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0-03-31 17:17
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最杰出的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国情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扎根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思想成果。
一、关于中国如何建成社会主义的设想
民主革命的胜利,虽然为新中国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执政的共产党接手的却是一个烂摊子。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刘少奇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1、指出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49年6月,刘少奇在其著名的《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一文中分析了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他认为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产业落后,发展又不平衡”,国家大而穷,底子薄。因此,他指出:“发展经济,是一切斗争的终极的目的。”经济问题是“议事日程上的问题”了,在建设时期,除开必要的国防外,“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①以后,刘少奇多次讲话再三强调了这一点,认为生产是最重要的,而且是永远需要的。所以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经济建设“要更大规模地有全面计划来进行,而且永远继续下去。”
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五种经济成分并存,但要促使五种经济发展的结果,工业比重要逐渐增大,社会主义半社会主义性质比重逐步扩大。
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之后,新中国的国民经济主要由以下五种经济成分构成:(1)国营经济;(2)合作社经济;(3)国家资本主义经济;(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5 )体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刘少奇认为,在五种经济成分中,“以发展国营经济为主体。普遍建立合作经济,并使合作经济与国营经济密切结合起来,扶助独立的小生产者,并使之逐渐地向合作社方向发展。组织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的国计民生的范围内,允许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对带有垄断性质的经济,则逐步收归国家经营或在国家监督之下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经营。于一切投机操纵及有害国计民生的经营,则用法律止之。”②这样,五种经济发展的结果,工业比重逐渐大,农业比重相对缩小,社会主义半社会主义性质经济比重逐步扩大,私人资本主义和个体经济的比相对缩小,为过渡到社会主义作准备。
3、刘少奇估计至少10年,多则15年、20年、后才能经过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这两个主要步骤,进入社会主义。
1948年9月,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关于新中国的建设问题》的报告时,指出民主革命胜利后,还不能马上直接采取社会主义的步骤,过地采取消灭资本主义的办法,否则要犯“左”的错误刘少奇认为,不要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新民主主经济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而这种过渡所需要的间,将比东欧、中欧各人民民主国家长得多。”“整个民主主义阶段,时间估计至少十年,多则十五年、二年。”③因此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资本主义向。就是把今后经济发展方针,看作是发展普通的本主义经济,把一切希望寄托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向资本家作无原则让步,自觉不自觉地要把国建设成为资本主义共和国。另一种是冒险主义!向。就是在我们经济计划和措施上超出实际的可性,过早地、过多地、没有准备地去采取社会主义骤④。
关于工业国有化,刘少奇说:“工业国有化不是:步实行的,而是逐步准备好的,当作一种严重的步来实行。”以后,他又作了补充。他于1951年5月7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报告说:在3年准备之后,们再来一个10年经济计划。到10年以后,新中国面貌就要改变,那时我们不但有强大的农业,而且们有强大的工业,使中国变成了一个富足的国家。 那时,我们才可以考虑到社会主义去的问题。
4、认为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是紧密联系的。在国家工业化未实现前,应允许少数富裕中农冒尖,这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
共和国成立后,刘少奇对农业集体化有自己独特见解。
他认为农业集体化要依靠城市工人、乡村雇农、贫农,联合中农,反对富农。离开了城市工人阶级强大的国有工业,不能有农业集体化。单纯依靠农民来实行农业集体化是幻想。他主张:“一方面,是农村中广大自发势力和资本主义思想、富农思想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互助组、合作社、国家贸易与对富农的累进税、并且还可以有工会、党的政治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这两种潮流要同时在农村发展和斗争,最后依靠国家、依靠工人阶级。吸引农民到集体经济中来,消灭资本主义。”⑤这就是说,在农村中既不要去阻止或企图避免农民的自发趋势,因为允许少数富裕中农冒尖,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也不是让其自流,而要加以领导,适当用税、教育的方式加以控制和限制,为过渡作准备。
5、主张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之前,要发展私人资本主义。
1948年9月13日,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发言中,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斗争策略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后,说:“要注意与私人资本家的斗争,斗争的方式是经济竞争。这种竞争贯穿在各个方面,是和平的竞争”。⑥因为国营工业的生产量顶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10%到20%。
