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1-06-22 11:03
6月8日一大早,太阳就映在了天际。年近七旬的胡国强一起床,便忙碌起来。
只见他把几大本册子,小心翼翼地放在一张近两平方米的方桌上,然后拿起一块帕子,轻轻地抹去这些册子上的灰尘。
“趁今天天气好,赶紧收拾收拾我的这些宝贝。”
老人说的这些宝贝就在这几大本册子里。原来,这里面全是60多年来,胡国强收集的各个时期报纸刊载的革命文章和一些伟人的画像。
从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胡国强的收藏记录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之路,反映出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走过的峥嵘岁月。
是什么让胡国强这一辈子如此痴迷于这些红色收藏?又是什么让这些“宝贝”在经历了“文革”、10多次工作调动、20多次搬家后,依然完好无损?这一切,都要从16岁那年的一次“抓阄”说起。
#p#副标题#e#
“抓阄”让他迷上红色收藏
1959年,16岁的胡国强就读于云南省昆明第一师范。这是著名音乐家聂耳的母校,胡国强和他的同学关系融洽。
有一天,胡国强所在班级的50多名同学却因为一件事情争执不下。原来,学校给每个班发了一本《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由老师发给最优秀的同学。
“那时候书少啊,何况是伟大领袖的选集,谁不想要呀?”一本书,50多个人,连老师都犯难了,无奈之下,大家一致同意通过“抓阄”来决定这本书的归属。
50多张纸条裁好了,但只有一张写上了“书”,谁拿到那张写着“书”的纸条,书就归谁。“当时,我紧张得都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回忆当时的情形,胡国强说。
老师把纸条折好后,装在一个盒子里,让每个同学选择。纸条一一拆开,听到的都是一片叹息。轮到胡国强了,他深吸一口气,拿起一张,小心地摊开———“书!”胡国强禁不住大喊起来!
“就一本书,50多双眼睛盯着啊!我太幸运了!”这一幸运,不仅让胡国强得到了一本书,也让他从此迷上了红色收藏。“到处找啊,只要和革命相关的,头像、著作、画册,什么都要。”这一找,就找了60多年。
“家具可以不要,这些宝贝可不能丢”
从1959年到1966年,胡国强的寻找已经有了不小的收获,几十个版本的《毛泽东诗词选》,《刘胡兰》、《白求恩》等英雄人物画册的各种版本等等。然而,就在这时,“文革”开始了。
“发愁,无时无刻不在担心会被搜走。”虽然此时胡国强已经参军入伍,但身处军营的他依然每次出勤都在担心,怕一回来就发现东西不见了。
怎么办呢?胡国强想了一个办法,他把自己收藏的东西搬到一位教员家中,这名教员和他关系较好,同时自己也喜欢收藏类似的东西。“教员家中比较安全。”就这样,胡国强凭着自己的机智,保护着这批东西在“文革”期间免遭损毁。
“文革”结束后,胡国强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收藏范围,报纸、邮票、信封等,只要和革命题材有关,都成了他的收藏对象。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虽然胡国强的工作调动了10多次,也搬了20多次家,但他都一如既往地保护着自己的这些藏品,“家具可以不要,这些宝贝可不能丢。”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