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0-07-19 15:54
温玉成(1915~1989),江西省兴国县人,15岁参加红军,17岁任团政委。抗美援朝中任40军军长,打下入朝参战第一个胜仗,后毛泽东亲自将胜利日10月25日定为志愿军出国纪念日。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文革”中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抗战时期曾担任新四军六师十八旅政委,带领部队进入沙洲桥头堡,开展反“清乡”斗争,在张家港革命斗争史上写下难忘的一页。
1941年7月,日伪为了消灭东路地区抗日力量,悍然决定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清乡”。由于沙洲县是东路抗日根据地和苏中抗日根据地之间的重要战略通道,是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地方,因此,日伪第一期“清乡”刚开始,常熟、江阴两县的日伪军几乎同时进入沙洲,在境内挖掘深沟,扎竹篱笆,设置大小据点430多个,到处搜捕我党政干部,残酷杀害我抗日群众,白色恐怖严重笼罩整个沙洲。为了保卫沙洲战略通道,9月,新四军六师师长谭震林命令十八旅政委温玉成率领警卫一团两个连,渡江南进,到沙洲桥头堡开展军事反“清乡”斗争。
当时随温玉成一起渡江南进的有警卫一团政委曹德辉和部分地方干部。但温玉成率领的部队刚过江,就被敌人发觉。敌人立即派船只封锁长江,断绝新四军退路,并调集重兵进行合围。因此,温玉成部队一进入沙洲,就被大批日伪军紧紧咬住,部队同敌人周旋在大新、锦丰沿江地区,一日数战,疲乏不堪。据温玉成回忆,当时沙洲的大小集镇和大一点的村子都有敌人,敌人还有自行车队来回巡逻。一次刚向师部发了一个电报,就立即招来了敌人,战斗一直持续到深夜十一二点钟。有位参谋发现离部队100多米的草丛中也有敌人,于是只能沿着村子和敌人转圈子,一直转到天亮才吃上饭。
鉴于敌我兵力十分悬殊,沙洲回旋余地又十分狭小的实际情况,温玉成与警卫一团的领导一起商量,决定撤出沙洲,到澄西与新四军六师师部会合。同时,通知县委、县政府组织地方干部随部队撤退,或自行设法北撤。时间仓促,情况紧急,部队连夜动员,组成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突击队,由温玉成、曹德辉带领,向西南方向突围。
午夜时分,部队来到后塍东面二里的徐家高桥。这里原来的木桥已被敌人拆毁,桥下是河面开阔、波涛滚滚的南横套。由于人多嘈杂,又是明月当空,我军的行动很快被据守在徐家高桥的敌人据点发觉,他们居高临下,拼命向我军扫射。这时,驻扎在后塍的日伪军也倾巢而出,从西面包抄过来。
在敌人两面夹击、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温玉成一面命令警卫一团参谋长陈新一带领突击队发起反击,阻挡敌人,一面继续组织部队抢时间强行渡河。不巧的是,那天正值大潮汛,从太字圩港涌入的长江水,直冲南横套,水流湍急,浊浪翻滚,水深处还形成一个个漩涡,给部队渡河造成很大困难。我军指战员中有不少人包括曹德辉政委都不会游泳,一时又找不到渡河的工具。于是,干部战士只得解下绑腿布,缠在腰里,由会游泳的同志将他们拉着过河。大部分战士拉着绑腿布顺利渡过了南横套,可是,当曹德辉等18位同志渡河时,绑腿布却突然断掉,汹涌的河水立即把他们卷入水底,无情吞噬了18条鲜活的生命。曹德辉,这位从福建大山中走上革命道路的老红军,这位经过皖南事变生死考验的党的优秀干部,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沙洲大地,他是抗战时期牺牲在张家港境内的职务最高的新四军指挥员。
在突击队的全力掩护下,温玉成带领大部分指战员渡过了南横套,但由于道路不熟悉,一路上又遭到敌人多次堵截,人员失散,最后只有少数同志跟随温玉成到达澄西。参谋长陈新一带领突击队最后渡过南横套,由于找不到先期渡河的部队,就按照原计划向澄西方向猛插。天亮时分,他们在云亭马家村隐蔽时,被200多个日伪军团团包围,战士们临危不惧,奋力拼杀,终因敌众我寡,弹药耗尽,仅有4名同志突围成功幸免于难,大多数同志壮烈牺牲,其中包括陈新一和他的未婚妻、原常熟县委妇女部长朱爱农。
1984年9月,事隔整整43年之后,沙洲县委党史办公室的黄瀛舫、苏胜夫同志专程到南京,采访了离休后定居在南京苜蓿园的温玉成将军。这位身经百战、历尽坎坷的老人热情接待并深情回忆了在沙洲反“清乡”斗争的前后经过。次年春天,温玉成将军来到沙洲,故地重游,还专门到徐家高桥实地察看,缅怀和悼念英勇牺牲的战友。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