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0-04-19 15:50
政治学院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罗荣桓同志的名字联在一起的。
建国以后,罗荣桓同志的主要精力倾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政治工作的建设上。创办政治学院,便是我军政治工作建设的一部分。
新的转折
全国解放以后,拿枪的人民军队在和平的环境下,如何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个问题,正是当时身为总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同志反复研究致力解决的问题。他说:“我军现在正处在建军的新阶段,正在实施巨大的历史意义的转变”,“我军必须进一步提高,必须胜利完成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切任务。不如此,我军就不能前进”。
部队中有的干部给总政治部写信,希望能有一个学习文化知识、提高理论水平的机会和环境;各大军区也要求成立政治干部学校,轮训政工干部。这是客观形势发展提出的要求。长期戎马生活,军队干部的实践经验是丰富的,然而,从战火纷飞的战场进入城市,有许多新东西需要学习。没有文化知识,没有理论水平,人民的军队,就很难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部队的呼声和建议,给罗荣桓同志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线索。他认为,要加强军队建设,必须加强政治工作。政治干部需要有一个单独的学校,象战争年代的“红大”、“抗大”那样。总政其他领导同志对此也很重视,很快列入了总政治部党委的议事日程。在总政讨论培养政工干部的问题之后,1951年12月3日,以罗荣桓、傅钟、肖华同志的名义,给毛主席写信,建议开办政治学院。信中写道:“此次整编部队,可以节余大量政治工作干部,部队中亦深感连、营政工干部质量低。为保存与提高政工干部,各大军区均要求成立一个能收500至1000学员的政治干部学校,专门培养营、连级政工干部,并要求军委开办一轮训师、团级政工干部的高级政治干部学校。我们感到此事极为需要,特呈请审核批示。”
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批准,周恩来同志和朱德同志也表示了赞同的意见。12月4日,信即批回总政治部。政治学院即酝酿诞生。
筹划建院
毛主席的批复转到罗荣桓同志手中,筹办政治学院的工作就开始了。首先成立了筹备委员会,由罗荣桓、肖华、王宗槐等七人组成,当时称“七人委员会”。
罗荣桓同志从加强我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工作建设这个总题目出发,给参加筹备工作的同志提出了要求。建院速度立足于“快培养人”,建院规模着眼于“多培养人”。这一快一多,成了筹备工作的指导原则。肖华同志还亲自为编造预算的同志写了九条具体意见。工作人员以极大的责任感和只争朝夕的精神,制定方案,编造预算,选择地点,筹集物资。
选院址时,罗荣桓同志强调不要与民争利。参加筹建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察看了郊区许多地方,最后选定五棵松以西一片布满砂石和一些坟茔的地带。罗荣桓同志亲临现场勘验,看到千涸的河谷,不能耕种,只有几家农户,高兴地说:“好啊,革命是白手起家,我们就是要在这样的地方建设未来。”随之告诉身边的同志,在我们划定用地上的“阴宅”,要通知其亲属迁出;“阳宅”,要帮助安排好新居。反映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心群众的本色。那几户农民住进我们给盖好的新房,又看到我们把他们的旧房按质论价买下来,感叹不已:啊,这真是子弟兵啊。
近40万平方米校舍的建设工程是艰巨的。仅勘测、备料、营房设计、营院规划等准备工作,就花了1年半的时间。要把规划的每一幢楼都造好再开学,那太慢了。罗荣桓同志说,这不是办法,要先建学员楼,后建办公楼、宿舍楼,边建设边开学。1953年6月4日破土动工,最先上马的是东四、东五两幢学员楼。罗荣桓同志心里很急,有空就到工地看一看进度。1954年初这两幢楼还没完全竣工,他就指示开办高干文化班。1955年2月19日速成系第一期正式开课。
罗荣桓、谭政、傅钟、肖华等同志参加了开课式。罗院长看到学员上课、吃饭、集合,有的就在席棚子里,便给大家讲起了在延安办“红大”的情景。他说,那时没有教员,学习就听毛主席、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和报告,听后大家讨论,相互学习。那时学校的领导干部是学员自己兼任,大家生活在一起,没有房子自己挖窑洞,没有桌子自己垒,没有凳子就搬石头坐,大家很愉快,学到了不少东西。他语重心长的对大家说,现在有了楼房,有了教员,环境也好多了,千万不要忘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啊。罗院长讲话声音不高,语重千钧,对每个同志都是难忘的一课。
制定方针
罗荣桓同志对制定办院方针极为重视,他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思想,认真地探讨了政治学院的办院指导方针。
--政治学院一定要为我军政治工作建设服务,政治学院培养的干部要能担负起现代化建军中的领导工作;
--学习马列著作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
--以研究中国问题为主,以研究军队政治工作建设为重点;
--注意军队进城以后的作风培养,执行勤俭的方针,继续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
--长期战争,干部积累的经验是可贵的,要通过提高理论水平,把经验总结好,成为全军的共有财富;
--把政治学院建设同部队政治机关建设联系起来考虑。他说,进城了,如果部队干部都愿意找政治机关谈心交心,那政治机关就能起作用;如果都怕进政治机关,“阎王开饭店,鬼都不上门”,那就危险了。政治学院要解决这个问题。
这些就是他制定办院方针的着眼点。
