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0-03-31 16:58
这次研讨会,在刘少奇生平和思想研究工作中,是一次盛会,是一个新的起点。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相比,对刘少奇的研究工作起步比较迟,大体上是从1980年他的冤案得到平反开始的。最初,这方面的文章更多地是纪念性的,或者着重在批判林彪、“四人帮”对刘少奇制造的种种污蔑不实之词。以后,随着《刘少奇选集》和他的各种专题文集相继出版,刘少奇生平和思想的系统研究逐步开展起来,并且经历了由比较粗线条的勾画到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据不完全统计,到今年上半年,已发表的论文有3400篇,出版的书籍有79种。
(一)
这次研讨会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会上比较集中地讨论的有三个问题:
第一,刘少奇的历史地位。
看起来,这似乎不是问题。大家都知道,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实际上,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过去,刘少奇所做的许多是内部工作,他又不愿意多宣传他自己。“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尽种种污蔑诽谤,在社会上造成很大消极影响。平反后,虽然做了许多工作,仍没有为社会上更多的人所充分了解。所以,研究刘少奇先要解决他在总体上的“定位”问题。
大家在会议开始时,参加刘少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听了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这就为研讨会定下了基调。
会上,大家谈到他在新中国创立和建设过程中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一些大事,例如:一、他是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这在建党初期实际上是党的工作的主要部分;二、在工作中,他经过长期思索,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对“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传统的问题,并制订出一整套实事求是的策略和工作方法,被称为“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三、抗战爆发后,他在创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大刀阔斧地打开华中抗日新局面、重建新四军军部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四、在党的七大上,他对阐述毛泽东思想、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五、抗战胜利后,他主持制订“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全国战略方针,在东北实行“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部署;六、1947年主持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建国后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主持制订《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范围内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七、建国前夕,受毛泽东委托,对新中国经济构成和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总体设计,提供了系统的建议;八、新中国成立后,他不懈地探索我国经济建设的道路,在八大的报告中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作了正确的分析;九、在七千人大会上对当时严重的经济困难形势作了清醒的判断,并在一线主持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十、在党的建设方面作出突出的贡献,他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
这些,都是关键时刻在关键问题上作出独创性贡献、取得巨大成效、而且产生深远影响的大事。如果掉一句文,可以说:有一于是,足以不朽。何况这些只不过是举例,还不是全部。
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刘少奇是战略家,具有能够总揽全国大局的战略眼光和果断地作出重大战略决策的领导能力;刘少奇是理论家,不只善于运用正确的理论具体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善于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指导新的实践;刘少奇富有独创性,善于独立思考,并能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毫不含糊地提出自己认为合乎实际的主张。所以,把他称为群星灿烂中的一颗巨星,是毫不过分的。
第二,刘少奇对新中国建设道路的探索,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在这次会上的文章和讨论中,大家特别注意到刘少奇善于“探索”这个特点。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农业大国。在这个国家里,怎样进行革命和建设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搬,在前进中充满着未知数。有如在一个没有航标的海域中航行,不仅面对着汹涌的波涛,而且还不清楚水面下哪里有浅滩和礁石。船怎么走?常常面对着几种不同的选择;决断时,条件也许尚不完全成熟,但又不能等待;有时就会出现徘徊或反复,有时甚至会搁浅或触礁,但那些挫折也是一种财富,因为它可以帮助弄清哪里是不能走的,从而明白怎样走才是对的。这同航道已经探明、航标已很醒目时当然截然不同,但这往往又是必经的阶段。
刘少奇令人惊奇之处是,在这种情况下能提出那么多真知灼见,尽管它还是初步的、探索中的,有的也未必都那么完善和一贯。谷牧同志在开幕式上的发言把它归纳成五点:一、主张新中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二、坚持中国的经济建设要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三、一贯致力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四、按照经济发展规律,果敢地组织和领导了国民经济的三年调整工作;五、十分注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探讨。不少同志还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各种归纳和探讨。会上,对刘少奇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思想,对他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在讨论中深深感到:前驱者的探索,对后人是一个巨大的有待进一步发掘的思想宝库,在今天仍可给人以很大的启示。
