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2-11-28 15:55
每一个人都是他命运的建筑师。1916年出生在兴国县潋江镇一个泥瓦匠家庭的肖华,正是用他那瓦匠之子的双手建筑起高耸的命运大厦。童年的肖华就有“神童”的美称,他凭着聪颖好学,每年考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祠堂学租的奖励。他衣衫褴褛,却才高志大。12岁那年,学校命题作文《我的将来》,同学们大都企盼升官发财,荣华富贵,肖华却立志“打倒军阀”、“铲除列强”。老师把他的作文贴在墙上,当作范文讲评,还直夸他目光远大,日后定非同凡响。
这一年县商会的老板们给学校捐了一批乐器,让学校组织乐队,二胡、风琴、洋鼓……肖华却看中了一把锃亮的铜号。他兴奋地拿起铜号一吹,不料竟发出“嗤”的一声,旁边的同学哄笑起来,商会会长的儿子嘲讽说:“饭都吃不饱的人,还有力气吹号?”肖华气得涨红脸,横下一条心,诚恳地请求老师:“老师,让我练吧?”老师了解自己的学生,鼓励他说:“有志者,事竟成。”天道酬勤,肖华苦练半年,小号吹得娴熟,每天拂晓,一曲嘹亮的号声,迎来潋江河畔万道霞光。
这年秋天,县城几所学校联欢,肖华的号声获得一阵又一阵的喝彩,把晚会推向高潮。在场的绅士老爷们相互打听:“号手是谁?”当老师讲出肖华的身世后,这些老爷们妒火中烧,很不高兴。第二天,老师难过地告诉肖华:“学校不让你吹号了……”肖华默默地交出心爱的小铜号,噙着眼泪对老师说:“老师,我将来还要吹号。”
肖华再次吹号是在长征路上。1935年1月,肖华率少共国际师北渡乌江,为红军北上开路。天堑乌江,江面不宽,水急浪高,两岸峭崖陡壁,敌人封锁了渡口。夜里,十几个红军战士用竹筏偷渡过去,藏在崖底下。第二天凌晨,一排红军突击队分乘三只竹筏向北岸冲去,眼看快要靠近北岸,被敌人发觉了,机枪哒哒哒扫来,子弹激起水柱一米多高。英勇的红军偷袭改为强攻。“嘀嘀哒哒……”南岸的冲锋号响了,先登岸的红军跳了出来……突然,红军号手中弹,冲锋号嘎然而止。竹筏已靠近北岸,说时迟,那时快,师政委肖华敏捷地拾起锃亮的军号,嘹亮雄壮的冲锋号立刻响遍了乌江两岸,红军齐声呐喊:“冲啊……”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