按照他的意见,1954年4月开始了“办院基本方案”的起草工作。中间几经讨论、修改,8月报军委审批,8月24日军委会议通过了“基本方案”。从此,政治学院办院方向基本明确,人们以此为依据,来估价政治学院的作用与未来。
“基本方案”在学院的性质与任务中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是全军培养高级政治干部的学校。其任务是提高全军高级干部(主要是政治工作干部,也包括部分军事、后勤、干部等工作干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素养、党的政策水平,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增强党性锻炼,学习现代化的军事科学基础知识和军队政治工作,使之能够更好地担负起现代化建军中的领导工作任务,有效地加强我军政治工作建设,以适应现代建军政治工作建设,以适应现代建军和作战的需要。”
在教学方针中规定,遵循“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原则,贯彻教学与思想建设结合、学与用结合。
这里规定的性质、任务和教学方针,经过多年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
为了更好地把“基本方案”付诸实施,罗院长指示要走出去,登门拜访,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1954年10月中旬,由莫文骅副院长率领一个26人的学习参观团,到刘伯承同志兼任院长的南京军事学院和总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取经,历时20天。学习了机关工作、教研室组成、教员备课授课、作风培养、伙食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经验与工作方法。这对政治学院初期开办起了指导性的作用。
培养教员
罗荣桓同志认为,教员质量不高,学校就不会有好成绩。因此,他很注意教员的选拔、培养和提高。
要教出好学生,先在教员身上下功夫。这是罗荣桓同志的一贯思想。他说:“教别人得自己先搞通”,基础再好的教员也有培养提高的问题。
政治学院党委对培养教员,最根本的一条,是抓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思想教育。从党中央的关怀信任,增强在政治学院工作的光荣感;从政治学院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从部队广大指战员的期望与重视,认识在教育岗位上的重大责任。肖华同志要求大家,来到政治学院,就作一辈子的准备,死了就上学院附近的八宝山。
抓思想教育的同时,也采取了许多具体办法:
有计划地让教员进大专院校或轮训班进修深造:
一年有一定时间不担任教学任务,让教员自修研究问题;
轮流到部队搞调查研究,丰富实践知识;
建立理论研究组织,出版理论研究刊物,给教员以争鸣、探讨、交流学术的阵地。
1958年,罗院长提议成立“毛泽东思想研究委员会”,不定期组织学术讨论。后来又出版了《思想战线》理论研究刊物。
除此以外,还放宽教员阅读文件范围,广订国外报刊、书籍,给教员“博览群书”创造条件。罗荣桓同志还很重视教员第一次上讲台,指出要帮助教员备好第一课,讲好第一课。
他亲自指派学院领导干部和教员到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那里,听讲党史、军史,给教员备课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
有人反映政治工作课,很不容易满足学员要求。罗院长说,要向学员做调查,针对问题备课,学员就会满意的。
他指示教员要反复试讲讲稿,不达到纯熟的程度不上讲台。有的教员在课堂上试讲之后,还一个人对着镜子演练授课方法。
罗院长很注意总结教员教学工作经验。政治学院正式开课一年多,1956年12月召开了第一届先进教学工作者会议。会上介绍的经验有三分之一是教员教学工作经验,从怎样备课,怎样讲课,到怎样讲透原理提高教学质量,包括了教员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培养提高教员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改革教学
罗院长说:“应该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否则很容易走向只相信书本,把书本上的东西变成死的教条,把抽象的概念公式化。”
解决某些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倾向,是政治学院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
政治学院成立的最初几年,我国城市和广大农村正经历着“一化三改造”的伟大变革。罗荣桓同志透过院校生活的纷繁现象,深刻地分析了干部的思想情况,感到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对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准备不足,需要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以前过了战争关,土改关,还要过好社会主义关。他强调指出:“学理论不注意实践,一定学空。”1957年底,政治学院按照中央关于设置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示精神进行了教学改革,明确规定,以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军队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理论学习。