第三,刘少奇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
这是一个已作过许多研究的课题。这次研讨会上,比较集中地讨论了三个问题,实际上也正是尉健行同志在开幕式上所谈的三个问题。
一、对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贡献。毛泽东思想这个提法,王稼祥等在稍早一些时间也提过。刘少奇对它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如有的论文作者所提出的:这里既强调了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一定要同实践相结合,一定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一个根本的准则。刘少奇将毛泽东思想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并且着重指出:“党章的总纲上确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在党章的条文上又规定,努力地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这是我们这次修改党章一个最大的历史特点。”党的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有如党的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指针一样。会上许多文章指出:这是一个举什么旗的问题,而刘少奇对此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二、提出了共产党员修养的理论。以前已有不少文章指出:马克思、列宁关于党的学说,着重谈的是党的理论、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而刘少奇一直强调要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工作中的第一位,而思想建设中又特别强调每个共产党员的思想修养。在这次研讨会上,不少文章深入探讨了刘少奇的名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谈到它的内容不仅包括共产党员为什么要修养和修养的内容,而且还指出了共产党员进行修养的基本途径。那就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投身到群众的革命实践中去,这是同其他唯心主义的修养方法完全不同的;形成一个好的党风,包括正确地开展党内斗争等。会上讨论到:《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基本内容是不是只在革命战争年代才适用,到今天是不是过时了?大家认为不能这样说,并且引用了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一段话:“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刘少奇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许多重要思想,对我们加强新形势下的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十分重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反复强调执政党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调党必须切实管好党的干部。大家在讨论中注意到:刘少奇十分关心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自身的地位改变了,周围的环境改变了,如何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群众性。他提出共产党员不能从“人民的公仆”变为“人民的老爷”,要求“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他说过一些分量很重的话:“共产党没有当权是好的,当了权会不会腐化?这的确是个问题,我们自己也应该提出这个问题。”“如果对腐化堕落的不处理,无产阶级政党也可能变质,这是个严重的问题,革命等于白革。”刘少奇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实践了他在《修养》中提出的准则,把国家主席和掏粪工人看作只是分工的不同,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就是在身陷逆境时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仍毫不动摇。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发出了响亮的号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把刘少奇同志的崇高品德贯彻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去。”
(二)
这次研讨会有哪些特点?可以归纳为四点:
第一,无论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比以往推进了一大步。广度,是指研究的覆盖面广,并且增强了许多薄弱环节,填补了一些空白。其中,最突出地表现在军事和党际关系这两个重要问题上,这次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从各个历史时期来说,比较明显的成果是对“发展华中”的研究;此外,对行政管理思想、文风等等,都有论文专门进行探讨。深度,指刘少奇研究工作初期基本上是作粗线条式的梳理,现在发展到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刘少奇是一个著名的理论家。对他的研讨中理论色彩也比较浓。特别是对他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研究了它们产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和阶段性、思想内在联系的脉络、关键性问题的分析,并且触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难点问题。有些与会同志说:在这次会上接触到不少新材料、新观点、新角度,增加了知识,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二,对学术问题展开了民主的平等的讨论。大家在讨论中能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以往的研讨会常听到一种反映:小组会的时间大部分被论文作者的报告占去了,没有展开充分的讨论。