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0-05-21 11:20
金丰大山,是中国土楼之乡永定县的象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巍峨连绵的金丰大山深处,走出了一群共和国的开国将军。
无数的先烈在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了,开国将军正是他们未竟事业的实践者。
2003年深冬的一天,榕城气候暖和,树木常青。我们拜访了闽西永定籍的开国将军熊兆仁。
熊老为新四军江南抗敌、华野席卷华东的一员战功卓著的将领,其名将风采,由南京军区第二老干部服务处的宋四根大校编写。我们此行的目的,是采访有关熊奎将军的情况。
熊奎、熊兆仁同年(1912年生),同是永定人。
熊兆仁将军说,我们是在家乡闽西参加革命的,熊奎也叫熊招来、熊来福。苏区时,我在福建军区独九团,他在三军团。他长征,我打游击。打鬼子的时候,我在新四军,他在八路军。打老蒋,他在华北,我在华东,他跟杨成武、罗元发、刘忠一块。熊奎呀,很能打。
血战高虎脑,扼守红都瑞金大门,熊奎率全营指战员与敌军殊死较量
高虎脑万年亭之战,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的一大亮点。红三军第四师、第五师和红五军团的三十五师,打退了国民党军9个正规师的多次集团冲锋,使其精锐部队第八十九师因伤亡过大而撤出战斗,打出了红军的赫赫威风。
熊奎时任红三军团第五师十五团三营代理营长,率部血战高虎脑,奋勇杀敌。
1933年夏,蒋介石调集50万重兵,向中央苏区大举进攻,由于“左”倾错误领导者的瞎指挥,红军越打越被动,广昌战役失败后,敌军兵分6路,压向中央苏区。
1934年8月5日,国民党北路军在顾祝同指挥下,集中第十四、第六十七、第七十九、第四、第八十八、第八十九、第六、第九十四、第十一师等9个师,向驿前以北的高虎脑、万年亭一线发起进攻。红三军团主力和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奉命在高虎脑、半桥、万年亭到驿前约15公里纵深内,构筑了5道以支撑点为骨干的防御阵地固守。
这次阻击战,是中央红军长征前一次极为著名的战斗。国民党北路军司令顾祝同的企图是,攻夺高虎脑主阵地及万年亭、黄陂地区,再沿驿前、小松市直取石城,攻克瑞金。
十五团团长白志文、政委罗元发接受任务后,带领熊奎等营以上干部对防御地域进行了详细勘察,认为高虎脑地区地势较高,地形险要,西侧有一条由石城通往广昌的盱江河,河两侧正是组织防御阵地的最有利地区。
十五团进入防御地区后,迅速挖筑防御工事和掩体,在掩体两侧挖防空洞,并在阵地前沿布设了地雷、竹尖等障碍物,严阵以待。
熊奎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万年亭战斗》(《回忆中央苏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中回忆说:
我们一进入高虎脑,敌人就攻了一天。第二天,我们撤到万年亭修工事、筑碉堡。……军团长彭德怀同志也很关心我们,亲临实地指导,正当我们在构筑工事时,敌二十四、二十七、八十八、八十九师从高虎脑、蜡烛形那边向万年亭逼来。
8月5日,陈诚、罗卓英指挥国民党军6个主力师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开始向十三团高虎脑防御主阵地猛烈进攻后,将重兵压向十五团阵地。
在进攻十五团阵地之前,国民党军飞机持续轰炸,重炮轰击了整整半个小时。
炮声一停,国民党军1个步兵团蜂拥而上,扑向十五团阵地,在红军地雷阵和手榴弹将敌大量杀伤后,前沿一营组织部队反击冲锋,杀退来敌。
正当十五团抓紧战斗间隙修补工事时,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敌军发起了第三次冲锋,在督战队的威逼下,敌人冲过雷障地区,冲进前沿二营主阵地,二营营长李金才率领部队与敌展开肉搏战,局势危急!
紧急关头,熊奎当机立断,主动分兵增援二营,在一营配合下,稳住了阵脚。
在二营左侧坚守阵地的三营代理营长熊奎,看到二营那边的情况很危险,主动派出部分兵力从左侧向敌反击。我立即命令在阵地右翼的一营也派出部分兵力去支援二营。在我军两侧夹击的情况下,敌人的第二次攻势最后又丢下500多尸体。敌人的反攻到第二天就被我们粉碎了。
激战至第三天黄昏,即8月7日,五师师长李天佑、政委陈阿金命令十五团接替红三军团第四师、第五师的全部防御阵地,同时命令:绝不能放弃一个山头!