天津解放后,党的干部中害怕犯右倾错误。对工人清算资本家、分厂、分店的行为不敢制止。刘少奇被派往天津后做各方面的工作。他指出,今天的资产阶级不是斗争的对象,而是争取团结的对象。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私人资本主义的若干发展是进步的,对于国民经济是有利的,对工人也是有利的。今天的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太发展,而是太不发展。在英、美、法等国家,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了几百年,而我们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才几十年。所以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条件 下,在劳资两利的条件下,还让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 几十年。刘少奇鼓励资本家多办厂、办好厂,指出:政府要发展国营生产,也要发展私营生产,从原料到市场,由国营和私营共同商量,共同分配,这叫有饭大家 吃,有钱大家赚,就是公私兼顾的政策。“现在有好些 人怕说剥削,剥削是事实。今天在我国,资本主义的剥削不但没有罪恶,而且有功劳。封建剥削除去以后,资本主义剥削是有进步性的。”⑦总之,今天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年青时代,正是发挥它的历史作用、积极作用和建立功劳的时候,等到将来无产阶级不需要资产阶级也能活下去的时候,就可以搞社会主义。
毛泽东认为刘少奇讲得好,只个别措词不当。他后来概括为16个字,即“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这个政策在华北、东北推广,纠正了实际工作中立即消灭资本主义的“左”倾现象。刘少奇的讲话对稳定工商业资本家,恢复生产、稳定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6、提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办法是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
建国前夕,他明确提出了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办法。他说:“对资本家一般可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拿出一部分胜利品来购买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过渡。⑧后来他又指出,因为中国的特权情况,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有可能在颇大的范围内采用,也很需要。其形式是租让、加工、订货。
刘少奇的上述主张是符合当时国情和民情,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他的许多设想在实践中贯彻执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繁荣。
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了。然而,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富强之路应如何走?这对中共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从1953年开始建立的全面计划经济体制、基本是搬用苏联的。它在启动我国工业化的过程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纯,欲速则不达,给经济建设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单一僵化的公有制模式的种种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同时,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在揭露斯大林错误的同时,也暴露了苏联经济、政治体制方面的许多弊端。这些促使中国共产党人慎重考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刘少奇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1、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参考各国经验,结合本国情况走适合自己的路。
刘少奇为准备八大政治报告,从1955年12月初至1956年3月,召集中央各部委汇报座谈,对中国国情作了一次宏观、全面的调查研究,提出中国和苏联情况不同,不要单纯学苏联经验。1956年6月17日,刘少奇会见南斯拉夫青年代表团时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也有它的缺点,必须不断改进,使它完善,更适合于各民族经济和社会的情况,把任何一个制度绝对化是不妥当的。一种制度在这个国家实行得很好,不一定在那个国家就能完全照办。因此,还要和各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外国经验只能参考,但必须参考,所以我们也参考南斯拉夫及其他国家的经验,甚至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⑨
2、主张在经济建设中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在大反右倾保守的情势下,1956年上半年经济建设急躁冒进,造成物资短缺,财政入不敷出。刘少奇、周恩来感到这样下去会出大毛病。周恩来于1956年2月首先提出要注意急躁苗头。5月,刘少奇主持的中央会议,正式讨论这个问题。会上定了一条重要方针:经济发展既要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定前进。
6月,刘少奇在《关于1955年国家决算和1956年国家预算的决议》中又提出:“在执行1956年国家预算过程中,必须在反对保守主义的时候、同时反对急躁冒进的倾向。”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冒进现象。
3、强调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党的任务就是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
1956年9月,刘少奇在八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代表中共中央总结建国七年来的建设经验,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指出:“现在,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我们党现时的任务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此后,一再指出,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今后党和政策的主要任务是管理经济。
4、提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国内人民内部矛盾日见显现和突出。个别地方和单位由于领导上的官僚主义和其它原因,发生了少数罢工、罢课和少数合作社社员闹事等现象。此时,国际上继苏共二十大暴露斯大林问题之后,1956年秋,又接连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欧美各国掀起了一场反共的世界性风潮。1956年11月,刘少奇出席八届二中全会,在会上作关于目前时局问题的报告,提出要从波匈事件中吸取教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干部书的官僚主义特权思想;要限制领导人的权力,加强对领导人的监督。在干部中间要开展整风教育。“还要规定一些必要的制度,使我们这个国家发展下去,将来不至于产生一个特权阶层,站在人民头上,脱离人民。”⑩1957年2月刘少奇率调查组沿京广铁路南下,调查研究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临行前向调查组同志指出:现在地主阶级已消灭,反革命已基本肃清,帝国主义也赶走了。因此,敌我矛盾不是主要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主要的。有些地方发生了工人、农民、学生闹事。对闹事者我们的政策是说服教育,不是高压,也不是退让。不要把提意见、告状看作是闹事,群众多说话是民主积极性的表现。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5、认为有一些资本主义或小生产者,对人民有利,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1956年12月17日,刘少奇召集中央工人阶级问题十人小组和中共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负责人座谈,谈到各地地下工厂不少,天津有二百多。刘少奇指出,有些资本主义或小生产者,有什么不好呢?这对人民有利,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在稍后主持的人大常委会议上,黄炎培副委员长发言提到私人开工厂的问题,刘少奇说,可以准许资本家用分得的定息开工厂。“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九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也不怕。”“有这么一点资本主义一条是它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另一条是它可以在某些方而同社会主义经济作比较。”(11)这跟毛泽东同期提出的“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思想是一致的。
