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1-07-27 10:57
我从事油画、国画的创作已经30余年了。谈起我的绘画,一定要论及我的红色收藏。我的红色收藏缘于一幅油画,那是著名画家彭彬老师创作的油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幅画的构图、光的运用及领袖的神态表现十分完美,令酷爱绘画的我爱不释手,激起了我强烈的临摹愿望。可惜,由于我看到的这幅画是印刷品,尺寸太小,无法达成心愿。
从此,我开始留意、寻找这幅作品。2000年我与市国土规划局领导外出时,在北京看到一本1969年的挂历,里边就有这幅画,我毫不犹豫地花300元买下了,为此还差一点延误了航班。后来我又买到了1965年1月的解放军画报彩页,其画面笔触清楚,色彩准确。依稀记得当初淘到这幅画时我的心情:欣喜若狂,最能准确表达我那时的心境。为此,2007年我专门复制了这幅油画,并对个别人物进行了置换再创造。2009年,我在网上分别又以300元、350元买到了对开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印刷品,为再度创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收藏缘于兴趣,根植于爱好。收藏的路能走多远,要看你的痴迷程度,而一旦确定了主题,就好比术业有专攻,越来越有门道。由于我的收藏跟我的绘画紧密相连,我的收藏之路一走就是持续30年。30年来,我以红色收藏为主题,陆续收藏了董希文的各种版本的《开国大典》、全山石的《娄山关》、彭彬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重头越》、《走向胜利》,以及50年代初著名画家林岗创作的年画《群英会上的赵桂兰》等名家红色经典印刷品1000余件。
为了收藏更多名家的红色经典印刷品,我先后与著名油画大家全山石、高泉、沈尧伊、艾民有、孙立新、刘宇一等人电话沟通,并登门拜访。通过跟他们的交流,既收藏到了他们的绘画印刷品,又对画家作品背后的故事有所了解,同时也通过与这些大家的接触,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和鉴赏水平,开阔了视野。
我的红色收藏带动、促进了我的创作,进而明确了我的创作主题。30年间,我从开始的临摹红色经典系列画作到创作红色经典系列画作,是我个人绘画史上的一个突破。
2007年,我以临摹为主的大幅油画集中在顺城区进行了展出,如《初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走向胜利》、《中华之光》、《更喜岷山千里雪》等,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肯定。
#p#副标题#e#
2009年,是我绘画事业的一个分水岭。那一年,我创作了领袖题材的国画《倾听》。2010年,应市美协、市委宣传部的要求,先后完成国画《春到抚顺——1958年毛主席视察抚顺露天煤矿》、《鱼水情——爱国拥军和无私奉献的好妈妈胡玉萍》、《明天更美好——李克强在抚顺棚改工地》,2011年创作大幅油画《北国风光》。
国画《倾听》入选辽宁美展,并由《辽宁通俗文艺》刊载发表。
国画《春到抚顺——1958年毛主席视察抚顺露天煤矿》在省、市级展出时受到好评,抚顺日报曾大幅刊登,2011年参加全国巡回展览。
国画《明天更美好》的创作,从接受任务到完成,仅仅用了15天的时间,完全是抢出来的画,而且没有由于时间短影响作品的质量。由于作品较好地表现了党与百姓的真情实感,受到了市委宣传部领导及各界的好评,被市棚改展览馆所用,并参加省级展览。
油画《北国风光》,再度表现了毛主席1958年视察抚顺时的风采,该画在《抚顺晚报》刊出,并在《抚顺旅游文集》中刊载。
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入,我对红色主题的经典画作渴望见其真迹的愿望越发强烈。可这些大家的画作都被国家级的博物馆馆藏,能有幸见其真迹实属不易,可机会真的来了。为纪念建党90周年,国家级博物馆同时推出红色主题系列画展,这就有了我一周之内两赴北京看画展的经历。
中国美术馆举办《光辉历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多年馆藏的红色主题经典作品集中展出。听到这一消息的我,迫不及待地赶赴北京……
当我走进美术馆展览大厅时,眼前这些眼熟能详的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让我目不暇接。这些经典画作,只有三分之一我看到过原作,其它的都是从印刷品上了解的。我一边观看,一边用小相机拍摄这些经典作品局部。有几幅画我特别喜欢:一幅是上世纪50年代林岗绘制的《群英会上的赵桂兰》。这是一幅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优秀年画和经典之作,我多年来一直想看到它的原作。这次让我大饱眼福,拍摄了每个人物肖像特写。
