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9-08-10 00:00
这是我和姐姐与父亲的合影,时间是在“文革”之中的1967年冬季,那时的父亲,脸上总是带着深深的忧郁,头上的小帽子遮不住他那满头的白发。那一年,父亲已经71岁,完全是一个普通的老人,而稚气未脱的我还未满15岁。
父亲早在1972年的冬日就离开了我们。那时侯,每到父亲的忌日,我们都会乘坐地铁到崇文门的一个小花店里,选上几支洁白的马蹄莲,花色淡雅的香石竹,含苞欲放的十样锦。小心翼翼地用一张洁白的素纸包扎好,尤其是冬季里,刺骨的寒风袭来之时,我会将头上的围巾取下来,将花束包裹起来,拥进自己的怀中。那一刻,我会感到胸中涌出一种暖流,如同依偎在父亲那宽阔的胸前。可是,当我们将养在冰清玉洁的水晶花瓶里的美丽花束,放在八宝山公墓父亲灵位之前时,我们面对着的是空旷的室内,寒凉如冰的骨灰盒,是永远凝固的父亲遗像;是母亲伴着抽泣的低声倾诉和我们沉寂良久的静默无语。那一刻,我多希望时光能够倒流,我多想再看一眼父亲那鲜活的笑颜!我扑到父亲的骨灰盒前,将他紧紧地抱在胸前,我哭着喊道:爸爸,这里太冷了,让我用自己的体温暖暖您吧!泪水肆意的流洒在我的脸上、颈下,泪水浸湿了我身上的衣衫。那时的我,真想就这样拥着父亲,永远永远也不离开!
建国初期,父亲了解全国广大农民的饥寒困境,大力举荐责任田,冒犯天颜。在一个寒冷的冬日,被解除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调离了他热爱的农村工作,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中心,到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与党外民主人士共同商讨“国事”去了!在那一刻,父亲感受到的,不仅是冬季里呼啸而来的瑟瑟寒风,带给他躯体上的寒冷,而更多的是他那一颗为民为国的火热之心,被多变的政治风云所击中,带来由内而外的彻骨之寒,身心俱疲。
在那些动荡的岁月里,在农林口的当权派暗示下,我们家被停止了供暖,母亲就在屋里架起了小小的煤球炉,父亲的房间里也不例外。年幼的我不懂事,常常是带着一身寒气,从外面跑进父亲的房间。我看到他坐在一只木制的小板凳上,略微向前倾斜着上身,伸出双手向着炉子取暖,身上穿着已经很旧了的丝棉袄,头上还戴着一顶保暖的厚帽。他看见我进来,脸上布满了慈爱的笑容,我嘴里喊着好冷好冷,就靠近他的身边,他伸出一双大手,揽住我的身体,将我的小手紧紧握住,又用他的温热的体温暖着我那冻的通红的双颊,一时间,我觉得全身都暖和的如沐春风。后来我懂得,我满身的寒凉,很容易使父亲受凉,可是父亲不仅不怪我,还用他自己温暖的双手,为我驱赶冬日的寒冷。在父亲的身边,我仰起脸望着父亲说,要是能把天上的太阳拉近一些就不会冷了吧,父亲笑着说,将来一定可以,那时我的燕子就不会怕冷了。
就是这样一个被迫离开工作岗位的老人,依然没有躲过那场浩劫的波潮,在父亲最后的岁月里,我家的冬天一直靠着煤球炉取暖度过严寒, 曾经在一年之间十一次因感冒导致肺炎而住院治疗。每当我们守候在医院的病床前,望着苍老而虚弱的父亲,我轻轻的在他那瘦削冰凉的双手上不停的抚摸着,我希望能像小时候那样,用自己的双手为父亲暖一暖手和脚。我心里充满天真的想,什么时候家里的暖气烧得暖和一些了,我们就将父亲接回家,到那时,父亲再也不必因受凉而感冒了。如今,在这个全世界都在推广太阳能的时代,我多想告诉父亲,利用太阳能取暖已经很普遍了,天上的父亲,你在天国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很高兴吧三十多年过去了,当我已经年近花甲,新中国也即将迎来自己的甲子大庆。 我深深地思念着离去已经37年的亲人,他抛家舍业,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他崇尚的中国革命事业之中,他一生一世心系农民,无怨无悔的为民请命,丢官罢职也在所不惜。
曾经有几位网友给我写下这样的留言“如果不是您父亲为百姓呼吁,允许在房前屋后种一些番薯和杂粮,爷爷和父亲可能就在饥荒中饿死了。”
“邓伯伯如同彭总、项南等人一样是我心中敬仰的几位无私无畏,敢于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真正革命者之一。”
“邓老前辈真正是人民的公仆。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是点点滴滴为人民做实事。人们将永远怀念这样的好干部。”
当地的父老乡亲也表达了发自内心的由衷感激,他们为本地出了这样一位不要乌纱帽的硬汉而充满了自豪感。
下面是一篇在网上被阅读了1179次,评论101次的博文,替代我父亲的简历转发在这里。在“七一”党的生辰之日,用以纪念父亲这位老共产党员! 做为女儿的礼物,也献给远在天国里的父亲邓子恢:一座历史的伟大丰碑邓子恢,又名绍箕,曾用名邓建中,1896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龙岩东肖区龙泉乡泉井村。是大革命时期闽西红军和苏区的创始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时期高级指挥员。1953年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曾被选为中共七、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邓子恢1913年入龙岩中学学习,曾参加过反帝爱国学生运动。