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1-04-06 09:58
毛泽东说:“我愿意做你的历史证明人。”陈赓说:“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同情我们的医生。”毛泽东口中的“你”和陈赓口中的“他”,其实都是一个人——傅连暲,福建省长汀县人,历任中央红色医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傅连暲的革命历程,还要从1927年的长汀福音医院说起。
傅连暲将军之子傅维璋说:“我的爷爷是汀江码头上的挑夫,我的奶奶是家庭主妇,靠给人家洗衣服赚点零花钱维持家里的生计,家里很穷。长汀有个教会学校叫亚圣诺医馆,我父亲在那半工半读。刻苦学习的他在学生里头出类拔萃,毕业以后就留在福音医院做医生,一直到当了医院的院长。”
长汀福音医院是晚清时期英国教会开办的,规模不算大,医疗设备也不齐全。但在上世纪20年代,这个地处山乡小县城的医院,却是方圆几百里内数一数二的大医院了。
1927年8月中旬的一天,汀州地下党一位负责人秘密拜会傅连暲,告诉他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受到国民党军的追击,恳求他尽全力救治起义部队的伤病员。傅连暲一口答应。
8月下旬,起义部队在江西的壬田和会昌先后打了两个大仗。不久,300多位伤员被送到了汀州城。
在检查伤情时,傅连暲发现,由于会昌离汀州有90多公里的山路,加上天气特别炎热,许多伤员的伤口都感染化脓了。此时的傅连暲肺病刚好不久,他挺着虚弱的身体,夜以继日地为伤员施行手术,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医院人手不足,他就把全家动员起来,连他的母亲、妻子和12岁的女儿都到医院看护伤病员。福音医院实际上成了南昌起义部队的战地医院。
后来享有“战将之鹰”美誉的陈赓大将也在这批伤员中。那时,他还是起义部队的一位营长,在会昌战斗中腿骨被子弹打断,伤势严重。
陈赓被安排住在福音医院附近的新安楼。傅连暲给他检查伤势时,陈赓因失血过多,脸色焦黄,身体非常虚弱。
按照常规,像陈赓这样的伤势,要保住生命,通常要采取截肢手术。可陈赓对傅连暲说:“我才二十几岁,我一辈子的路还有很长,假如没了这条腿,我就不能再做军人了。”
深受感动的傅连暲为陈赓制定了一套“保守疗法”,每天还找来长汀稀缺的鲜牛奶给他喝。在精心的治疗和护理下,陈赓的腿终于被保全了下来。
1929年3月14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打下了长汀县城。
此时,正值闽西天花流行。傅连暲主动找到军长朱德,为红四军全体官兵接种牛痘,以防止恶疾蔓延。他又带领全院医务人员医治了几十名红四军伤员,福音医院成了不挂牌的“红军医院”。傅连暲还鼓励医院中的许多医务人员参加了红军,组成了红军中的医疗队。毛泽东感喟地把傅连暲称为“红色军医”,两个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931年,汀州已经成为中央苏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福音医院是中央苏区最大的一所医院。由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行经济封锁,药品十分紧缺。毛泽东便指示傅连暲派人到上海买药,并在上杭、峰市、汕头、上海等地开设地下药店,建起了一条从中央苏区到上海的秘密购买药品的线路。
1931年冬,傅连暲在福音医院创办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所“中国工农红军看护学校”,在2个月的时间里为部队培养了60多名护理人员,有力地支援了前线。1932年夏,傅连暲接着又开办了中央红色医务学校,1933年秋合并到红军卫生学校。
1933年初,国民党军加紧了对中央苏区的“围剿”,毛泽东要转移到瑞金去了。临出发前,他询问傅连暲去留的意向。傅连暲毫不犹豫地说:“跟主席到瑞金去!”
毛泽东问他医院怎么办,傅连暲说:“搬到瑞金去!”
傅连暲说到做到,他雇了150个挑夫,挑了半个月,把整个福音医院从长汀一直挑到瑞金叶坪杨岗,正式创立了中央红色医院,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正规的医院。
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校长的钟有煌对这次搬迁,有一段详细的回忆:“我去参观医院,首先看到的桌椅、板凳、病床、病房用具,又看到药品器械、诊疗仪器、药架、书架等,无一不是从汀州搬来的。可以说除了地皮、房子搬不动外,连手术室、诊疗室和药房的玻璃门窗、百叶窗都卸下一并搬到瑞金来了。”
为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1933年4月26日专门发表了专题报道,称赞傅连暲是“苏区第一模范”。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