另一幅是中央美院附中集体创作的国画《当代英雄》,该画表现毛主席和人民群众一起走向人民大会堂。画面人物众多,场面恢宏。但由于人物较多,印刷品人物形象都很小,很难看清面目,色彩也不理想。看到原作,令我十分激动,我仔细观看画作细部并用相机拍摄画面人物。
#p#副标题#e#
沈嘉蔚的巨幅油画《红星照耀中国》,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原作。还有唐勇力画的《新中国的诞生》也是我十分喜欢的一幅人物众多的力作。
令我百看不厌的还是李琦的《主席走遍全国》这幅大幅的国画,我在画前久久不想离开,揣摩他的绘画技巧。画面上毛主席形象准确,神采奕奕,脸部层次分明。
在一幅幅美术精品面前,我一边走一边仔细观看,忘记了疲劳和饥饿,流连往返。直到工作人员告诉我闭馆了,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美术馆。第二天一早,我挤公交再次来到美术馆,从头到尾再次欣赏一遍,直到对人物的一些画法、技法认真揣摩后烂熟于心才离开美术馆。
时间太紧张了。从美术馆出来后,我辗转到军事博物馆,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真是惊喜纷呈!一幅幅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新作让我眼前一亮,大呼过瘾。国画、油画,工笔、写意,真是精品连连。其中辽宁画家广廷渤的以《毛主席视察黄河》摄影作品为原型创作的油画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幅红色题材新的力作,国画《新中国外交的开拓者》让人耳目一新。这些画作题材新,形式新,形象生动感人,我不但拍摄了整个画面,且逐一拍摄画面中的每个人物的形象,为后续的创作再添素材。
为了不耽误工作,我匆忙赶回,却得到这样的消息:国家博物馆展出的馆藏红色主题经典画作比美术馆的更全!
再没有比这更震撼、更具吸引力的消息,7月15日晚我再次启程,乘坐K54次夜车二赴北京,只为能第一时间观看画展。
早晨不到8点,国家博物馆前,烈日下参观的人群已排成了长龙一样的队伍,我早已汗流浃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排队,我终于走进了博物馆。
当我来到国博中央大厅时,我被眼前的经典画作惊呆了。我按着展览编排的顺序开始认真的观看。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杨之光的国画《激扬文字》,这幅画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幅画,也曾临摹多遍,可就是没看到原作,色彩总是把握不好。当我看到原作淡雅的脸色,简洁的笔墨飘逸的落款,简直是一种享受!
还有著名画家全山石的油画《娄山关》,那是我一直想看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与画家本人通过电话,全老曾把对开的《娄山关》印刷品寄给我一张,但我还是想亲眼看一下原作,这次真是让我大饱眼福啊!我一遍一遍地看,看完整体看局部,看完色彩看构图,毛泽东的形象刻画得太好了!“残阳如血”,对毛主席此间表达的是那样贴切,我太喜欢这幅画了!
#p#副标题#e#
这次画展值得大书特书的还有把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和靳尚谊赵域临摹的同名画同时展出,这是第一次。通过对比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幅经典大作是如何改来改去的,以及两幅画的微妙差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扛鼎之作,可在那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动乱年代里,这幅画被改得面目全非,差一点就被毁了。“高饶”事件后,董希文第一次奉命抹掉了高岗,“文革”时又被责令将刘少奇抹掉,将后排的董必武画出来。1972年,在董希文的指导下,由靳尚谊、赵域临摹了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粉碎“四人帮”后,又在临摹的《开国大典》画面上恢复了一稿的本来面目,高岗、刘少奇又回到了画面上。以后人们看到的《开国大典》都是这副临摹品,董希文的原画,也由于画家的去世,已无法恢复一稿的样子了。这次画展,本着“还历史本来面目”、“尊重历史”的角度,将两幅《开国大典》同时展出,已超出了艺术的范畴,有其深刻的历史意义。
我的红色情结就是这样在收藏和绘画中互为牵绊,不离不弃。30多年了,这种情结早已从最初的创作动力衍变成我创作的主旋律,有了这个明确的方向,我的艺术创作之路将更加明朗,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