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2-09-21 11:03
中新社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应妮)首部由中国学者编成的流入日本的中国文物目录——《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15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首发。这也是该目录编成66年后首度公开出版。
由中西书局出版的《目录》为十六开本,煌煌九卷三大册,是在抗战胜利后为向日本追讨自甲午以来被劫夺珍稀文物和要求战争赔偿,于1946年由国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京沪区办事处组织编制的。收录了甲午以后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被日本劫夺的中国甲骨、石器、铜器、刻石、陶瓷、古玉、丝绣、书画、写经、拓本、杂物、古籍等类中国文物15245件,大部分器物标出了高度、重量、口径尺寸、藏处以及所依据图谱的书名简称、页码等资料。
中西书局常务副总编辑徐忠良介绍,这部流散文物目录自编成以后,历经坎坷,1981年国家文物局曾组织写刻蜡板,油印100部,分送国内各大图书馆、博物馆和设有文博专业的大学,但几乎散失殆尽。中西书局听说有这样一部珍贵书稿油印本存世后,立即拜访当年的实际编纂者、中国文物界元老谢辰生,并在谢老帮助下,让这部被冷落66年的流散日本中国珍贵文物目录终于得到公开出版。
作为当年的编纂者,国家文物局原顾问、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坦言心情非常激动,“看到这部书,想起了当年参与这项重要工作的徐森玉、顾廷龙、吴静安、程天赋等老先生为之付出的巨大心力”。
他表示,从甲午到抗战胜利,正是中国遭受日本欺凌、劫掠最为严重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流入日本的中国文物,大都是通过劫掠、抢夺等非法、非正常途径;其次,这些文物等级很高,均为高品级的珍稀文物。
与会学者表示,目录的出版是中国文物研究工作中的大事,也是追寻海外流散文物的一项扎实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