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1-11-10 14:47
图为陈秉笔获得的勋章
在漳平市菁城街道福满村的一座老宅的墙上,挂着一幅胸前缀满勋章的志愿军老战士的照片,这张照片用红色作为底色,这样的选择是一名老兵陈秉笔生前要求的。
陈秉笔,1924年10月出生于漳平县城关福满村一户人家。1944年抗日战争后期,被国民党强行拉壮丁入伍。家里人看着陈秉笔和其他人都被用铁线绑成一串,押送北上投军。兵荒马乱的年月,大家都认为陈秉笔已经死在战场上,家人为陈秉笔修了一个衣冠冢,还请道士做了三天三夜的道场超度亡灵。母亲日夜思念儿子,几乎哭瞎了双眼。
1950年初秋的清晨,陈家老宅门前的屋檐下有一位解放军干部卧地而眠。“同志,你找谁啊?”,醒来的陈秉笔回答:“这里是我的家,我回来找我的母亲!”“秉笔没死,他回来了!”寂静的陈家大院突然沸腾起来。院子里,母亲紧紧抱住陈秉笔,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原来,被抓壮丁后的陈秉笔一行人从漳平经永安北上到福鼎后,编入国民党军队二十八军七九师235团1营1连当了二等兵。1945年5月,陈秉笔和其他人一起在战场上脱离国民党部队,投奔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成为新四军6师16旅特务营2连的一名战士,从此开始了跟党走的战斗历程。陈秉笔参加了1946年7月苏北七战七捷战斗,他读过书认识字,脑子灵活,1947年担任华东六纵队16师特务连副班长。1947年2月,陈秉笔参加山东莱芜战役,4月参加孟良崮战役,同年12月担任华东六纵队16师警卫连班长,期间因战斗勇敢,立四等功。随后参加解放济南战斗,1948年11月参加淮海战役并立四等功。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六纵队十六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4军70师,陈秉笔担任警卫连班长,同年4月参加渡江战役,被评为模范党员。中南战役后,1950年24军驻扎福建东部,下辖的另外两个师在各地剿匪作战。为准备解放台湾,陈秉笔所在的70师在闽北修建江西到福建的战备公路,他劳动积极,再立四等功。在此期间,陈秉笔和部队领导到厦门办事,厦门离漳平不远,他向领导请假回家探亲。得到批准后,陈秉笔搭乘军车到了漳州。午饭后,卡车把陈秉笔送到没有公路的地方,陈秉笔就步行经过华安往漳平,天黑了,他就举着松明火把沿九龙江边连夜赶路。凭借多年征战的铁脚板,黎明前他走到了自己的家门口。当时天还没亮,就在屋檐下休息,直到清晨家人开门扫地看见他,于是发生了前面文章讲述的那一幕。
1952年8月,陈秉笔随部队入朝作战,代理连政治副指导员,接替友军在上甘岭利用坑道工事进行防御作战。1953年11月,陈秉笔任24军70师210团2营7连排长,他在朝鲜荣立三等功。1955年9月,从朝鲜回国后,陈秉笔随所在部队参加西北剿匪,任分队长。1956年10月,陈秉笔任步兵预九师25团1营3连排长,荣立三等功一次。1958年5月,陈秉笔转业回到家乡漳平县人民武装部工作。那时人们常常看到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兵,组织民兵进行拼刺、投弹、射击等军事训练。1965年调入漳平林业局工作,直至1984年11月离休。
2010年那年,陈秉笔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和一部分勋章到照相馆照相,头像则是以党旗红作为照片的底色。拍照的时候,孙子们看到他眼噙热泪。2012年11月4日陈秉笔去世,生前他把那些见证他跟着党艰苦而又光荣的奋斗历程的勋章分别赠送给了两个孙子,同时让大红底色的头像照作为自己的遗照。
鲜艳的党旗红,是老兵陈秉笔生命的底色,也是所有为祖国独立富强、繁荣昌盛而不懈奋斗的共产党人永远的底色!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