十五团在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之后,重新调整了防御部署:白志文团长率三营坚守鹅形阵地;罗元发政委率一营继续坚守高虎脑并接替十三团在高虎脑阵地;何德全参谋长率二营接替红三军团四师阵地。
8月8日拂晓,国民党军在数百门大炮和十多架飞机的掩护下,向十五团阵地发起全面进攻。
熊奎所在三营坚守的鹅形阵地,首当其冲,敌以约1个师的兵力,向鹅形阵地展开了轮番进攻。三营以不足一半兵力正面阻敌,以1个加强连隐蔽在阵地一侧,当国民党军冲进前沿阵地时,加强连从斜刺里杀出,杀得国民党军措手不及,丢盔弃甲。国民党军的进攻又被打退了。
《罗元发将军回忆录》说:
敌人一次又一次反复冲来,都被我们用手榴弹和刺刀打垮了,敌死尸遍地。就这样我们从拂晓一直打到黄昏,高虎脑阵地仍然牢牢地掌握在我们手中……我十五团的英雄战士,在友邻部队的协同配合下,三天来同数倍于我们的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战斗,发扬了我军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大量地杀伤了敌人,守住了阵地。第三天我团的伤亡人数已超过三分之一。……正在这时,我们接到了上级撤出战斗的命令。
三营代营长熊奎率部撤出高虎脑,与十五团其他各部转移至万年亭以南的黄土寨、驿前及小松市一线,继续阻击国民党军向石城方向的进攻。
此战,《简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2月版)第92页有简要的记载:
军事科学院1995年6月版《血战寻踪(1927—1949)》(陈浩良、王同乐、刘立勤编)将“高虎脑战斗”并入“高虎脑万年亭战斗”词条(第117页),该词条叙述此战作战经过中说:
……在6日、14日的防御战斗中,担任防御任务的红军以步兵武器打退了敌人多次集团冲锋,使敌精锐部队第八十九师因伤亡过大而撤出战斗。红军也因伤亡较大撤出战斗,向南转移。
其作战结果为:
重创一个师。红军伤亡2300余人。
高虎脑战斗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一次重大胜利,尤其是广昌之战红军挫动锐气之后的一次胜利。此战虽属消极防御战略的产物,但红军军威大震,红三军团政治部专门编写了歌颂高虎脑战斗胜利的歌曲。
熊奎,这位在历次反“围剿”作战中屡立战功的金丰骄子,和红三、五军团的战友们一道,以忠诚和勇敢,以血肉之躯,奏响了雄壮的高虎脑战歌。
湘江之战,浴血新圩;滥板凳阻敌,接应师部;金沙江畔,身负重伤……熊奎带伤爬雪山、过草地,一路征战,再现红军英雄本色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开始向湘西作战略转移。
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以红一、三军团为左右前卫,红九、八军团为左右两翼,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机关及直属部队编成的两个纵队居中行军,后卫部队为红五军团。
1934年10月10日,集结于瑞金的红一、五、八、九军团将士,挥别中央苏区,踏上漫漫征途。
中央红军从于都西畔的王母渡、新田之间突破敌第一道封锁线,挥师西进,接着突破敌湘南第二、第三道封锁线,进至湘南临武、蓝山、嘉禾地区。
此时,蒋介石判明中央红军转移的战略意图,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16个师进行“追剿”;令粤军陈济棠以4个师进至湘粤桂边截击;令桂军李宗仁、白崇禧以5个师控制灌阳、兴安、全州至黄沙河一线;令黔军王家烈部堵截湘黔边,企图把中央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
中央红军袭占道县以后继续西进,国民党数十万重兵沿湘江两岸构成了第4道封锁线,张网以待。
蒋介石认为中央红军“流徙千里,四面受剿,虎落平阳,不难就擒。”手谕前线各部“力求全歼,毋容匪寇再度生根。”
中央红军决定分四个纵队从新安、全州之间渡过湘江,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
27日,红二师出敌不意突破敌军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并控制了界首至觉山(脚山铺)间的渡江点。红一、三军团精锐部队迅速过江。
28日,何键部刘建绪4个师猛攻红军北翼,白崇禧部迅速北进,试图聚歼红军于湘江两岸。
在红一军团奉令保卫渡口、阻击敌军的同时,红三军团五师十四、十五团日夜兼程,抢占渡口,以掩护中央纵队安全渡江。十四、十五团抢占新圩,占领制高点,构筑工事,组织防御。新圩有一条通住灌阳的公路,这是敌军通过江岸的必经之路,公路两侧丘陵连绵,草木丛生。十四、十五团为左右两翼,并肩作战。
