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8-06-04 09:01
中共闽粤边特委机关旧址
漳州是革命苏区、老区,红色文化深邃厚重。近年来,随着保护弘扬红色文化工程的实施,各行各业的人们用“匠心”擦亮漳州红色文化品牌,一大批凝结红色基因的遗迹“活”了起来,成为建设“富美新漳州”的不竭动力。
新技术让红色基因“活”起来
漳州市红军进漳纪念馆,绿树环绕,花海簇拥。
经过五个月的展陈提升,5月18日,纪念馆修葺一新,重新开馆。
近现代以来,漳州多次发生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特别是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红军革命精神成为漳州大力弘扬的“五种精神”之一。经过梳理,红军进漳纪念馆增加了电动图表、视频、互动查询等多元方式,通过“声、光、电”生动形象地回顾了烽火连天的岁月。
“开馆半个月,我已经带学生来了三次。学生们喜欢听红色故事。”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何孟飞说,“现在正值学生毕业季,每当这个时候,有些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我带学生来这里参观,希望脚下这片红土地的光荣历史,能为他们提供一个目标和导向。”
“这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从红军攻克漳州的图、表、文告、遗址照片等,同学们能够很直观地感知那段历史。践行爱国主义,传承红色基因,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何孟飞说。
目前,漳州市共有206处革命遗址。面对庞大的红色宝库,漳州把保护机制挺在前面,划定红色文化保护底线,出台《漳州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实施方案》,编制《漳州市红色文化生态保护开发规划》《漳州市红色文化资源图录》,对全市206处革命遗址实施保护修缮,并建立了红色文化相关文物定期排查机制。
在系统化保护红色资源的基础上,漳州各地在文物展陈方式上突破传统的“展板+文物”模式,着力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在龙文区红色VR体验馆,《不忘初心·重走红军路——从井冈山到漳州战役》党性教育片,让党员身临其境走进江西井冈山、龙岩长汀、古田会议会址、漳州红楼纪念碑等著名红色教育基地,触碰优秀共产党人的鲜活形象和崇高信仰。
参观完VR体验馆,蓝田经济开发区人力资源局副局长赖玉洁介绍说:“新技术让红色基因活起来。红色文化是无价之宝,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富强等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好传统、好作风、好做法。”
“这是我们共同的红色记忆”
好传统、好作风、好做法,从未被人遗忘。在漳州各地,它们正悄悄地融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5月31日,闽南老游击队员之家纪念馆的80后管理员张周华像往常一样打开纪念馆的大门,迎接到乌山的第一拨客人。他憨憨地笑着,熟练地给游客介绍、讲解、回答各种问题。
纪念馆坐落在海拔近千米的乌山上,是汽车可以到达的最高处。纪念馆外面,一条山路蜿蜒通向乌山顶峰。沿着石阶攀援而上,经过以前游击队开展革命斗争的秘密通道,可以抵达原中共闽粤边特委、闽南地委机关旧址所在的山洞。
1934年,卢胜率领红三团一支队40多人挺进乌山,在乌山之巅插上革命的红旗。随后,乌山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成为三年游击战争中南方八省15块革命根据地之一。游击队一边粉碎敌人“围剿”,一边传播革命火种。
“爷爷当时是乌山游击队通信员,奶奶经常给游击队放哨、运粮食、缝补衣裳,有一次放哨的时候,奶奶还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后来被村民救了出来。”每逢别人问起,张周华总是很自豪地谈起自家的革命历史。这是张周华当管理员的第5个年头。2012年,30岁的张周华就在父亲张养福的动员下,“子承父业”当起了纪念馆管理员。
“父亲经常说,我们是革命后代,血管里流淌着红色基因,不能忘了初心。”为了做好义务讲解,张周华查阅馆中书籍,学习革命知识。领着微薄的工资,年纪轻轻就守在大山里,张周华却从不后悔。他说:“乌山革命很艰辛,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让人们了解这段历史。”
而在乌山的主峰红旗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游客或登高览胜,或驻足拍照,感受红色文化的洗涤。58岁的村民张龙金忙着招呼游客用餐。当年红军吃过的南瓜汤、红米饭、小杂粮、山野菜成为游客青睐的绿色食品。
“当时北蔗全村都是游击队的接头户,爷爷经常给游击队送中草药,后来成了游击队的队医。”在这片被烈士鲜血染过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张龙金,对乌山特别有感情。他经常为游客讲述当地的革命故事。
“一次红色之旅,也是一次涤荡心灵的旅程。这里吸引我们的,是共同的红色记忆。”诏安县红星中心小学副校长杨木和说,经过深入研究史料,他被革命先辈的精神深深感动,自己经常和朋友到乌山“红色游”,追寻那段红色历史;学校每年清明节也会组织学生到乌山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记住,是最好的传承
对更多人来说,记住,就是最好的传承。
漳州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当地文艺家提供了一座创作题材宝库。红色金融家高捷成,这位抗日英烈的事迹和精神今天仍在漳州这片红色土地上流传。如何让它更加深入人心?一部立足本土红色文化,将革命先烈高捷成拍成人物传记电影的想法,在2016年引起了芗城区政府的关注。今年年初,人物传记电影《红色金融家——高捷成》在漳州古城开拍。
对每个参与的人来说,拍摄本身就是一次接受身心洗礼的过程。故事开始前,编剧张斯年走访了当年高捷成工作的地方,探寻、展现高捷成革命浪漫主义者的情怀。
“在一般人看来,红色文化与年轻人之间似乎有些隔膜。但是,《红色金融家——高捷成》的拍摄却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主动参与。”群众演员吴玉嫔表示,在参演的过程中,自己对高捷成这个金融奇才投身革命的故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样的红色英雄故事值得用心感受和体验。
不久前,漳籍画家董希源红色写生之旅作品在京展出,共展出作品44件。这是董希源历时3年多、行程5万余公里重走长征路、寻访重要革命战争遗址,创作的以缅怀我党我军光辉历史为主题的部分作品,尺幅均在丈二匹以上。其中,32米军事题材长卷《万里海疆图》,以大视野俯瞰的视角,描绘了各军兵种保卫国家的壮丽场面,气势恢宏,令人震撼。董希源说,这次重走长征路,才真正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如果说当年的红色精神是太阳,那么今天人们对红色文化传承的每一点行动就是微光。我希望通过这次的画展,让这样的微光继续照亮更多的人。”
在漳州,还有一大批艺术家正加大红色文化作品的创作力度,不断开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闽南井冈山》《赤冢》等纪录片、微电影,《老区风采》《历史丰碑》《红星闪闪照征程》等书籍,力求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多打造红色文化文艺精品,让红色经典为建设“富美新漳州”注入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