改革教学最初采取的一个办法,是结合教学,让干部和学员走出校门,广泛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在接触实践中增长感性知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促进世界观的改造。1958年和1959年,政治学院组织干部、学员多次参加十三陵水库、军事博物馆、西郊机场等建筑工地劳动。还分期分批参加了湖北孝感、河南商城、北京市海淀区等地的整社运动。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政治学院的干部、学员,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经过大家的努力,集体创造了工地自施工以来(日)最高纪录,集体荣获修建总指挥部的奖旗一面,在回院后的总结授奖大会上,有24个单位获得总指挥部的奖状,62人获奖章(其中有10位将军)。这不只是奖赏,在奖赏里面凝结着比奖赏更可贵的东西,那就是在课堂上所得不到的知识和对书本的新的理解。参加整社运动,也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罗院长很重视大家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亲自审看体现学员劳动成果的整社运动展览和暑假活动展览。对大家在实践中取得的成绩十分高兴,说,这很好嘛。
走出去是重要的,但把那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有专门研究的人请进来,也同样重要。根据罗院长的指示,短短几年,先后请了外交部、国家计委、商业部、农业部、中联部、统战部、总工会等七十多个单位和个人来院作报告。最使人难忘的,是那些同毛泽东同志一起南征北战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邓小平、彭德怀、贺龙、陈毅、李富春、余秋里、谭震林、耿飙、邓子恢、罗瑞卿、彭真等同志来院作的报告。他们对形势的分析,对理论的阐述,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讲解,深入浅出,具体明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走出去,请进来,只是教学改革的手段,根本目的是要改变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倾向,使教学为现实斗争服务,用正确的理论认识世界,指导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把世界观搞对头。
罗院长特别强调教员授课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一次讨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稿,罗院长第一次听了后,感到没有解决联系实际的问题,就指出,要在联系实际上加强一些。第二次讨论他又来听,发现改动不大,生气的说,你们这样引证来引证去,从概念到概念怎么行呢?毛泽东思想也是发展的,为什么不能把它和实际联系起来呢?他用手敲着桌子说:“学员说‘教员让我们联系实际,是改造我们的,他们不改造’,这种状况要改变。”
针对当时某些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倾向,罗荣桓同志总结了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条线五结合”的学习方法。“一条线”,就是学习毛主席著作以党史为线索。“五结合”,即: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和学习马、恩、列、斯的著作相结合;和学习党的路线政策相结合;和学习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军队建设相结合;通读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经常性理论教育和政治运动相结合。这一方法,体现了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革命学风,体现了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罗荣桓同志坚持从实际出发,强调系统地学习马列著作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领会和掌握其立场、观点、方法,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当时有人说这是“简单化”。林彪一伙先说这是“糊涂观念”,后来又一反过去,鼓吹“走捷径”、“背警句”、“一本万利”、“立竿见影”等实用主义的一套。政治学院在罗院长领导下,抵制了这些错误的东西。一次,罗院长在会上说,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列主义的发展,毛泽东思想本身也要发展,它是科学,不是教条。我们要认真读书,但不要本本主义。他带着抵制与讥讽的口吻说:“‘立竿见影’,看来在政治学院不行。”他还说:“一个青年人没经过革命实践,学习就能立竿见影了?未免太简单了。”
罗荣桓同志十分重视学员的思想改造,用他自己形象的说法就是“思想回炉”。听到思想回炉,开始有人不理解,说“废铁才回炉,我们为什么回炉!”罗院长说,要回炉。战争关过来了,社会主义关不一定过的好。“回炉”,顾名思义,就是再冶炼。罗院长这里用“回炉”一词,含意深远。我们广大干部虽然经过战火的冶炼,但胜利之师,容易滋长骄傲自满、以功臣自居和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只有战胜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侵蚀,才能保持无产阶级的政治本色,以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我军建设的需要。
发扬传统
罗荣桓同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摸索,对我军政治工作的作用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军队要生存,就要靠政治工作。”因此,我军政治工作的传统作风不能丢。他十分珍惜这个无价之宝,告勉全军在我军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以后,要“继续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并要求政治学院在教学和建院工作中都不要离开它。