此时,桂系第七军2个师正向新圩急进。为确保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三至四天。为加强防御力量,红军炮兵营调往新圩助战。
桂军进至新圩,即遭十四、十五团猛烈打击,桂军发起一次又一次集团冲锋,均被击退。敌死伤枕藉,红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斗第一天,十五团即“伤亡130余人”(《罗元发将军回忆录》)。至第二天,十五团“三个营长已有两个牺牲,全团伤亡达到200余人”(《罗元发将军回忆录》)。
战斗打得很激烈,不久,我和团长都负了伤。团长伤很重,已不能动弹。我头部负伤,疼痛难忍,但还能坚持行动。……战斗进行到第三天,伤亡更大了。……就在这一天战斗中,师参谋长胡震也光荣牺牲。全团干部战士伤亡过半,约700余人。有的连队只剩下十几个人,战士们仍坚守着阵地。
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熊奎再显英雄本色,英勇作战。《罗元发将军回忆录》说:
我把二营预备队和团部机关的警卫、通信、参谋、干事,凡一切有战斗力的人员,都组织起来投入战斗。侦察参谋熊奎、青年干事钟元辉,表现得很勇敢。
战至12月1日下午4时,阻击任务完成。红三军团下令五师阻击部队撤离新圩,迅速渡江,追赶主力部队。此时,以闽西子弟为主体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继续在江口边阻击敌人,全师大部牺牲,血染湘江。熊奎在此紧要关头,继续执行“断后”任务——收容部队,一度与十五团失去了联系。《罗元发将军回忆录》说:
……最后,约有一师的兵力被敌切断,未能过江,造成严重损失。我团侦察参谋熊奎,为了执行收容部队的任务也未能与我们取得联系。他后来跟五军团行动,在贵州黎平县遇到刘伯承参谋长。当时刘总参谋长询问了湘江战斗的情况,并指给熊奎行动路线,他才又回到我们团里来。
湘江之战,中央红军损失惨重,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红三军团五师十五团,也就是熊奎所在部队,只剩600余人,过湘江后,十五团一直随师部行动。
蒋介石再次判明中央红军将向北向湘西与红二、六军军团会合,遂命令何键将“追剿”军改编为两个兵团,其主力进到城步、绥宇、靖县、洪江、黔阳、芷江,布下圈套。毛泽东鉴于敌人在湘西南预设重兵的局面,在通道和黎平两次会议上力主放弃原计划,改变进军方向,兵锋直指黔北。
红一军团二师强渡乌江,1935年1月7日,占领黔北重镇遵义。
1月9日,中革军委进入遵义城。一军团二师进占松坎,隔江与国民党屯聚重兵的重庆对峙,在遵义北面构成防线。与此同时,红三军团在乌江一线也完成南面布防,九军团在绥阳地区,五军团在湄潭方向牵制敌人。多条防线遥相呼应,控制了遵义周边地区,使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安全召开。
当时,熊奎所在部队红三军团五师十五团驻守滥板凳(一说懒板凳,今南白镇)地区,监视贵阳之敌。五师师部驻守刀靶水镇。
1月11日,黔北寒冬,大雪纷飞,黔军王家烈部夜袭十五团与三师师部,并割断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在滥板凳地区,罗元发指挥所部,与敌激战,将敌击退。
熊奎在参加完滥板凳战斗后,又接受了一项紧急任务——去师部报告情况。《罗元发将军回忆录》记载道:
……我们只好孤军作战,我指挥部队利用有利地形阻击敌人,经过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偷袭的敌人终于被击败了。我即派侦察参谋熊奎去报告情况,这才知道,就在我们阻击偷袭之敌时,另一部敌人也在夜间偷袭了师部。师部损失较大……
损失较大的师部,在熊奎的接应下,与十五团合兵一处,重新调整部署。
遵义会议后,蒋介石调集川、黔、滇军和中央军150多个团,大约40多万人,妄图将中央红军压缩包围在长江以南、乌江以北地区,聚而歼之。
四渡赤水战役由此拉开序幕。
在敌各路大军分进合击的情形下,中央红军由遵义北上,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1月9日,中央红军分三路向土城开进,相继占领土城、习水。1月29日,红军主力从元厚场、土城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
2月9日,中央红军在扎西集结完毕,此时,中革军委对部队进行了整编,熊奎任十三团二营四连连长。《罗元发将军回忆录》说:
这次整编,红三军团五师的部队多数编入十三团,团长彭雪枫,政委李干辉(后为张爱萍),参谋长何德金。李天佑同志到军团作战处任处长,我仍在军团保卫部任执行科长。……我团原侦察参谋熊奎当过营长,这次也到十三团二营四连任连长。