后赴日本东京留学,1918年回国。“五四”运动后,曾于1921年在龙岩参予组织进步青年“奇山书社”,传播新文化、新思想。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国民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邓子恢参与组织江西崇义县“五一”暴动,随后回龙岩,组织农民协会,建立中共基层组织,开展农村运动和工人运动。1928年3月,邓子恢与郭滴人领导龙岩后田农民起义。4月任中共上杭县宣传部部长,后到永定县参与组织农民武装,开展农民运动。7月任闽西暴动委员会副总指挥,闽西红军第七军19师57团党代表。1929年3月,邓子恢任中共闽西特委书记,组织农民举行武装暴动,配合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入闽作战,并参予领导创建闽西苏区。同年7月主持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 继续被选为中共闽西特委书记。1930年3月起,邓子恢任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后兼闽西红军学校政治委员和红12军政治委员,致力于闽西苏区和红军的建设。1930年10月调任中共福建省委巡视员,闽西苏维埃政府经济部部长,先后到闽中。闽东。闽西地区发动领导农民运动,整顿红军游击队,开展土地革命和工农武装斗争,建立游击根据地。1931年11月,邓子恢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兼财政人民委员,主持建立和统一苏区的财政制度,制定发展苏区经济的各项政策和措施。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邓子恢返回闽西,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部长兼民运部长,后任副主席,与张鼎丞。谭震林等领导闽西地区军民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多次挫败国民党军的“清剿”,保存了革命的武装力量。
1937年7月,邓子恢代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与闽西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达成该地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协议。1938年3月,邓子恢与张鼎丞。谭震林率领新四军第二支队由闽西开赴皖南后,留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兼民运部长,坚持贯彻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发动群众,扩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1938年5月,邓子恢参与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兼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协助张云逸等率部向东发展,开展淮南津浦路东和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1940年3月,邓子恢在来安县半塔集指挥不足千人的部队,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军队韩德勤部8个团的进攻。同年5月参与殂建淮南津浦路东人民抗日联防办事处兼主任。1941年皖南事变后,邓子恢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第四师政治委员和中共淮北党政军委员会书记,中共淮北区委员会书记。1942年冬季反扫荡中,邓子恢与师长彭雪枫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率主力部队跳出包围圈,迂回转战33天,取得了反日伪“扫荡”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后参与指挥山子头等战役。
抗战胜利后,邓子恢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书记兼华中军区政治委员,领导华中解放区的建设,开展土地制度改革运动,1945年冬起先后参与组织高邮、苏中、宿北等战役。1947年1月,邓子恢到山东,曾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参与领导山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同年在渤海地区与张云逸组建中共华东后方工作委员会,组织军民支援前线。1948年5月,邓子恢调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书记兼中原军区副政治委员,参予淮海战役后方支前的组织工作。