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贾斌荣,1919年2月出生,山西石楼人,1937年8月入伍,1938年10月入党,先后参加过百团大战、太原战役、兰州战役等。历任宣传员、指导员、教导员、场站政委、医院政委等职。1981年离休。
7月的沈阳,微风轻拂,垂柳婀娜。在沈空嫩江街干休所,记者采访了一位慈祥的老人——抗日老战士贾斌荣。清茶淡淡,往事悠悠,86岁高龄的贾老依然健谈。老人的讲述如同一页页翻动着的历史,带着我们走近抗日军政大学那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岁月。
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
从1938年起,日寇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国民党政府不仅继续停发八路军的薪饷和物资供应,而且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为克服困难,1939年春毛主席提出“自力更生”、“生产自给”的方针,并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伟大号召。同年,毛主席又为抗日军政大学题词:“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从此,大生产运动在各抗日根据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像对待战斗一样对待生产
纺线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刚开始纺线的时候,线总是抽不出来,即使抽出来了,也是有的地方粗,有的地方细,达不到标准。个别同志性子急,看到怎么也纺不成线,气得直冲纺车发脾气。我当时看了直心疼。
线纺得合不合乎标准,纺的数量多少,都取决于技术的熟练程度,光着急发火,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为此,队里、校里进行了多次动员,要求大家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多练多看,熟能生巧,要像对待战斗任务一样对待生产任务。我也觉得纺线就像打鬼子,光有一股拼劲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多动动脑子,多想想办法。
那时我们业余时间的话题就是纺线,大家相互切磋交流,探讨如何提高纺线技能。有的同学晚上睡着了,手还比划着纺线的动作。经过一段时间摸索、练习和队里组织的相互观摩学习,同学们不但纺成了合格的线,而且纺线的数量也逐渐增多。有的同学一天能纺六两线,我一天也能纺四两线。
为了调动大家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我们队里组织了一次纺线比赛。记得比赛是在一天上午进行的,几十台纺线车集中在一个大院里,大家端坐在纺车前,场面十分壮观。比赛时限为4个小时。当时二区队的一位文水县老乡纺了六两线,夺得了第一名,大家都羡慕不已,纷纷围上去求教。原来,他的纺车经过改装,除了技术熟练外,车轮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得知秘诀后,我们3个木匠又经过多次试验,在每辆纺车上增加了加速轮,大轮转一圈带动加速轮,再带动线圈轴,转速比以前提高了五六倍,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纺线也比以前省力多了。晚上的时候,我们一班人围坐在小油灯下,一个人读报,大家边听边纺线。条件虽然很艰苦,但大家觉得非常有意义。
经过一年多的生产劳动,我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不但有钱买烟抽,有时还买上猪油饼,在无定河边美美地享受一番。学校还给每个学员发了一套两面开口的新制服,队里、校里有什么集会,我们的着装比以前整齐威武多了。
艰苦奋斗精神彪炳史册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各国再没有哪一支军队是靠种地、纺线来养活自己的。只有我们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创造了“劳力与武力相结合”的斗争形式,创造了这一彪炳史册的奇迹。
1944年,李井泉政委陪同中外10余名记者到抗大参观采访。其中有的来自苏、美、英等国,有的来自国民党中央日报社。根据学校安排,一队的同学们做了野外演习,我们三队做的是队列动作和刺杀表演。记者们看到我们严整的军容和过硬的军事技能,都赞叹不已。特别是听到我们开展生产运动的事后,更是觉得惊奇。
不久,徐向前校长陪同美军驻延安军事观察组组长包瑞德也来视察。在了解到我们的学习和生产情况后,包瑞德用生硬的中国话对我们的“自给自足”给予了高度评价。
大生产运动使同学们认识到:生产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只有搞好生产,才能克服困难,丰衣足食;只有搞好生产,才能减轻人民负担,密切军民关系。参加生产对每名同志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它可以锤炼人的思想意识,增强劳动观念,始终保持人民子弟兵的本色。
在那艰难困苦的年代,军队和地方党政军民机关广泛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大大减轻了人民负担。1943年,陕甘宁边区人民的负担只占总收入的9%,敌后根据地人民的负担也只占总收入的14%。大生产运动使我军克服了生活资料匮乏的困难,改善了生活,从而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