2月11日,国民党军逼近扎西,中央红军出敌不意,挥戈东进,重入贵州,二打遵义。2月18日至20日,中央红军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向桐梓地区急进,同时以一部向温水开进,吸引追敌。
川军3个旅向东急追,黔军亦向娄山关、桐梓增援,吴奇伟纵队两个师由黔西、贵阳进逼遵义,企图阻止并围歼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
娄山关是遵义通向桐梓的大门,黔北要冲,东西有高山对峙,南北有盘山小道,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一打遵义之后,红二师欲进占松坎,曾在此激战。
娄山关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中著名战斗,红一军团十三团为攻打娄山关先头部队,二营四连连长熊奎率部参加了战斗。《罗元发将军回忆录》说:
我三军团接到上级命令,迅速向娄山关急进。……当部队走到离娄山关还有个几里路时,碰上敌军一个营的兵力阻击我军,我先头部队猛烈攻击,把敌大部歼灭,残敌即向城里逃去。十二团紧接十三团,互相配合,立即发起猛攻。
吴奇伟纵队2个师急援娄山关,为红一军团击溃。
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指挥十团、十一团、干部团、十二团、十三团包围娄山关,26日晚,攻占娄山关主峰老鸦山。
28日,红军再占遵义。
红军乘胜追击,击溃吴奇伟纵队九十三师,在遵义西南歼灭敌五十九师大部。
红军遵义大捷后,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实行“南攻北守”,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
3月16日,红军在茅台附近三渡赤水,向川南古蔺、叙永方向前进。蒋介石令所部布重兵于川南拦击。主力红军折而向东,3月21日晚,在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四渡赤水,并于31日南渡乌江,甩脱蒋介石数十万大军,跳出包围圈。
南渡乌江后,红军主力前锋直逼贵阳,各路敌军直奔贵阳“护驾”。红军出敌不意东进,并在清水江架设浮桥,伪装东渡,敌军向东急迫。红军主力挥师向南,直逼昆明,龙云急电曲靖以东孙渡纵队增援,并调各县民团防守昆明,金沙江南岸防御力量削弱。5月3日至9日,红军主力由皎平渡渡过金沙江。
在云南行动作战中,熊奎所在部队十三团为前卫部队。《罗元发将军回忆录》说:
……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于4月9日从贵阳、龙里间越过湘黔公路南下,然后向西直插云南。当我军甩开敌人后,一天行程120里,途中连克长顺、紫云等县城,抢渡了北盘江。这次行动作战中,三军团十三团为前卫,我们十二团在后跟进,其它兄弟部队分头并进,日夜兼程。
熊奎在这次前卫作战中,身负重伤。中共福建省龙岩市委党史研究会编《从闽西走出的骄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版)一书中,记录了熊奎的事迹,其中说:
……(熊奎)在金沙江畔负重伤,当敌人逼近危险时刻,团长彭雪枫将其扶在马上,走了80里路后脱险。
此后,熊奎带伤爬雪山,过草地,一路征战,到达陕北,胜利地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充分体现了一位红军战士的英雄本色。《从闽西走出的骄子》记载:
(熊奎)带伤翻越雪山后调红军学校学习,参加了腊子口战斗和直罗镇战役。1936年3月从红军学校毕业,任红一军教导营营长,参加了东渡黄河和汾阳战役。1937年7月任红一师一团参谋长。
从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到晋察冀第一军分区,熊奎亲历了一系列战斗,机智勇敢,浴血沙场,一步步地成长为晋察冀军区独当一面的战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从此进入全面抗战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摒弃前嫌,联蒋抗日,国共两党达成合作协议。据此协议,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改称第十八集团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八路军总指挥部,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9月11日改称正、副总司令),叶剑英、左权为正副参谋长,任弼时,邓小平为正副主任,下辖一一五、一二○、一二九3个师和1个特务团。全军共4.6万人。
红一军团一师在陕西省三原县云阳镇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参谋长熊伯涛,罗元发任政治处主任。熊奎为侦察参谋。