1949年3月,邓子恢被选为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主席,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三书记,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参与组织指挥解放中南的重大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子恢任中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主持中南地区的党政军工作,参与领导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的斗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子恢身兼党和国家重要职务,心系百姓,心系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注重并善于做农村调查研究工作,敢于直言,坚持实事求是。1962年,邓子恢因包产到户合作化问题上,曾和毛泽东有过意见上的分歧,加上陈伯达骟风点火,妄加罪名,使得本意为中央出谋划策,使农业尽早摆脱困境,解决百姓生存条件而胸襟坦荡的邓子恢受到指责,于同年9月份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上,进一步受到批判。十中全会后,农村工作部撤消,邓子恢被贬到国家计委当副主任,分管银行工作。之后,中央又安排邓子恢同陈毅。贺龙。聂荣臻一到去广东修养。期间,邓老继续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农村作调研工作,在广东小范围搞实践活动并获得成效。四清运动中,又被指责“到处乱窜,刮单干风”。“文革”中,邓子恢受到造反派的冲击和批斗,1972年秋,这位农村工作的卓越领导人,曾被错误批判为“小脚女人”和“刮包产到户单干风”的邓子恢,在历经坎坷,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后,终于在76岁高龄时一病不起住进北京医院。同年12月8日,最终带着满腹冤屈离开了人世。
邓子恢同志一生光明磊落,率直和认真是他的本质。在大革命时期,邓子恢同志就和毛泽东有着很深的感情,毛泽东因发虐疾在闽西养病期间受到邓子恢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邓子恢也从毛泽东的身上看到其人格魅力和很高的理论水平,从此既为良师又是益友。抗战时期,邓子恢在新四军和淮南淮北老百姓中享有很高威望,被陈毅和当地百姓尊称为邓老,有趣的是毛泽东也在多次场合下称其邓老。
邓老病重住院期间,周恩来、张鼎丞、粟裕、张云逸、王震、张体学等曾前往医院探望。
邓老逝世后,重病缠身的朱德(史称红军之父)、叶剑英、李先念、纪登奎等国家领导人,以及党政军机关的负责同志和生前友好前往医院向遗体告别,遗体在八宝山火化。
新华社1972年12月14日发仆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邓子恢同志,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于1972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
当天下午,首都隆重举行追悼邓子恢同志大会,同时天安门广场、新华门、外交部等处下半旗致哀。
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场中央悬挂着邓子恢同志遗像,安放着邓子恢同志的骨灰盒,上面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
追悼大会由纪登奎主持,叶剑英致悼词。周恩来、李先念、汪东兴、徐向前、聂荣臻、郭沫若、滕代远、谷牧、王震、邓颖超、张云逸、张鼎丞、肖劲光、粟裕、耿飚、肖克、张才千、李震、钱信忠、杨尚奎等,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北京市干部、群众代表及邓老生前好友、家属700多人参加,毛泽东主席献了花圈。
悼词中说:“邓子恢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几十年来在毛主席。党中央领导下,忠于党,忠于人民,积极工作,艰苦朴素,团结同志,联系群众,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邓子恢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党失去了一位忠诚的革命战士,是我党的一大损失。我们沉痛地哀悼邓子恢同志,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化悲痛为力量,紧紧地团结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只争朝夕日,风云天地间。邓子恢同志一生为我们党留下了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邓老的美好愿望如今都变为现实,人民富裕了,国家富强了,邓老也可以安息了。正如一位网友所赞“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邓子恢同志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伟大的一生。我们纪念他,历史记载他,是天随人愿,也是邓老精神的必果。
评论 (0人参与)