作以来,已经有6组作品通过预约登记,每一组作品都掀起过不小的波澜。《全辽图》、《王铎诗稿》引起争议;《蓝田泥塑》83作品组合价格直上3000万元;这次两组作品价格都超过3000万元。这6组作品中,3组属红色收藏。
张保盈说,当初设计郑州文交所这个平台,首先源于对文化艺术品市场的担忧:在国内凭什么歌星唱一两首歌就可以掘金几十万,“国宝级”的艺术家就不能得到财富上的回报?
“小试牛刀”后,郑州文交所成了国内投资者追逐的艺术品市场之一,几组作品都有良好的市场反应。尽管有些手续必须在郑州完成,还是有不少投资者不辞劳苦来到郑州,来自浙江、广东、江苏等沿海省份的投资者已经超过60%。
不久后,一个顶级的展览会在郑州举行,逃过“文化大革命”浩劫的红色收藏品《南泥湾》素材稿等,一群身价数千万元的艺术作品将现身河南,届时行内专家、“粉丝”或可一饱眼福。
天价艺术品密集光顾河南省内的交易平台,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郑州文交所的这条“鲶鱼”,能否在资源丰厚的中原文化艺术品市场,激起真正的“鲶鱼效应”?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