6、社会主义经济要同时具有这样的特点: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灵活性。
1957年5月初,刘少奇在听取中央党校校长的汇报后,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各行各业、多种多样的,只搞计划性,没有多样性、灵活性是不行的。我们一定要比资本主义经济搞得更多样、更灵活。如果我们的经济还不如资本主义经济灵活多样,而只有呆板的计划性,那还有什么优越性呢?”(12)如何使社会主义经济同时具有这样的几个特点:既有计划性,又有灵活性,又有多样性,这就是利用自由市场。
三、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探索
1958年11月开始,毛泽东就一再号召读书,要求大家读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社会主义部分。1959年11月,刘少奇去海南休假,以主要时间阅读了这本书和有关资料,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进行反思,表明了他对社会主义一些基本问题的见解。
1、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主要标志不是看所有制,而是看政权掌握在什么人手里。
刘少奇说:“教科书认为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但十月革命的第二天,所有制未变,苏俄就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了。所以,国家性质的主要标志,看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人手里,主要标志还不是所有制”。(13)
2、社会主义国家职能的发展趋势是组织群众,教育群众的职能越来越多,专政的作用越来越少。
他认为教科书里没有分清专政和民主的方法,没有明确区别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从国家职能的发展趋势来看,“国家专政时对内的作用越来越缩小,组织教育的职能一万年也有。”(14)社会主义社会不是无冲突,但可以减少冲突、预防冲突。
3、要不断调整全民所有制,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早在1958年3月的中共四川省委干部会议上,他指出,现在全国人民和党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快地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不适应要改。此时,他提出全民所有制需要不断调整,认为同样是全民所有制,由谁来体现,用什么方法去执行,结果大不相同,这里大有文章可作。他认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这一提法不对。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的前头,没有基础了,就会破坏生产力。1960年3月,他再次重申:“生产关系的改变,要使生产积极性更高,能为生产力开辟道路。过渡早了,不仅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而且妨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15)
4、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过渡阶段,要使它成熟,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是不能性急的。
刘少奇针对50年代后期人们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心理,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这一独立经济形态的初级阶段,是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它既不是共产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它刚刚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带有许多旧的痕迹,这些痕迹不能很快脱掉。很快脱掉是不行的,要使它成熟,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是不能性急的。在社会主义阶段,还利用许多资本主义的旧形式,如商品、价值、货币、银行等,都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5、社会主义也有剩余价值,商品仍存在。
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有的,但不是个人占有,是社会占有,或劳动集体占有。生产资料也是商品。只要按劳分配存在,商品仍会存在,劳动力仍要采取商品的形式。因此,加强经济核算十分重要。经济工作越做越细,就是帐越做越细,如果以为有政治挂帅就不要算帐是错误的。(16)
综上所述,刘少奇关于如何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建成社会主义,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都作了认真的探索,形成了上述积极成果。这些都是非常卓越的见解,是刘少奇坚持调查研究、长期进行理论探讨的成果,是党的宝贵财富。虽然它还不够完善、系统,不够全面和深刻,但这些思想的提出和所作的探索是极为珍贵的,它是摆脱苏联模式,走自己路的伟大起点。尽管后来这些思想遭到程度不同的否定,但他上述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许多思想成果在目前仍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苏丽君,湖南城建高专,讲师,湖南 益阳;欧阳雪梅,湖南省社科院历史所,副教授,湖南长沙)
注释:
①②③④⑤刘少奇:《中共今后的历史任务》。1951年7月5日。
②⑧刘少奇:《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1949年6月。
⑥刘少奇:《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与合作社》。
⑦《刘少奇年谱》上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第204页。
⑨(11)《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81、198页。
⑩《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八),第243页。
(12)(13)(14)(15)(16)《刘少奇年谱》(下卷),第371、379、383、399、395、468、482页。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