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1-08-17 14:00
“凡是跟红色沾边的我都喜欢,都想要收藏。”年过六旬,家住北京崇文门社区的金铁华提起自己的“红色”藏品就来精神。金铁华说,红色收藏不单单是一种爱好,也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他的信念,他的灵魂。
在从事“红色”收藏的同时,金铁华还在忙着做一件比收藏本身更重要的事。“收藏了这么多好东西,有时我就想,要是能见见可能还健在的他们的主人,那该多好,想和他们聊聊藏品背后的故事。这是我多年的一个梦想。”
最让金铁华难忘的是寻访北平地下党人姜永山的经历。因为这次寻访,也揭开了一段未经报道的真实版“潜伏”故事。
宣武南堂下的“潜伏”
一次在“报国寺文化市场”偶然买下的一张新中国成立前北平地下党成员的老照片引起了金铁华的兴趣。这张摄于1949年6月的老照片,上面隐隐能看出“中国共产党北平第四修械所支部公开大会”的字样。据推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曾潜伏在原国民党军火工厂即北平第四修械所的13名地下党员的公开集体合影。泛黄的黑白照片上,13名曾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历经风雨磨难的战士们衣着朴素、目光坚定。他们身后,一面“为人民服务”的锦旗格外显眼。
“这太珍贵了,时间也不算久远,他们中的一些人应该还健在,应该尽快找到他们。”金铁华想,“起码能弥补一些革命的朴素的记忆。”
经过多方寻找以及在媒体的帮助下,这批曾经的“地下尖兵”有了一些清晰的眉目:就在2011年3月,金铁华终于见到了照片中的一位当年中共北京地下党成员——姜永山老人。
85岁高龄的姜老由于身体原因,已不记得、也不愿意甚至有些装“糊涂”地不想再回忆当年惊险的“潜伏”经历。面对突然出现的媒体,金铁华说,姜老不断地说“我们有纪律不能讲,不是的,这个不能说……”同时从他嘴里说到更多的则是“比起牺牲的同志,自己更幸运”……
老人的固执甚至“不通情理”,让金铁华和一些媒体也只能零零碎碎从姜永山老人子女口中不断还原其父亲当年的“潜伏”经历,一些惊险得令和平年代的人们不得不将当年的姜永山老人联想成不久前最火的电视连续剧《潜伏》中的“余则成”。
#p#副标题#e#
1927年出生在河北沧州的姜永山勤奋好学,有一手机械制造的好技术,于1944年在位于宣武门“南堂”北侧油坊胡同的北平第四修械所工作。194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其在敌方军火工厂的“潜伏”工作直至北平解放。
“当年,我父亲的主要任务就是秘密破坏枪支撞针,确保第四修械所制造的枪支是哑枪哑炮,不能打响。”据姜老儿女们回忆,当时那个年代这项工作的危险程度可想而知,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但“潜伏”工作也有乐趣,“那时候国民党的官兵端枪抢粮,老百姓一看是第四修械所的枪,一点都不怕,知道没危险。”
“除了要秘密破坏枪支,他每天还得偷偷调换数千枚手榴弹,即把弹芯的火药换成黄土。当时手榴弹十二个一小箱,出厂时国民党官兵是要检验的。于是,父亲在每一小箱里只留一个合格的做上记号。检查时就用那支,往水井里一扔,‘砰’的一响,检验也就合格了,但他们却万万没想到其他的全是废弹哑弹。”姜老的儿女们讲到这里总是非常兴奋甚至哈哈大笑。
“1949年北平和谈期间,父亲还曾接到指示,要求确保军火工厂安全,避免敌人破坏。不久,国民党真的命令工厂工人在工厂周边埋下炸药,准备炸毁工厂。我父亲和其他几位同志连夜秘密地把炸药拆掉,确保了军火工厂的安全。”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