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1-09-06 15:55
图为2019年6月陈泉木、陈美地后代在广西全州祭拜湘江战役烈士英灵。
丈夫陈泉木是红军“绝命后卫师”某团的事务长,妻子陈美地是福建军区红军医院的女护士;丈夫牺牲在长征路上的湘江边,妻子埋身于闽赣交界游击战的莽莽丛林中……《烈士证》上的简要记录,留下了痛彻心肝的空白。这对红军队伍中的“同命鸳鸯”,经历了怎样的烽火岁月和生离死别?
丈夫陈泉木:殒身湘江的红军事务长
陈泉木、陈美地的孙子,今年73岁的新罗区退休工程师陈根辉,近年多次召集家族成员远赴广西、湖南等地,参加红34师闽西籍烈士后代圆梦湘江活动,苦心追寻祖父、祖母的生命足迹。
“爷爷1903年出生于原龙岩县东肖乡的洋潭村(今属新罗区东肖镇),洋潭距离后田暴动旧址仅4公里,是闽西革命先驱邓子恢早期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之一。1927年10月底,龙岩县成立了后田党支部,陈锦辉任书记。我听曾祖母李凤地说,爷爷读过几个月私塾,会写字记账。因为有宗亲关系,贫苦出身的爷爷和陈品三、陈锦辉等人来往密切,被秘密发展为农会会员,在抗租抗税的斗争中表现突出。1929年5、6月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三打龙岩城,爷爷跟随龙岩县的农民暴动队伍,一直配合红军作战,得到了战斗锻炼。同年6月底,后田一带开展农民分田试点,穷苦百姓分到了土地,斗争的积极性更加高涨,26岁的爷爷就是在这个时期加入红军的。曾祖母说,爷爷后来入了党、当了红34师101团的事务长,在部队管钱粮账目,负责后勤保障,这是幸存的战友证明、政府核查认定的。此前,家人对爷爷参加红军后的情况一无所知。”
1963年颁发的龙岩县革命烈士登记卡片上明确记载,陈泉木“1929年3月参加土地革命,进攻岩城陈国辉部,后在龙岩游击队任事务长。1932年任红12军101团事务长。”据《龙岩革命史资料》(第二辑)记载:1930年4月间,龙岩县赤卫军编为闽西红军独立第一团,随后升编为红12军第一团。5月底红12军出征广东东江受挫,返回龙岩整训扩编,龙岩县的武装队伍编入红12军34师101团。这是陈泉木作为龙岩籍红军与红34师渊源最直接的史料证据,也是促成陈根辉多次到广西、湖南境内的湘江战役烈士纪念馆追寻祖父最后归宿的强烈动因。
陈根辉动情地说:“在湘江边寻找祖辈的战斗足迹,没有一个烈士后代不落泪。纪念馆资料显示,当时红34师606位闽西将士只有29位是党员,爷爷就是其中一位。看到烈士陵园墓碑上爷爷的姓名,撕心裂肺的悲痛过后,心里也涌起骄傲和自豪。红12军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场上征战八方、功勋卓著,不愧是一支英雄劲旅。爷爷把31岁的生命留在了通往胜利的征途中,不愧是闽西苏区的好儿郎。”
妻子陈美地:抛家舍女的红军女护士
新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资料显示:陈美地(1910—1937年),龙岩县东肖镇洋潭村人。1931年参加革命,曾任福建军区四都医院护士,参加了闽西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反“围剿”、反“清剿”斗争。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随福建军区红军游击队转移闽赣边界山区坚持游击斗争。1937年在江西瑞金山区反“清剿”战斗中牺牲。
陈根辉回忆说:“我从小听曾祖母说,爷爷是1929年我母亲陈菊花出生那年离家参加革命的。两年后的1931年,奶奶陈美地在扩红运动中也自愿报名参加红军,把年仅周岁的女儿留给曾祖母照看。奶奶离家时对曾祖母说:‘辛苦您老人家照顾好我们的女儿,照顾好自己。’这是奶奶留给家人的最后遗言。这一年奶奶21岁,她是穷苦出身的农村人,从小看到长辈头疼脑热、内伤外伤都用草药治疗,所以会使用很多中草药。当时红军医院西药奇缺,会认草药的奶奶被部队安排到红军医院当护士。新中国成立初期,同乡的失散老红军证实,奶奶在长汀四都的福建军区红军医院当过护士,最后在江西瑞金山区牺牲。可我们至今没有找到奶奶牺牲的具体地点,这是家族几代人的心病啊。”