八路军编就劲旅,即挥师华北。
此时,日军侵占平津后,于8月10日和31日组成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和华北方面军,总兵力计8个师团另5个混成旅团、2个支队共37万余人。日军以华北方面军主力沿平汉(北平至汉口)铁路实施主要突击,以一部沿津浦(天津南至浦口)铁路南进,以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沿平绥(东起北平西至绥远包头)铁路西进。华北局势危急。
9月中旬,一一五师进至晋东北。此时,日军第五师团正由浑源、灵丘向茹越口、平型关进犯。
八路军总部决定在灵丘与平型关之间侧击敌人,以配合友军,阻敌进攻,保卫山西。
中共龙岩地委党史研究室、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编《抗日烽火中的闽西儿女》(鹭江出版社1995年8月版)记载:
9月23日,部队到达上寨。独立团团长杨成武根据师部命令,派熊奎率一便衣侦察班,携带电台,插到灵丘以南的太白山侦察敌情。……23日中午,林彪、聂荣臻收到熊奎从松鼠岭发回的“敌即将向平型关进犯”的敌情报告后,果断地决定在平型关东北的关沟至东河南镇约13公里长的山沟公路两侧设伏,歼灭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之敌。
战斗指挥者之一罗元发将军在其回忆中则有详尽的记录:
……此时师首长要我团立即派出一个参谋,带一部电台插到灵丘以北侦察监视敌人,随时报告敌人的动向。我们决定由侦察参谋熊招来立即率一个便衣侦察班,带电台、望远镜去执行任务。第二天中午,熊招来同志报告说:“从张家口蔚县、广灵出发的敌先头部队,已经攻占灵丘城,部分已向平型关方向进犯。此外,沿平汉线南犯之敌已进占易县、紫荆关地区,并于昨晚侵占了涞源县城。”师首长听了报告后,立即召开连以上干部大会,分析敌情,更进一步明确战斗任务。
一一五师于9月24日夜冒雨进入设伏阵地,次日晨对进入伏击阵地的日军第五师团二十一旅团发起攻击,激战至13时,歼灭日军1000余人,此即平型关大捷。
为策应平型关战斗,杨成武独立团与刘云彪骑兵营进到河北省涞源县和山西灵丘县之间担负钳制任务。25日,一一五师独立团在腰站地区,打退了向平型关增援的日军第五师团第九旅团一个联队的多次进攻。当日下午3时,独立团以主力迂回日军侧翼,协同平型关地区的八路军部队反击日军,日军不支,向涞源县逃跑,独立团穷追猛打,追至涞源城下,此战,共歼灭日军300余人。
腰站之战后,独立团设伏冯家沟,伏击日军运输大队,干净利落地歼敌100余人,缴获甚丰。
独立团乘胜扬威,接连收复了灵丘、广灵、涞源、蔚县等县城,广泛开展游击作战,切断通往晋中的交通运输线,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忻口作战。
熊奎作为侦察参谋,深入险地,侦察敌情,为平型关大捷和独立团的战斗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7年11月7日,奉中央军委命令,成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辖4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政委邓华,参谋长熊伯涛,政治部主任罗元发。第一军分区负责察南、雁北、平西和保定以西的冀西地区工作。
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杨成武所部开辟了涞源、灵丘、广灵、蔚县为中心的察南、雁北抗日根据地,成为晋察冀军区坚固的北边门户。
解放军出版社《杨成武军事文选》(1997年7月版)中,收录了《雁宿崖、黄土岭战斗详报》一文,此文是杨成武于1939年12月14日写给晋察冀军区的作战报告。
雁宿崖、黄土岭之战是八路军军史上的一次著名战斗。此战歼敌1550多人,并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震惊日本朝野。
在杨成武的战斗详报中,叙述了这一战斗的部署。其中说:
……(3)第一团团长陈正湘、政委王道邦、副团长熊招来率领全团由宝石、杜岗、苑岗出发进至司各庄附近,与第三团阵地衔接。
陈正湘、王道邦、熊奎(招来)率领的一团为雁宿崖、黄土岭之战的一支主攻部队。
1939年冬,日军调集重兵,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冬季大“扫荡”。11月3日,杨成武等率一分区主力在雁宿崖歼灭石村宪吉大队600余人。10月4日,“蒙疆驻屯军司令”兼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亲率1500多人,分乘90多辆卡车,从张家口急驰涞源,进行报复性“扫荡”。
