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0-03-17 15:08
化装成农民侦察
中央红军强渡金沙江,国民党紧急部署新的包围圈。进逼岷江通道,击破“川陕合围”的重任,就落在四方面军身上。。
为了确保战斗的顺利,徐向前背起背篓,拿起镰刀,伪装成割草的农民,沿江行走200公里,勘察地形、水文,了解川军兵力配备和防御情况,直至找到最佳的渡江作战地点。
“指挥员要到一线观察”,是徐向前为将的经验总结。他说,这样打仗才有底气。
嘉陵江渡江战役,徐向前的底气让四方面军一举突破川军防线,中央红军北进的通道就此打开。
先解决吃饭问题
中央红军渡江,徐向前也在忙着发动群众,筹粮招兵。
当时,他甚至对情势感到鼓舞,有大量新人加入红军,光电话兵三天就扩充了一百多。徐向前直接统率的四军下辖十师28团,虽然在嘉陵江一战损失了二百来人,现在反增了七百多。
长期和中央红军天各一方,两线作战,徐向前更加关注远征的战友,担心他们能否适应川西北高原的气候。他让部队尽可能多筹集羊毛羊皮,制作毛衣、毛袜、皮背心,多作慰问品。
30岁就成为方面军指挥员的徐向前,在欢迎一方面军的筹备中展现了特别的细致。四方面军转战川陕,曾经出现炊具丢失、伙夫不够用的情况。他特别从各部队抽调炊事员,叮嘱准备去和中央红军会师的88师带上粮食、盐巴、炊具,首先解决吃饭问题。
#p#副标题#e#
“哪有红军打红军的”
会师在即,陈昌浩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欢迎三十万中央红军”的口号,这让徐向前有些反感。徐向前知道一方面军经历了怎样的血战,“恐怕中央红军没那么多,还是留点余地好”。事实证明,会师时中央红军已不到两万人。
盼望的喜悦,很快就被渐渐流露的分歧冲淡了。
由于感到并不受张国焘的信任,徐向前曾想着会师后离开四方面军,到中央去做点具体工作。然而,张国焘对中央越来越明显的背离,终于让徐向前从此把他的命运牢牢与四方面军联系在了一起。
当张国焘拒绝北上已成定局,为避免摩擦,中央带红一、三军团单独北进。消息传来,徐向前“愣了神,坐在床板上,半个钟头都说不出话来。”在徐向前后来的回忆录中,他用了“毫无思想准备”、“心情沉重”、“很受刺激”、“脑袋麻木”等一连串的词语,来反映当时他心里受到的震撼。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当有下属请示是否要追击中央红军,徐向前回答却依然斩钉截铁,“哪有红军打红军的。”
也正是从这一次开始,四方面军偏离了徐向前认定的中央北上的路线,走上了一条充满血泪与光荣的远征之路。
记者:四方面军的长征之路极为艰苦,充满波折,徐帅跟你提过那段经历吗?
张元生:他和战友一起在家里有时会聊起长征的事,但我们一般不参与。他不跟我们介绍这些老前辈,遇到这种时候,家里人都会主动回避。
过去的事情,他很少提。我们退休以后,才听到一些,也是别的长辈说的。
记者:四方面军经历了许多苦难,徐帅肯定也没少吃苦?
张元生:对。我们老头后来是化装成小贩才逃出来的。原先还有一个警卫排,但因目标太大,只能每人分几块大洋,分散行动。他讲,那时没有饭吃,也会跟人家要着吃。
老爷子还讲过当年吃皮带的事。没有吃的,把皮带拿来煮汤,都觉得是美味。后来占领了一个地方,终于可以吃上米饭了,结果有9个人被噎死。至今印象深刻。
记者:四方面军是一支非常悲壮的部队。
张元生:四方面军的战士后来流散、逃跑、被错杀、牺牲被俘等等,真是挺惨的。一二方面军同样有这种情况,解放后他们不少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和补偿,这批人中四方面军的占得多些。
1990年我们到甘肃去撒岳父的骨灰,很多人跟我们反映这方面的情况,胡耀邦曾出面组织解决了一些问题,李先念也做了不少,使这些老兵的待遇和抚恤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记者:撒骨灰是徐帅自己的要求吗?
张元生:是,他在去世前交待的。他生前对四方面军的战士们充满愧疚,他自己带的部队被打散了,受了那么多苦,经历那么多灾难。他说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把队伍带出来。当时军政委员会要求他和陈昌浩回延安向党中央报到,他后来想要是我不走就好了。老爷子是黄埔一期,他觉得他带着部队可能会好一些。他执行军政委员会的决定,离开四方面军(指西路军),回了延安。他对此很愧疚,一提起四方面军,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他临走前交待我们,第一丧事从简,不搞仪式;第二,骨灰撒到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我们也按照他的遗愿这么做了。其实这也是对牺牲的战士的一种怀念。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