据傅连暲将军回忆录记载,由于战争需要,1932年1月,根据毛泽东指示,红军在长汀城的万寿宫先后创办了中央红军看护学校和中央红色医务学校,傅连暲任校长。当时通知各地苏维埃政府选拔推荐学员,陈美地也许就是在这时参加培训学习,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红军女护士。时至今日,我们难以想象,当年陈美地在丈夫参军后,毅然抛家舍女投身红军队伍,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勇气!1934年底,福建军区党政军机关和后方机构按照中央指示,留守闽赣交界山区坚持游击斗争,掩护中央主力战略转移。1935年4月,在国民党军重兵包围中,福建军区主要领导全部牺牲,党政军机关停止活动,少数幸存的精干游击队隐蔽在闽赣边深山密林坚持斗争。根据烈士牺牲时间判断,陈美地参加了陶古游击队(1934年11月成立)、汀瑞游击队(1936年成立),开展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斗争,直到1937年牺牲。
烈士女儿:血泪哺育的生命之花
爷爷奶奶战死沙场,母亲陈菊花成为孤儿,说起母亲的坎坷际遇,陈根辉心情沉重:“曾祖母生育了两女一男,两个女儿出嫁外地,爷爷是她最小的孩子。爷爷奶奶先后参加红军,母亲2岁开始由曾祖母抚育。作为红军家属,她们祖孙俩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为了避免遭到反动势力的迫害,曾祖母带着襁褓中的母亲整天东躲西藏,生怕被斩草除根。幸得地下党组织和当地革命群众暗中保护,曾祖母和母亲才免遭劫难。为了能给小孙女喂上几顿米糊,花甲之年的曾祖母不顾年高体弱帮别人打零工,换取一点粮食。漫漫长夜,祖孙俩经常相拥流泪,苦苦等待亲人回家。
“1944年,母亲刚满15岁,迫于无奈未成年就嫁到马坑村,与父亲张卓番结为夫妻。1945年生下我大哥张章明,1948年生下我,1951年生下三妹张幼菊,当年年底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一人无力抚养三个孩子,含泪改嫁李家。从此,大哥寄养在马坑的姑姑家,三妹被抱养到适中的谢家。按照母亲出嫁时的承嗣协议,我回到曾祖母身边,归陈姓延续香火。1956年,饱尝艰辛的曾祖母去世,临终前对我说:‘你的爷爷奶奶都是当红军为革命牺牲的,你要好好读书、多学本事,长大了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1958年母亲也不幸离开了人世。曾祖母、母亲去世后,我的身边没有一个长辈亲人。嫁到永福的大姑婆心疼我,抛下孙子孙女,回到洋潭娘家‘扶家门’。我和大姑婆相依为命,为了抚养我、供我读书,大姑婆经常要给人家带孩子、当厨娘挣工钱。她出门时就委托爷爷的老战友陈一禾、林彩金夫妻照顾我。陈一禾是老红军,因为眼睛受伤没有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东肖区首任区长。林彩金是接头户,曾经担任邓子恢、陈龙地等人的情报联络员。1974年,我在江西赣州冶金学院读书期间,大姑婆在洋潭家中去世,她是我生命中刻骨铭心的至爱亲人。”
“我和爱人都是老红军的后代,作为烈士的孙子,感恩党和国家,我从小学到大学都减免学费,顺利完成学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爷爷奶奶的牺牲是我们永远的痛,但也是永远的精神财富。1978年我和陈一禾、林彩金的女儿陈仁星结婚,组建了自己的幸福家庭。儿子陈蕾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参加工作第二年就入了党。近年还立了功,多次被评为省市公安系统先进个人。希望儿孙们代代传承红色基因,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国家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