杨成武决心歼灭来敌,计划以少部兵力在白石口一带迎击日军,引敌至银坊,然后以一部兵力在银坊以北出击,诱敌东进,待敌进至黄土岭一带有利伏击地形时,集中主力将其包围歼灭。
11月5日,此计划上报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后获准,贺龙派一二○师特务团前往助战。阿部规秀率部向黄土岭西侧白石口前进,杨成武指挥游击第一支队和二十五团一部节节抗击,诱敌东进。6日,日军全力向司各庄、黄土岭进攻。
黄土岭位于涞源县东南,深沟大谷,地势险要。杨成武指挥各部,作好聚歼该敌准备。一团、二十五团一部,占领寨头阵地,卡住日军去路。三团占领黄土岭、上庄子以南高地,侧击日军。二团尾随日军,寻机向东出击。游击三支队和一二○师特务团为机动部队。
11月7日,雨丝飘忽,浓雾弥漫,阿部规秀率部东进,下午3时,进入八路军伏击圈。杨成武一声令下,参战各部向日军展开猛烈进攻,激战至黄昏,歼敌过半,一团炮兵营迫击炮连发炮击毙阿部规秀。残敌被困于上庄子附近山沟,负隅顽抗,8日突围时,又被歼一部。
在此前后,灵丘、满城、唐县、完县、涞源日军重兵来援,杨成武下令主动撤出黄土岭,跃出外线。
熊奎亲历了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到晋察冀第一军分区时期的一系列战斗,机智勇敢,浴血沙场,一步步地成长为晋察冀军区独当一面的战将。《从闽西走出的骄子》写道:
抗日战争时期,(熊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侦察参谋。1937年9月15日奉命至平型关地区侦察地形,9月22日随独立团参加了平型关战斗。1938年后,历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二团团长、第三支队支队长,平西第十一军分区参谋长、第七团团长,冀察军区第十三军分区司令员等职,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
六十二军参谋长熊奎,积极配合军政主官开展工作,运筹帷幄,南北征战,他的勋业,铭刻在六十二军战斗历史上
在20世纪40年代,晋南太岳地区活跃着一支由各县独立营、独立连和游击大队等组编成的部队,在太岳军区司令员刘忠统领下,临汾攻坚,晋中歼敌,取得辉煌战果,尤其是临汾攻坚的坑道破敌和晋中战役中的董村阻击战,更是威名远扬。
1948年8月15日,奉中央军委命令,太岳军区部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第十五纵队,下辖四十三旅、四十四旅、四十五旅,正式编入野战部队行列。
十五纵队司令员刘忠,政治委员袁子钦,副司令员方升普,参谋长熊奎,政治部主任高得西。十五纵高级干部中,刘忠、袁子钦、熊奎、涂则生、孔俊彪同为闽西人。
部队升格为野战军,是上级的充分肯定,也是份光荣。刘忠在《从闽西到京西》(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说:
我太岳军区部队正式列入野战部队的行列,这是我们全体指挥员的光荣。
十五纵成立后,驻守榆次,整训练兵。
1948年秋晋中战役后,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员徐向前指挥华北第一兵团、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和晋中军区部队共17个旅10万人,准备于10月中旬发起太原战役。
太原是山西省会,是阎锡山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依山傍水,地形复杂,工事坚固,易守难攻。阎锡山见大军压境,便以攻为守,于10月2日出动7个师兵力,沿汾河以东、同蒲路以西南犯。徐向前抓住战机,提前发起太原战役,至16日,共歼出犯之敌1.2万余人。
10月5日,太原外围战展开。十五纵迅速攻歼狄村、武宿之敌,接着又挥师攻占石嘴子阵地,歼灭罕山之敌,打开了太原东山大门。太原东山大部分地区被控制后,徐向前命令参战各部向敌内线攻击。挡在路上的是牛驼寨、小窑头、淖马、山头“四大要塞”。十五纵的任务是攻占淖马。
淖马位于太原城东5公里处,主阵地海拔1200.32米,是四要塞中距城最近的所在,系攻城主要障碍。攻克淖马,可居高临下,直俯城垣。淖马地位如此重要,也就成了阎锡山布防的重点,阎军利用淖马村东卧虎山高地及南北山梁和淖马深沟,构成坚固集群阵地。
刘忠、袁子钦、方升普、熊奎、高得西等纵队领导对攻守淖马极为重视,反复研究。据十五纵老参谋陈光兴《忆解放战争中的涂则生》一文回忆:
淖马打不打?如何打?纵队首长正在考虑,决心如何下?这时纵队司令部参谋人员向刘忠司令员建议:打不打不能轻易下决心,最好听听涂旅长的意见。在纵队召开的旅长、政委会议上,涂则生谈了他的意见。他主张打,但他说:刘司令员下命令时,要求攻的部队坚决攻下,守的部队坚决守住,要接受左邻部队的教训,不能拉锯。
决心下定后,刘忠司令员还亲率各旅旅长深入一线,确定作战方案。《从闽西到京西》说:
