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1-04-06 09:49
地处闽西中部的上杭,是一个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县份。在漫长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杭人民铁心革命,矢志不渝,经受了长期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大量史实证明:上杭是红旗不倒的坚强革命堡垒。
革命暴动 高举义旗
上杭是较早有革命活动的县份之一。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上杭就有许多旅居外地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开始了进步活动。1924年9月,上杭进步青年发起成立“上杭青年读书会”,提倡新文化、新文学,反对旧礼教、旧文学。1926年3月,在厦门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蓝维仁遵照党的指示,回上杭创办了传播革命思想的“平民学校”。同年12月,上杭县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在上杭城关成立,此后,革命活动进一步活跃起来。1927年5月7日,国民党右派在上杭城关发动反革命“清党”事件,残酷杀害了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但是上杭的共产党员、革命分子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他们立即转入农村继续坚持革命斗争。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经过上杭时,他们发动群众做了许多支援起义军的工作,上杭的革命组织也在起义军的帮助下得到恢复。到1928年3月,上杭全县的共产党员已发展到300多人,成立了3个区委、30多个支部,并成立了中共上杭县委。1928年6月25日,上杭北四区以蛟洋乡为中心的人民群众在中共上杭县委和当地农民运动领导人、共产党员傅柏翠等的领导下,面对前来镇压农民运动的气势汹汹的国民党反动军队,毅然拿起武器,举行声势浩大的武装暴动,2000多人(其中敢死队800人)在蛟洋的黄泥岗投入阻击来犯之敌的战斗。失利后他们不妥协、不畏缩,转移至附近深山,继续展开灵活而有效的游击战争,最终迫使敌人撤出蛟洋。同时他们还根据上级指示,把队伍开到永定、龙岩、杭永边和闽粤边的一些乡村,支持那里的武装暴动,帮助点燃起革命武装斗争烈火。蛟洋暴动是土地革命时期福建较早、影响较大的闽西“四大暴动”之一,也是1928年全国爆发的100多起工农武装暴动之一,率先实践了中央和福建省委提出的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正确战略方针,为开创全省乃至全国工农武装革命新局面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赢得了“福建省武装革命之先声”的赞誉,在福建和全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1929年5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第二次入闽,在闽西取得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在红四军的帮助下,上杭全境举行了工农革命暴动,县及13个区161个乡的苏维埃政权先后建立,18万余人的区域成为赤色区域,土地改革、苏区建设随之迅速全面展开,上杭很快成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一块中心区域,并成为中央苏区的一块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苏区 业绩卓著
在1929年上杭苏维埃政权建立至1934年10月红军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上杭人民以极大的热情创造了突出的业绩,特别在经济文化建设和扩红支前方面更为显著。
在经济建设方面,通过在农业、工业、商业、财政金融等各行业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创办合作社等,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的流通,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改善了人民生活,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在扩红支前方面,上杭从1929年至1934年红军长征,先后有15254人参加革命队伍,占全县赤色区域人口的7.07%。1932年12月10日,《红色中华》报赞扬:“上杭扩大红军在福建要算第一,可以算是模范县……”同时在采取多种优待红军家属的措施,搞好拥红优属的工作方面也搞得很出色。因此,1933年7月8日,《红色中华》报又赞扬说:“上杭苏区群众,有了他最光荣的斗争历史,不但在扩大红军中创造了许多光辉的例子,就是在慰劳红军的工作上也是:在中央苏区第一的光荣模范。”
在艰苦的革命年代,上杭县涌现了许多先进典型。其中最突出的是才溪区,各项工作均走在前头,《红色中华》、《斗争》、《青年实话》等中央报刊曾多次报道才溪的先进事迹,称赞“上杭才溪区是福建的第一模范区,一切工作取得光荣伟大的成绩”,是“苏区扩大红军的光荣模范”、“选举运动的模范”、“生产战线上的模范区”、“退还公债的模范”、“节约的模范”。1933年12月,才溪区消费合作社被评为中央苏区模范消费合作社。1933年下半年,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授给才溪一块“我们的第一模范区”奖匾,还拨专款在才溪河畔建造了“光荣亭”。特别是1930年至1933年,毛泽东3次到才溪,其中2次在才溪进行社会调查,把才溪的事例作为根据地建设的典型,从中总结出经验用于指导全局和作为去“粉碎一切机会主义者的瞎说”的武器,撰写出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文中高度赞扬才溪人民在生产建设、民主建设和支援革命战争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号召全国苏区学习。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全苏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中央政府把《才溪乡调查》作为大会材料印发、宣传。1956年5月,毛泽东还欣然提笔为“光荣亭”题字。
1930年至1934年,上杭境内先后成立了杭武县、代英县、新杭县,上杭军民经过几十次的大小战斗,粉碎了敌人的第一、二、三次军事“围剿”,保卫了革命胜利果实。虽然1931年经历了来自内部“左”倾错误路线造成的“肃社党”事件的劫难,全县因“社党”罪名被误杀的干部群众达3100多人。但是,上杭人民没有因此而动摇信念,依然相信党,坚持革命。