其实,论文已经印发了,大家尽可以自己去看;同行们好不容易聚在一起,更需要的是多多交换意见,相互切磋。这次研讨会上,小组的讨论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限制各人报告自己论文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主要讲讲自己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文章里有哪些新的内容、写作中对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是怎样处理的,然后归纳出几个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用大部分时间来讨论这些问题;另一种是索性不要再报告论文的内容,而是从这些论文中归纳出几个问题来讨论,论文作者可以在讨论中结合介绍自己论文中的观点。总之,都是把问题讨论作为小组会的主要内容。各组的讨论十分热烈,不冷场,有时几个人抢着讲;也没有什么人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看来,比较充分和民主平等的讨论,对开好一次学术研讨会是不可少的。
第三,现实感很强。刘少奇说过:他在建国后主要抓了两项工作,一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是党的建设。也就是说:一个是怎样建设我们的国家,一个是怎样建设我们的党。这两个问题,至今仍是我们正在着重地致力解决的问题。因此,这次研讨会不只是为了缅怀刘少奇的丰功伟绩,而且是努力从他遗留的精神财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进我们今天的工作。在开幕式讲话和在大会上发言的,好几位正是当前这方面实际工作的负责人,如尉健行、曾培炎、戴秉国等同志。他们的着眼点,都在如何更好地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做好各项工作。在小组讨论中,也注意密切联系实际。在有的组,就着重讨论了共产党员修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遇到哪些新的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等。
第四,从这次研讨会的论文作者来看,已形成一个包括老、中、青的梯形结构的研究队伍。这次研讨会的论文,是经过多层评选产生的。入选论文的作者,从年龄结构来看:60岁以上的23人,其中80岁以上的3人,他们曾亲自在刘少奇领导下工作过,理论和实践结合地作了很好的发言;36~59岁的67人,占2/3,说明中年人是这支研究工作队伍的骨干力量;35岁以下的18人,最年轻的只有27岁。从单位分布来看:党政机关17人,军队系统9人,研究机构24人,大专院校19人,党校系统21人,党史系统18人。从职称来看:有高级职称的71人,有中级职称的20人。从这些情况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对刘少奇的研究已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二是这个研究队伍后继有人。
(三)
对今后刘少奇研究工作如何进一步深入,有几点想法,提出来供参考:
第一,使全社会对刘少奇有更多的了解,关心对他的研究,从中吸取营养做好工作。这是刘少奇研究工作能否不断推向前进的前提。如果只有少数专业工作者去研究,这种研究工作就难以不断深化和提高,更难以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的研究工作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果,都因为有这个条件。以往人们对刘少奇了解不够,百周年诞辰的纪念活动可以是一个重要契机。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这项工作有力地推进一步。还要努力组织有关刘少奇的跨学科研究。
第二,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刘少奇是一个理论家,但不是那种关在书斋里一味进行苦思冥想的理论家。他一生投身于火热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努力寻求实际生活中种种问题的答案,并且将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到理论的高度,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他经历的是急遽变动着的年代,从事的又是前无古人的探索,他的理论和观点同这些都无法分开,有时还会因时而异或因事而异。因此,不能用研究某些书斋中的理论家的方法,静止地来研究他的思想体系,而要把他的看法放在当时的复杂环境中、放在流转发展的过程中考察。如果对他周围剧烈变动着的客观环境没有具体细致的了解,只是把他说过的这句话那句话作些分类整理,研究是难以深入的。如果不加分析地把他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说过的话串起来论述,也可能得出并不符合实际的结论来。
第三,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刘少奇一直强调要实事求是,我们研究他也应该如此。刘少奇是中华民族在20世纪涌现出的一个伟大历史人物,我们今天研究他,也不能停留在那种只是充满感情色彩的赞颂上,而要把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冷静地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既有责任充分地肯定他的业绩,也可以直率地指出他有什么不足或失误,因为在从事艰难的探索中会有某些失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一个人的优点有时同他的弱点是联系着的,讲到这些只会使人感到更真实,而决无损于他的伟大。我想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也应该如此。
第四,要继续整理出版有关刘少奇的文献资料。这是研究工作的基础。同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相比,刘少奇的文献资料还是发表得太少,使有些研究工作者有“巧妇难为无米炊”之叹。中央文献研究室准备继续在这方面做些工作。同时,还有不少有关资料分散在各处,需要大家来共同发掘。 四天半的时间过得很快,当然不是把研讨中的问题都解决了;相反,倒是觉得许多问题还没有解决。这是好事。人们常喜欢说:为某一件事“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对学术研讨会来说,很难讲为某一个问题划上了句号;更多的倒是一个逗点,也就是一句话刚开了个头,没有说完,需要继续说下去;甚至是一个问号,就是只提出了问题,需要继续思考,寻找答案。这就是推动研究工作继续前进的新起点。听到有的同志在参加了几天会议后说:刘少奇研究的潜力很大,方兴未艾,大有可为。这是事实。相信在这次会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把刘少奇研究工作进一步推向新的阶段。(1998年11月23日)
《党的文献》1999年第1期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