从10月26日到30日,十五纵几乎投入全部兵力,经反复争夺,攻占淖马大部阵地。
11月11日,阎锡山集结三十师两个团及工兵营和八总队共5000余人,反扑淖马要塞。反扑前“炮击达一小时半之久”(《向西北西南进军》资料选,彭飞著《在战斗中成长的六十二军》),双方激战,白刃格斗,终将来敌击退。战斗中,十五纵一二七团尤为勇猛,荣获兵团“能攻又能守,天下无敌手”的通令表扬。
战后淖马阵地,“浮土过膝,弹片遍地”(《从闽西到京西》)。
友邻部队相继攻下其余三大要塞,十万大军,直抵太原城垣。为配合平津战役,中央军委下令:缓攻太原。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全国人民解放军番号”的命令,1949年3月1日,十五纵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二军。
平津战役之后,十九兵团、二十兵团和四野炮兵一师于1949年3月底,到达太原前线,加入攻城大军序列。为便于统一指挥,前指决定六十二军和六十一军为左集团,由刘忠、韦杰两军长统一指挥,向城东南角守备区攻击,得手后即在大东门以南登城。
萧谷著《南征北战方升普》(《英名千古——第十八兵团英列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2月版)记载:
……升普当时负责指挥山炮、野炮和榴弹炮协同步兵作战。他对刘军长说:“你统一指挥两个军,六十二军由我负责,我试炮时专打城墙,攻城时咱们就攻得快,谁先攻进去谁就是头功。”
六十二军参谋长熊奎,制定了两军协同攻城方案。
1949年4月20日,六十二军奉命向红营房、郝家沟、马庄攻击,战至22日,完成外围作战任务,扫清登城障碍。
4月24日5时30分,总攻开始。千门重炮,齐轰太原,一时地动山摇,浓烟弥漫。炮声甫歇,攻城大军兵分十路,猛扑城垣。
十五纵兵锋所向,锐不可挡,破城后,迂回、穿插、强攻,8时20分,抢占城内制高点钟鼓楼,即直插敌绥靖公署,活捉孙楚、王靖国等敌首。
参谋长熊奎将战绩统计报司令员刘忠:“此役,六十二军共歼敌33000余人,计生擒战犯孙楚、王靖国以下18000余人,毙伤敌15000余人,缴获各种炮80余门,各种枪9000余枝。”
太原解放后,六十二军奉命进军西北。
5月25日,六十二军在榆次聂店举行了誓师大会。按熊奎参谋长制定的行军方案,6月1日,六十二军按一八五师、一八四师、军直、一八六师的顺序,沿同浦线向西安开进。
在进军途中,西安市已为罗元发所部西北野战军第六军解放,胡马匪军正联合反扑,妄图夺回西安。六十二军奉命兼程前进,6月15日,渡过黄河,集结于西安以东灞桥、临潼一线。
六十一军咸阳阻敌,挫败马鸿逵、马步芳部。
十八、十九兵团大军云集驰援。
6月16日,“两马”主力开始后撤。25日,宁马(马鸿逵)主力撤至永寿城及其以西地区,青马(马步芳)主力撤至邠县及其东南。此时,胡宗南之陇南兵团位于武功至扶风一线,其主力六十五军、三十八军北渡渭河,位于武功、郡县一线,与“两马”形成犄角之势,妄图吸引彭德怀部主力对战于武功、扶风地区,而以“两马”袭其侧背。
彭德怀将计就计,钳马打胡,乘敌移动之机,发起扶郡战役。
根据彭德怀命令,熊奎制定了六十二军作战方案。7月10日晚,六十二军由兴平附近出发,向兴平西北之长宁镇地区隐蔽集结,决定于12日发起攻击。
12日,六十二军渡过漆水河,各部迅速展开,勇猛歼敌,连克华家堡、尚家坡、郑家坡、武功东关、漆水河桥、西关、午井镇之敌。12日23时,一八六师先头部队到达大韩店,守敌已全部西逃。六十二军追击前进,全军进至扶风西南罗局镇之后,渭河两岸之敌已被友邻部队大部歼灭,宝鸡解放,扶郡战役胜利结束。
8月初,一野主力先后解放平凉、固原、天水等14座县城,突破敌陇山、六盘山防线,“两马”分别向兰州、宁夏溃退。
8月5日,六十二军开赴天水,归一兵团指挥,参加兰州战役。
六十二军沿甘谷、武山、宁洮进临夏,随即北渡黄河,向西宁前进。进军途中,兰州、西宁相继解放。六十二军遂停止前进,集结陇南。
六十二军进军甘、青,艰苦异常,熊奎等军师首长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在战斗中成长的六十二军》说:
进军甘、青,历时70余天,行程三千多里,路经千山万水,饱受炎热之苦。当部队通过陇县、清间高达二十余里之关山时,适值雨季,道路泥泞,我军师首长皆徒步攀登……翻越关山后,天气骤冷,人烟稀少,部队即在野外露宿。我军进入新区,粮食供给常感困难……
宁夏、新疆解放后,第二、四野战军发起川黔攻势,相继夺取贵阳、重庆,蒋胡军即于11月上旬沿川陕公路退却,企图退守成都。
国民党一一九军及一四四师位于成都碧口、汶县一带,国民党三十六军、三十八军分布于凤县以东地区,妄图阻止大军南下。
六十二军奉命扫荡陇南残敌。
刘忠、鲁瑞林(鲁瑞林为六十二军政委,袁子钦调任六十军政委)、熊奎等军首长决定以一八五师、一八六师消灭盘据武都之敌一一九军,以一八四师消灭西固、汶县之敌一四四师,而后翻越摩天岭,直取川北江油。