“罗帅是发扬传统的表率”。这是在他身边工作多年的一位老同志的切身感受。
1955年,开始实行军衔制时,他及时指出,还要发扬传统,保持和搞好军民关系。在罗院长领导下,1955年和1956年,政治学院开展了支援农业合作化的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为“五星”和“铁家坟”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捐现金1500多元,植树1000多棵,义务劳动600个劳动日以上,有6名文化教员协助合作社进行扫盲,还帮助建立了小型图书馆、农忙幼儿园、诊疗所等,深得群众称赞,密切了军民关系。
他坚持勤俭办院的方针,经常告诫大家,“军队生活水平是不能也不应与全国人民生活水平过分悬殊”。他反对把办公室、宿舍、俱乐部修建得过分富丽堂皇,把办公室的家具设备搞得过分讲究。有一位同志回忆说,向罗院长请示什么都好办,就是添置设备太难了。这是实情。但他对自己动手办事业却满腔热情的支持。有一次院里开会,服务社的同志送来一些冰淇淋,罗院长看见了,开始很严肃,问,哪来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是自己做的。他听了顿时脸上有了笑容,尝了尝,满意的说,不错嘛。
他的民主作风为全院同志所称誉。每逢重大问题,都同常委商量办,从不搞一言堂。他提倡大家管理学院,倡导敞开思想,自由辩论,畅所欲言。经常教育干部不要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对待思想问题,不要乱扣帽子。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参加会议或座谈讨论,总是耐心听人家把话讲完,一般不打断别人的发言。他自己从不作空洞的指示。
他强调坚持上下一致,官兵一致。来政治学院学习的学员,职务有高有低,开始是按职编班,军以上干部还有沙发。罗院长说,这样不行,要搬掉沙发,混合编班,都当普通一兵。职务高的和职务低的,文化高的和文化低的,编在一起,让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密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他自己从不搞特殊。建院初期,有一次他来院时,其他院领导考虑到,他虽然是院长,但也是中央领导同志,就到门口去迎了一下。罗院长很生气,说,你们这样不好,我是院长,你们也是院领导,这样搞,以后我怎么工作。打那以后,他来院工作,一般不打招呼,直接到学员班听课或讨论。
鞠躬尽瘁
“有一分精力,就要为党多做工作。”这是罗荣桓同志严格要求自己的座右铭,也是他数十年兢兢业业为党工作的写照。
在长期的艰苦环境中舍己忘身地工作,使罗院长积劳成疾。几十年来,他不得不花费一部分精力同疾病作斗争。抗日战争中,他在山东,经常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抗战胜利后,他又抱病工作,一直到全国解放。胜利了,条件好了,但他身兼数职,工作更忙了,个人病痛无暇一顾。可是他对干部、战士、职工、儿童的生活,却经常放在心上。
院内幼儿园刚办起来不久,罗院长就去看望。他一走进幼儿园,保育员和孩子们就围了上来,教师们向他汇报情况,孩子们仰着小脸呼喊着罗伯伯。罗院长摸摸这个,看看那个,笑着向孩子们的宿舍走去。边走边问幼儿园的领导,收多少孩子,保育员收入多少,有什么困难,问得很仔细。一名教师说,小孩的床没有栏杆,容易掉到地上去。罗院长听了,当即把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找来,要他把幼儿园设备搞好,尽快把小床栏杆装起来。多少年来,做院务工作的一位老同志,一直把这件事记在心上。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民生活受到影响,罗院长经常深入到学员班、食堂、宿舍,到学员和工作人员之中,问思想,问工作,问学习,问生活,坚定信心,鼓舞斗志。有一次罗院长自己正发病,还拄着拐杖,艰难地走到学员宿舍,看望一位浮肿病人。这时正是秋末冬初季节,天气很冷,学员看他头上直出汗,以为是走路热了。哪里知道,罗院长是忍着剧烈的病痛来到他床前的。
罗院长病重住院时,也十分关怀学院的教学和各项工作。有一次教员在辅导古田会议决议和工农武装割据政治课时,有些疑难问题需要请罗院长指教。教员到医院后,医生只准谈半个小时。时间到了,医生来劝阻,罗院长说,我今天精神很好,可以再谈一会。又过了半小时,教员怕影响首长健康,劝他停下来,可是罗院长一直讲了三个“半小时”,才在医生和教员的再三请求下,把谈话终止下来。结束时还一再说:“以后再谈,以后再谈。”
1963年10月,罗院长的病情更加恶化了,但他在医院中仍然会见政治学院去探望的人和其他来访者。每当大家离去时,他总是乐观的说:“明年再见!”
“明年再见”,多么亲切呀。大家想着明年,盼着明年,渴望明年请老院长回到学院,和大家一起欢庆建院十周年。万万没有想到,就在1963年12月16日,罗院长就和我们永别了,全院上下无限悲痛,利用各种形式沉痛悼念好院长--中国人民的伟大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荣桓同志。
凝聚着罗帅心血的政治学院,在它创建过程中,不断得到党中央的关怀和支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接见学员。朱德、邓小平、贺龙、陈毅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来院作报告和视察。毛泽东同志曾亲自指示,抽调一批地方领导干部到政治学院学习。周恩来同志曾指示说,外交部大使要到政治学院学习,我要去讲课。叶剑英同志曾亲自打电话,鼓励政治学院,要好好办。所有这一切,对政治学院都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回忆罗荣桓》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