三年苦斗 烈火真金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反敌第五次军事“围剿”失败,主力红军北上长征后,留下的党政干部和红军部队转移至深山,领导和依靠群众,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上杭人民广泛参与,全县先后“建立了成百个游击据点村”,成为闽西南游击战争的重点区域。尽管敌人依仗10倍于我军的兵力,既采取疯狂的军事手段多次“清剿”,又采取严酷的政治手段,如颁布“五光”、“十杀令”,对基点村群众实行“移民并村”、“计口购粮购盐”、“保甲制度”、“连坐法”等企图以此截断人民群众对红军游击队的支持,在严酷的白色恐怖统治下,上杭军民基于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同仇敌忾,坚持斗争。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下,在各地灵活机动打击敌人。三年中,上杭除数以百计的子弟兵直接在红军游击队中与敌作战外,广大人民群众更是不顾生命危险,千方百计支援游击队。许多群众为支援保护游击队,受到了敌人残酷的摧残迫害,甚至流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如溪口乡大岭下村,先后4次被迫移民,群众被抓69人,只8人生还,房子被烧光,全村变成一片废墟。莲塘村一天被敌人杀害42人,连出生仅96天的婴儿也未能幸免。
据粗略统计,三年游击战争中,上杭全县因支援游击队而被国民党反动派毁坏的村庄105个,被烧、拆毁的民房4400多间,被杀害的群众5000多人,被抓去的壮丁6900人,被抓走的妇女儿童1300人,被迫背井离乡的2600多人,被掳走的耕牛、生猪、粮食及其他财物不计其数。尽管遭受到如此重大的牺牲,上杭人民始终坚贞不渝,铁心革命,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显现出了烈火真金的品质。正因为有了包括上杭人民在内的闽西南人民坚定不移的参与和支持,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才得以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革命力量不仅得以保留,而且还得到发展。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对前来汇报工作及参加有关会议的闽西南军政委领导人方方说:“你们三年苦斗有很大的功绩,”“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和发展了部队,保留了20万亩土地,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这个胜利,当然包括了上杭人民付出的巨大艰辛和牺牲。
抗日救亡 前赴后继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革命进入了全面抗战阶段。在这长达8年的艰苦岁月里,上杭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前仆后继,共赴时艰,谱写了一页页动人的历史篇章。
全县实现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后,1938年初,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二支队,3月初在龙岩白土誓师北上,赴皖南前线抗日。上杭的红七支队、各区游击队100多人和上杭子弟占有很大比例的杭永游击队编入了这支英雄部队,同时出征。
在八年抗战中,上杭籍的八路军、新四军将士在抗日前线英勇杀敌,奋不顾身,许多人屡立战功,有89人先后为国捐躯。如新四军二支队政治部主任罗化成,虽心脏病不时发作,可他想到国家民族利益,坚守岗位,终于在1940年2月27日带病在大雪中督战时,病情恶化,以身殉职。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在追悼词中称赞他是“最实际的救国人才”。新四军第六师十六旅政治委员兼苏南军政委员会主任廖海涛,在1941年11月28日,其所在旅部机关遭受敌伪3000多人突然包围时,为掩护旅部机关人员特别是正在开会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各县干部转移,他与旅长罗忠毅率领只有1000余人枪的武装阻击敌人。血战竟日,最后壮烈牺牲。他是福建籍新四军在对日作战中牺牲的一名最高级别的指挥员。苏南人民称他是“心中的一座不朽丰碑”。
在前方将士奋勇杀敌的同时,处在家乡的上杭人民也不甘落后,上杭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如上杭抗敌后援会,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大力宣传推动,使抗日救亡运动高潮迭起,前后捐献了大量物资支援前线。在顽固派反复制造反共摩擦,进攻抗日力量,闽西国共合作局面宣告破裂的环境下,上杭党组织根据上级指示,采取精干隐蔽,蓄力待机方针,把共产党员分散到群众中隐蔽生产,既保存了自己,保护了群众利益,也积蓄了力量。为了武装自卫,1944年,闽西党组织在上杭县境内再度成立了一支闽西人民武装——王涛支队,一批上杭人民子弟兵参加了这支队伍。
迎接解放 再建殊勋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四年多时间里,上杭人民再接再厉,续写了革命斗争史上的灿烂新华章。这四年多里,为了适应形势和斗争需要,上杭先后除单独成立过中共上杭县委、上杭工作团、上杭独立团外,还根据上级安排,与永定、武平、龙岩、广东蕉岭、梅县等周边县合并成立过中共杭武蕉梅县委、中共杭永县委、杭永工作团、杭岩工作团、杭武边工作团、杭武蕉梅武装工作队、杭永游击队等党、政、军组织,在不同阶段,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同重点、不同形式的斗争。如1946年至1947年上半年,面对国民党反动派仗着暂时的军事优势向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疯狂“清剿”的形势,上杭根据上级确定的“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工作总方针,进行了以保存武装力量,巩固基点、发展新区为重点的斗争。1947年夏,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后,上杭根据上级以进攻来消灭敌人的进攻,以发展来对付敌人的挣扎的方针任务,积极组建了以下都河坑革命群众组织“友谊支队”为基础的杭永边武工队,先后开展了进攻敌保安队,肃反并发动群众反“三征”和恢复大区、发展新区的斗争。1949年春以后,为迎接解放大军南下入闽,上杭县开展了统一战线的工作,争取了部分乡村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或土匪的投诚,尤其在争取到傅柏翠等闽西国民党军政人员4000多人在上杭城通电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胡琏兵团王靖之部,上杭军民又奋起抗击,全县分4个游击区阻敌骚扰,坚持了一个多月,直至敌撤离南逃,上杭县宣告全境解放。
综上所述,在我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斗争开始至全国解放的二十多年民主革命历程中,上杭不仅是在全闽西乃至全省,发出“革命之先声”的革命排头兵之一,而且也是在革命斗争的艰难困苦条件下,一直坚持革命斗争、红旗不倒的坚强革命堡垒。
革命胜利后,上杭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上杭人民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一定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高举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旗帜,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更大胜利。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