六十二军陇南歼敌过程中,争取国民党一一九军起义,打开武都通道,为重要的环节。
武都为甘肃南部重镇,为六十二军进军四川必经之路。驻守武都之敌为国民党一一九军两个师,8000余人。该部原系甘肃地方部队,后整编为一一九军,扶郿战役中该军一九一师被全歼,余部撤至武都地区,企图保存实力,偏居一隅。面对人民解放军强大攻势,该军发生动摇,曾派人秘密与六十二军联系,表示起义愿望,但仍在徘徊之中。
原六十二军敌工人员郎静波、景作斌在《回忆争取一一九军武都起义》(汤骏、车敏等编《向西北西南进军》资料选)回忆说:
十二月四日,我军奉命向四川进军。当天上午,军首长通知我们两人到军司令部接受新的任务。一进司令部就感到空气十分紧张。参谋、机要员、公务员忙着收拾文件,整理装备,准备行动。刘忠军长、鲁瑞林政委、熊奎参谋长在办公室等侯着我们。军长操着福建口音开门见山说:“交给你们一个艰巨的任务,到武都去争取一一九军起义。任务完成了,就为我们进军四川打开了道路。”接着鲁政委向我们讲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形势,进军四川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熊参谋长又向我们交代了工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两位敌工人员在有关人员的协助下,工作卓有成效,在人民解放军六十二军强大攻势下,国民党一一九军二四四师、二四七师宣布起义。
六十二军陇南之战大略情形如下:
1949年12月3日,六十二军按作战计划展开,敌军望风逃窜。7日,六十二军攻占西固;9日控制蒿子店铁索桥,同日,敌一一九军二四四师、二四七师宣布起义;10日在滴儿坎追歼敌一四四师一部;11月解放汶县。至此,陇南残敌大部肃清,入川道路打通。
六十二军随即兼程前进,于12月27日进抵绵阳、安县地区,参加成都会战。
成都会战,六十二军取得了辉煌战果。《从闽西到京西》记载:
我军奉命入川行军、作战,经近一个月的长途奔袭,行程二千五百华里,歼敌四千五百八十余人。敌向我投诚起义一万余人,解放县城八座,胜利完成了扫清陇南残敌,奋勇进军四川,参加解放大西南的作战任务。
成都解放后,六十二军奉命解放西康,建设西康。
西康省地域辽阔,面积有45万余平方公里,西通西藏,东连四川,北达青海,南毗云南,境内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气候变幻无常,全省(金沙江以东)49个县(市),359万余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成都解放前夕,国民党胡宗南、贺国光、田中田残部窜据西康,建立所谓“大陆游击根据地”,妄图垂死挣扎。
1950年1月15日,六十二军在广汉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军首长刘忠、廖志高、熊奎出席了会议,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副司令员王维舟、兵团司令员周士第到会指导,勉励六十二军完成进入西康光荣任务,并赠给“历史壮举、无尚光荣”、“光芒万丈的红军史上,你们又增加了新的光荣”等锦旗13面。
1950年1月26日,刘忠、廖志高、熊奎等军首长率六十二军开始进军西康,一路征战,2月1日,进抵雅安;2月8日;解放芦山、天全;22日,进占泸定,控制泸定桥;24日,解放康定。
1950年3月,六十二军参加西昌战役,与云南兄弟部队协同作战,3月27日,解放西昌。至此,六十二军的工作中心转向清剿土匪、镇压叛乱、协同地方政府建设西康时期。
六十二军参谋长熊奎,积极配合军长刘忠等军政主官开展工作,运筹帷幄,南北征战,他的勋业,铭刻在六十二军战斗历史上。
福建省军区党史办、龙岩地区老区办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籍将军》(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版)记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熊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康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员,中共西康军区委员会常委,西康省政府财经委员会委员。一九五四年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后任第十四军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云南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熊奎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